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古代發明成就衰落的原因

古代發明成就衰落的原因

1.政治制度:長期的封建統治是抑制中國科技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中國是最早進入並最終走出封建社會的國家,長期嚴重的封建統治制度充滿弊端。

關於科技的發展中國古代科技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官方科技和民間科技。官方科技就是皇帝召集身邊壹批有識之士搞所謂的科學研究為自己服務。比如北宋蘇頌發明的水運相機,就是專門給皇帝看時間用的。許多煉金術士的職責是在皇宮裏為皇帝研究長生不老藥。這些科學研究大多是為了取悅皇帝或完成皇帝的任務而進行的,雖然大多目的單壹,成果有限。但水運儀、天文臺等成果價值巨大,數學、天文學的研究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對科技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但是,許多成果由於掛上了禦用招牌,不能在第壹時間被人民群眾應用於生產實踐,成為壹種無法進壹步發展的空洞理論。民間科技是由對科技感興趣的普通人(如沈括、李時珍)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積累了經驗的人(如畢升)發展起來的。因為沒有壹定的組織和安排,結果良莠不齊。此外,由於有些技術只有皇室才能擁有,尤其是天文學,民間的研究被政府壓制甚至禁止,沒有發展的溫床。再比如,古代陶瓷也分官窯和民窯,官窯技術嚴禁向國外傳播,嚴重影響了官窯和民窯的技術交流,進而影響了陶瓷工業的發展。所以,在這樣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環境下,科學技術根本無法得到充分發展,總是依靠前人留下的成果沾沾自喜,甚至沾沾自喜。壹代人依賴另壹代人,結果只能是越來越落後。在這樣的封建制度下,即使每壹代都湧現出壹批優秀的科學家,也深深影響了科技的整體發展。古代的中國就像壹個人年輕時立下豐功偉績,老了卻不上進,只欣賞年輕時的豐功偉績,最後失去了抵禦外界侵擾的能力,導致被人踐踏的悲慘下場。

二、國策:“重農抑商”的嚴重政策,讓科技可有可無。

古今中外的科技發展,都必須依靠國家力量的支持和正確的科技政策。在中國封建社會,長期的官僚體制是科技發展繁榮所依賴的民主制度的死敵。統治階級要求科學技術服從自己的利益,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大量與手工業生產發展有關但與自己切身需要無關的科學技術被忽視甚至被遏制。如明代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天工開物》壹書,是我國古代著名科學家宋對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總結。在當時世界上是先進的,但在當時的社會體系中並沒有得到重視和應用。中國封建社會壹直是種植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商品交換很少,不需要復雜的科學技術來大幅度提高生產力。恩格斯說:“社會壹旦有了技術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把科學向前推進十所大學以上。”對科學技術的需求並不像西方那樣迫切,這使得先進的科學技術處於壹種可分配的尷尬地位。而且到了清朝,嚴重的閉關鎖國和盲目自大讓科學技術更加沒有存在的必要。當英國使節去見乾隆皇帝,要求進行貿易時,乾隆皇帝的答復竟然是:“中國物產豐富,應有盡有,所以沒有依靠洋貨來交換需要的商品。”就連林則徐在禁煙之初也認為:“我中原有數萬裏地,生產富裕,不借錢買貨。(中國若閉關鎖國)恐各國生計,從此休矣。”不重視商品交換,就不會有提高生產的動力,也就沒有發展科學技術的必要。這樣的態度,怎麽能低著頭向西方學習更先進的技術呢?沒有發展的欲望,沒有前進的動力,沒有外界的刺激,所以中國近代科技落後於時代是歷史的必然。

三、教育制度:科舉制度的落後是科技落後的直接原因。

我國歷史上長期采用科舉制度選拔人才,但科舉制度是為統治者服務的,所以偏重政治和倫理,忽視自然科學。考試內容僅限於儒學和儒學,很少涉及科技,這是壹個很大的弊端。不把精力放在科舉上,不足為奇。所以很多讀書人壹輩子都在科舉上,怎麽可能去學數理化?而且,即使獲得了名氣,也是壹個沒有思想和實踐能力的“模特”。哪裏能負擔得起科研的重擔?另壹方面,參加八股考試的都是有名氣的,搞科研的即使有興趣也拿不到政策和經濟支持,成了窮書生。他們哪裏買得起科研?這壹系列原因導致全國科研人才嚴重不足。沒有這樣的人才,對科技發展是致命的。同時,相對於西方進步的教育制度,中國曾經在世界上占有優勢的傳統科學在近代讓位於西方自然科學也是理所當然的。西方出現了伽利略、哥白尼、牛頓、萊布尼茨,中國出現了誰?那麽中國悠久的歷史和中國古代先進的科技呢?對比壹下它現在的實力。中國的科學技術和生產方式長期沒有實質性的提高,不發展就會被趕超,這是歷史的必然。

第四,思維觀念:忽視科學技術,缺乏邏輯體系,阻礙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壹直是中國封建時代的正統思想。儒家重視人文而非科學和工程,重視意識形態而非實踐。學習的主要目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真正推動科技發展的人是“不以士大夫為恥”的,所以楊振寧先生認為:“儒家文化的保守性是中國抵制西方科學思想三個世紀的最大原因。”過度的輕視讓科技進步舉步維艱。另壹方面,從中國古代的科技成果中可以明顯看出,大多註重直觀總結和經驗歸納,而缺乏嚴謹的思維和邏輯。這也體現在科學的分類上。以至於李約瑟先生在編撰《中國科學技術史》時,不得不用現代科學的分類方法,將與科學技術有關的內容提取出來,讓世界知道了中國科學技術的偉大成就。換句話說,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取得了什麽,是外國人幫我們找到的,而不是我們自己。比如沈括的筆談,宋的天宮,孫思邈的朱,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都有很大的價值,但都停留在實踐和記錄上,不經過推理和演繹,思維很難有質的飛躍。所以中國的九章算術還沒有升級到幾何元素,天是圓的。雖然單獨搞理論不可行,但如果幾千年來實踐和記錄都沒有達到理論上的新高度,必然沒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所以,西方列強能用我們發明的指南針找到我們,用我們發明的火藥打開我們的國門,也就不足為奇了,因為那時候我們是在用指南針技術制作指南針看風水,用火藥當鞭炮發出爆裂聲渲染喜慶的氣氛。

5.學術氛圍:保守、沈默的學術氛圍阻礙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傳播。

秦始皇的中央集權專制和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終結了中國。

歷史上思想最活躍、學術氛圍最濃厚、成果最豐富的時代,就是百家爭鳴的時代。受幾千年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人在言語、行動和學術觀點上都很謹慎和謙虛。他們什麽都不敢說,什麽都不敢做,固守“中庸之道”,不善於深入研究,不善於不認同前人的觀點。在這種死氣沈沈的氛圍裏,即使發展,也是壹步壹步的走。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方同時期的大踏步前進,文藝復興產生了現代自然科學,啟蒙運動增強了科學意識,科技革命將這壹發展推向高潮。另外,此時西方大學正在迅速崛起,尤其是劍橋、牛津等世界名校的建立,對西方的科技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中國,不僅不重視向西方學習,而且只有洋務運動等少數運動受到保守派的強烈阻撓,從而使知識分子更加沈默。還有,作為中國歷史上第壹所官方大學,北京大學的出現比劍橋大學晚了近700年。需要多少年才能恢復700年的差距?

  • 上一篇:求中國古代軍事裝備的名稱(多多益善)
  • 下一篇:小米浴霸的接線是傳統的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