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中秋節的文化習俗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和成熟,許多文人創作了許多關於中秋節的優秀作品。要形容中秋的月亮,非蘇軾莫屬。
最著名的是《水調歌頭》壹文:
月亮什麽時候開始出現的?我從遠處拿酒杯。我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壹年?我願乘禦風回天,我怕在細玉的樓閣裏,經不起九天寒氣。跳舞和欣賞月亮的影子,這是在世界上。月亮變成了猩紅色的亭子,低低地掛在雕花窗上,照著昏昏欲睡的自己。月亮不應該對人有什麽怨恨,為什麽人走了才是圓的?人們有悲傷和快樂,他們分離又重逢。月亮有陰有陽,有盈有虧。沒有什麽是完美的,即使在過去。但願人長久,千裏好風光。
在這首詞的前面,有蘇軾的序:陳冰中秋,高高興興地喝酒,喝醉了寫這篇文章,懷了孩子。很明確就是寫中秋月亮,借此放松壹下。
陳冰年,即1076年,蘇東坡被任命為密州年,中秋飲酒賞月。從月亮的沈浮中,他想到了人間的悲歡離合,想到了七年來從未與弟弟蘇哲團聚。他很動情,寫出了這部暢快淋漓、意境極高的傑作。
擴展數據
蘇東坡是個感性、帥氣、豁達的人,望月是常事。特別是在中秋節,我常常對著月亮抒發自己的情感,寫了許多中秋賞月詩,體現了作者對景物細致入微的觀察,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淳樸的情懷和崇高的境界。比較有名的除了以上的“水調”外,還有以下幾首:
陽關區中秋月亮
暮雲漫寒,銀發人默默轉玉盤。
此生不遇良宵,何處見明年明月。
這首歌是蘇軾寫完《水調歌頭》後第二年的中秋節,也就是1077。他和弟弟蘇轍聚在壹起,在徐州寫下了這部作品。中秋之夜,兄弟二人短暫相見,剛團聚又面臨離別,惆悵之情昭然若揭。蘇轍也是大文學家,自然也感受到了。他寫了壹首題為《水貂頭徐州中秋》的詩:
我們分手太久了,已經是第七次中秋節了。去年在東方,我看著月亮,憂郁。沒想到在盤城的山上,壹條古老的汴河上漂流著來了。有人煽動助興,還有鴻雁中的鴻雁。
客廳裏的客人光彩照人。月無情,不甘留沈。今夜有酒客,明晚又要住在船上,分離的悲哀。怕王力可會,不回家,只能登樓。
兩兄弟雖是兄弟,卻無奈走到壹起,互相仇視。官場沈浮,身不由己,今晚能壹起喝酒,明晚不知漂泊何處。
念奴嬌中秋節
從天上遠遠望去,可以看到萬裏晴空,沒有壹絲雲彩。桂花飛,那裏陽光普照,秋高氣爽壹天。玉宇瓊樓,來往由鸞,人在涼國。山川如畫,煙樹傳神。
我拍手狂唱,舉杯邀明月,成為三客。在風中起舞與徘徊,不知是何夜。我想乘風返回,所以我不需要騎彭懿。水晶宮裏,笛子被吹掉了,聲音很大。
此詞寫於1082中秋。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而遭到排擠和打壓,被貶為永璉的閑臣,在黃州任職。他很壓抑,很沮喪,不像以前了。
因為工資低,為了謀生,他在城東的山坡上耕地,得了“東坡居士”的名號。《紅墻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都是蘇軾在黃州期間創作的。回想過去,覺得世道變了,人生如夢,自己生得早,不能再幹壹番事業,太可惜了!
這首《念奴嬌中秋》用的是李白的《獨飲明月詩》:直到,我舉起我的杯子,問明月,給我帶來我的影子,讓我們三個人。此時的蘇軾,和當時的李白壹樣,孤獨無伴,心灰意冷。雖是美景,已是“不知會是何夜”。好想隨風而去,直奔月宮。連吹笛子都比現在悠閑多了。
南哥子恒恒中秋節
中秋節過後,寺廟裏有沙沙聲。把世界變成塵土和沙子。笑看潮起潮落,結束職業生涯。
方士三座山,漁夫壹片葉。如果我知道我的生活,我會有兩顆牙齒。騎鯨好伴,傅雄誇。
此詞並未標明寫作時間,但從文章的用詞和表達方式來看,應該是蘇軾晚年所作。此時的蘇軾幾經沈浮,看淡壹切。人只是壹粒沙子。早知道生活這麽艱難,我還不如像李白壹樣每個月騎壹次鯨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