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明艷(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近年AR技術在醫療、工業與生產、軍事、導航、可移動增強現實系統、教育與培訓、博物館、 娛樂 、運動和 遊戲 等領域已被廣泛應用,幾乎適用於每個學科:物理、化學、生物、數學、 歷史 、天文、醫學甚至音樂。什麽是AR技術呢?通俗地講,它是在現實的世界中,通過壹定的虛擬界面,將原本在現實世界的時空中難以體驗的信息經過技術模擬仿真後,被人們真實感知到。盡管AR技術是虛擬世界疊加現實世界,但需要指出的是,當下大家對AR技術的討論首先聚焦的是產品,其背後實現的人與世界的關系、 科技 與文化的關系卻鮮有被討論。實際上,虛實結合世界的構建利於文化記憶的增強:突破物理空間的限制、拉近時間的距離,通過數字技術改變人們對於文化的認知,提升對文化的體驗與 情感 。
文化記憶是主體在文化語境中現在與過去的互動。隨著時間的流逝、空間的轉換以及事件親歷者的逝去,檔案、文本、文物、遺址、紀念碑等客觀物成為保存文化記憶的主要載體。若主體沒有或不能將這些客觀的文化記憶融入到當下的現實生活,文化記憶就永遠是客觀的、靜態的、“死的”,壹直是“被保存”的狀態。AR技術在博物館、藝術館、紀念館等文化機構中的應用,讓文化記憶“會說話”,鮮活起來,讓參觀者在現實世界中與虛擬場景和物品真實互動,通過沈浸感、參與感獲得具身體驗,在可觸、可交互的過程中與文化進行感知碰撞,產生聯想、想象、疑問、 探索 欲。這種體驗遠遠超過文本、文物等僅僅提供的智性信息,而是成為主體的壹部分,直到永遠。
AR技術嵌入文化場館:增強文化記憶的典型場所
AR技術可以讓文化記憶“鮮活起來”,幫助主體獲得更多的信息。個體、群體、國家,甚至跨國間在壹定的文化語境中的交往與互動。這種互動的發生具有壹定的“時空距離性”——從發生學意義上講,事件(記憶內容)發生在過去,記憶行為(記憶主體的記憶與回憶)發生在現在。“時空距離性”帶來的非具身性使得許多信息僅僅依靠感官終究是無法獲得的。比如,AR技術的技術體系可以實現 歷史 情境的再現、現在的記憶主體與過去的記憶內容的實時互動和記憶主體的沈浸體驗,讓文化記憶成為鮮活的體驗,使得主體基於體驗、 情感 構建出更理性與堅定的信念。AR技術成為增強文化記憶的重要途徑之壹。
文化場館在AR技術和文化記憶之間架起了“技術-記憶”的橋梁。隨著參觀體驗活動的火爆,文化場館在文化記憶建構與傳承中逐漸獲得了新地位——既是傳統文化記憶和數字媒介時代文化記憶的結合點,又是AR技術助力實現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和典型場所。作為文化基因庫之壹和過去 歷史 的重現場所,文化場館是喚醒和保護文化記憶的堡壘,實現讓當下的人觸摸到形象、具體、可體驗的 歷史 。在當前的數字媒介時代,主體自主性增強,個體記憶地位愈加凸顯,加上媒介傳播手段的多元和個性化,參觀者進入場館也不再是單純地被動吸收策展者、官方機構精心組織的知識,而是包含了實現參與、互動和創造的需求。將AR技術引入文化場館,是增強文化記憶傳承與發展的需求,也是順應時代之呼喚。
AR技術增強文化記憶的具身性、真實性和認同性
第壹,實現記憶主體的具身性體驗,喚起文化記憶的強烈 情感 。“數字孿生”能夠營造出沈浸式的在場體驗,使得參觀者以更直觀且令人興奮的方式與展品、文物保持某種互動。上海作為中國***產黨的誕生地,紅色壹直是上海城市的底色。中***二大紀念館、陳雲紀念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等都將AR技術嵌入到紅色文化的弘揚與傳承過程中。AR技術可以幫助參觀者漫步在中***二大會議現場,觸摸壹下桌椅、茶杯等,與 歷史 近距離的對話;中***二大誕生了黨的第壹部《黨章》,參觀者可以通過“撥動轉盤”在透明屏幕上翻閱黨的 歷史 上先後制定或修改通過的多部黨章。參觀者在光、影、聲、觸中浸入二大 歷史 場景,在沈浸感中實現與 歷史 人物、 歷史 事件 情感 上的親近。
第二,實現 歷史 場景的再現,增加文化記憶的深刻性和真實性。通常來說,參觀者很難想象出所參觀的地點在過去是個什麽樣子、教科書等文本中的 歷史 事件都有哪些延伸。AR技術可以彌補虛擬與現實、過去與當下之間的距離。AR技術下,參觀者帶著AR頭顯裝置,在現有的真實的世界中自然地行走,與此同時,與虛擬景象、物品、人物等實時互動,滿足參觀者“觸摸”、“參與”的需求,具身地感受鮮活的 歷史 人物,更全面、更有興趣地理解 歷史 遺址以及在那裏發生的重大事件。有研究表明,在教育和訓練方面,AR效果等於甚至優於VR。AR技術運用到文化場館中,幫助參觀者在現實的世界中與虛擬的對象進行互動;在參觀者已有知識結構基礎上,實現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而且使其更具主動性以及獲得更多細節,增強所學知識的真實性。
第三,實現了個體、 社會 和文化三層次的有效融合,增強文化記憶的認同性。通過AR技術實現的“虛實結合”、“實時互動”和“沈浸體驗”改變了 歷史 時間的“遙遠”,仿佛使其“停滯”甚至“變長”——當下的人可以走到過去的人物身旁,兩者置身於同壹時空中;或者,同壹個 歷史 事件,當下的人可反復“進入”,拉近空間體驗。這樣的活動,在個體層次上實現了認知結構和體驗形式的改變,使得個體從自身實踐中對文化記憶有了認知,較之其他認知方式更容易形成信念和認同。在消解時空距離性過程中,個體產生出更大的與他人交往的意願,個體有偏差的理解與闡釋在 社會 交往中得到辯論、驗證或修正;這實際上成為 社會 層次上交往記憶與文化記憶的雙向建構和雙向整合。個體在收獲學習、沈思、 社會 交往的同時,創造具身性的記憶,激發 情感 和增強 歷史 的真實性和說服力,對文化記憶進行構建;在文化層次上,實現了文化記憶過去-當下-未來的保存、真實、鮮活和發展。
AR技術增強文化記憶的未來展望
隨著AR技術的發展與成熟,其對文化記憶增強作用的應用前景巨大。AR技術在增加參觀者興趣和主動性的同時,還可以通過真實呈現 歷史 情境同參觀者實時互動。虛實結合的AR技術幫助個體在具身性的數字虛擬世界中不僅僅是沈浸、參與,而且自身變成內容的壹部分、生活在其中,更加凸顯其創造性——很好地融入到文化記憶中,實現文化記憶的自發、***創發展,自上而下的潛移默化傳播將變成自下而上的潛移默化傳承。
基金項目:本文是國家 社會 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當代新興增強技術前沿的人文主義哲學研究”(20ZD04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