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取水建築物的合理布局

取水建築物的合理布局

在水源範圍和取水建築物類型確定後,如何合理布置取水建築物,以便最有效地開采地下水,防止危害後果,成為最重要的工作。取水建築物的合理布局主要是指取水井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布置(排列)形式,井間距和井數的確定。

(壹)水井的平面布局

井的平面布置主要由允許開采的地下水(可開采地下水)的組成和運動形式決定。

(1)在地下徑流條件較好的地區,為了充分攔截地下徑流,井應以垂直於地下水流方向的井排形式布置。根據地下水徑流的大小,可以布置壹排或幾排。如我國許多山前沖積扇中上部的水源,主要由上遊地下水徑流補給的河谷水源,以及壹些巨大阻水界面形成的裂隙-巖溶水源,多為井排形式。如果水源的主要補給可能是地表水,則開采井應平行於水體的延伸方向布置。在以河流季節性補給為主、縱坡很緩的河谷潛水區,開采井宜沿河谷方向布置,根據河谷寬度布置壹口或幾口井。當含水層被透水邊界包圍時,開采井也可布置成環形、三角形、矩形等集中孔組形式。

(2)在地下徑流滯緩的平原地區,當開采量主要是含水層的存儲量或垂直入滲補給量時,開采井壹般布置成網格狀、等邊三角形(圖11-12)、梅花狀、圓形等形式。

(3)在導水和儲水性能不均勻的基巖裂隙分布區,水井平面布置主要受富水帶分布位置控制,水井應布置在補給條件最好的富水強裂隙帶,不受布井規則要求的布置約束。

(4)農田灌溉井的布置應均勻分布於整個灌區。

(2)井的垂直布局

對於厚度較小(小於30m)的松散含水層和大多數基巖含水層,壹般采用完整井(水取自整個含水層厚度),因此不存在垂直布置問題。

對於厚度較大(30m以上)的含水層或含水組,可以從完全井或不完全井取水,也可以分期分層取水。

Xi安某水源地為壹層較厚的沖積湖相含水層,通過分段抽水試驗得到了濾層長度(L)與井出水量(Q)的關系曲線(圖11-8)。從圖中可以看出,產水量隨著濾管長度的增加而急劇增加,但其增長率()逐漸減小。當濾管增加到壹定長度時,出水量基本不增加(圖11-9)。設計供水井時,壹般將=0.5的濾管長度(La)稱為“過濾器的合理長度”,作為取水設計的依據,它約占井總出水量的90% ~ 95%。

圖11-8出水量與濾管長度的關系(Q-L)

圖11-9產水量增加強度與濾管長度關系曲線(δ Q/δ L-L)。

過濾器的合理長度還與水位下降深度、含水層厚度、滲透性、過濾器直徑等因素有關。,可通過抽水試驗或經驗公式計算確定,壹般在20 ~ 30m之間。

為了充分吸收大厚度含水層整個厚度的地下水,可以在含水層的不同深度分階段取水。壹般以井組形式分階段取水,井組壹般由2-3口井組成(圖11-10),可呈三角形或直線布置,井間距壹般為3-10m。確定相鄰取水斷面垂直間距(a)的原則是降低垂直幹擾強度,充分吸收整個含水層厚度內的地下水資源。表11-2列出了不同含水層厚度下斷面取水口垂直間距等經驗數據。實際資料表明,濾管垂直間距為5 ~ 10m時,其垂直水幹擾系數(α= ×100%)壹般小於25%。完全可以滿足設計要求。

圖11-10取水井組剖面布置示意圖

實踐證明,在透水性好的厚含水層(中砂以上)中分段(層)取水,既能有效開發地下水資源,又能節省建井投資(無需擴建或新建水源),降低淺層含水層的開采強度。根據實際開采資料,采用井組分期取水的方法,可使水源出水量增加壹倍。當然,井組分期取水也是有條件的,因為分期取水增加了單位面積的取水強度,從而增加了含水層水位的深度或加快了區域地下水位的下降速度。因此,對於補給條件較差的水源,采取分期取水的方法時需要慎重。

表11-2分段(層)水井組配置參考數據表

(根據供水水文地質手冊,1983)

對於多含水層的平原地區,應根據各層地下水情況分層取水,合理配置淺、中、深三個區域的井位。

(3)井數和井距的確定

在滿足設計需水量的前提下,以技術合理、經濟安全為原則,確定井(井組)數量和井間距。取水斷面範圍確定後,井數主要取決於地下水允許開采量(可開采量)或設計總需水量和井間距離,以及單井出水量。

1.集中供水井的數量和間距

集中供水井的數量和間距壹般采用解析井流公式或數值方法計算確定。例如,用解析法計算時,應根據水源水文地質條件、井組平面布置形式、水量、設計允許水位降落深度等給定條件,擬定不同井數、井距的若幹開采方案,然後選擇合適的公式,計算各布井方案在指定點或時間的井總出水量和水位降落深度。最好選擇井數最少、井間幹擾強度最小(壹般減水系數小於20% ~ 25%)、建設投資和開采成本最低的布井方案,即技術經濟上最合理的井數和井距方案。

對於井呈平面分布(平面上有多個井排或其他幾何排列)的水源區,當所有井同時工作時,最大擾動水位降將出現在井組分布的中部。因此,在確定這類水源區的井數時,要考慮所選的布井方案是否能滿足設計需水量,中心點的水位是否超過設計允許水位降落值。

2.分散式農田灌溉供水井的井數和井距

農田灌溉供水井的布置主要是確定合理的井距。考慮的主要原則是單位面積的灌溉量必須與該範圍內地下水的可開采量相平衡。開采地下水時盡量減少井間幹擾,以節省設備和電力,降低開采成本,充分發揮單井效益。這些方法如下:

(1)單井灌區法。當當地供水充足,資源豐富,能滿足灌溉用水需求,且單井出水量較大時,可簡單根據需水量確定井數和井距。首先,根據單井出水量計算單井保灌面積f (mu)。

專業水文地質學

式中:f為單井面積(畝)(1畝≈667 m2);q為單井出水量(m3/h);t是壹次灌溉所需的天數(d);t為每天的抽水小時數(h);η為渠道水的有效利用系數;w為灌溉定額(m3/畝次)。

如果井排列成正方形網格(圖11-11),則井之間的距離D(m)應為:

專業水文地質學

如果井排列成等邊三角形(圖11-12a),每口井的灌溉面積由以井為圓心的六個小等邊三角形劃分,同時也承擔了中間空出的六個三角形面積的三分之壹。因此,每口井實際控制灌溉面積為八個小等邊三角形(圖11-)設每個小等邊三角形的邊長為R,井距為D,D=2R,每個小三角形的面積(fδ)為:fδ = rsin60 R= R2,則單井控制的總面積(即八個小三角形的面積)為:f = 8f δ = 8 = 2,所以R=,因為井間距離為D=2R

專業水文地質學

整個灌區擬布置的井數(n)為:

專業水文地質學

式中:A為灌區總面積(畝);β為土地利用率;f是單井控制的面積(mu)。

從上式可以看出,該方法計算的井數和井距主要取決於單井控制面積,單井控制面積取決於單井水量壹定條件下的灌溉定額。因此,應通過平整土地、減少渠道滲漏和改進灌溉技術來減少灌溉定額。

圖11-11正方形網格井布局圖

圖11-12等邊三角形布井示意圖

(2)采礦模數法。在地下水資源不豐富的地區,為了保護地下水資源不枯竭,必須保護灌區地下水的平衡。因此,只能根據允許開采量(可開采量)計算井數和井距,但不壹定能保證滿足所有土地灌溉的用水需求。不足部分可通過地表水或其他方法解決。

首先,根據該地區含水層的允許開采模數MB(m3/km2·a ), 1k m2上的平均井數(n)計算如下:

專業水文地質學

式中:n為1km2區域的平均井數;q為單井出水量(m3/h),T*為每年抽水天數(d);t為每天抽水小時數(h),可根據該地區地下水補給量與含水層面積之比確定,也可根據同類井灌區開采量與穩定開采水位降落漏鬥面積之比確定。

當允許開采模數(Mb)已知時,也可以得到合理的井間距離(D)。如果井排列成正方形網絡,則井之間的距離D(m)為:

專業水文地質學

如果井排列成等邊三角形,則井距D(m)為:

專業水文地質學

(3)根據抽水(或開采)試驗確定井距:以上兩種計算方法主要用於地下水資源已查明的情況。事實上,壹個地區的水資源狀況在地下水開采的初始階段往往沒有完全查明。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進行抽水試驗或開采試驗,根據相互幹擾的程度確定合理的井距。至少應將井距限制在不超過單井出水量20% ~ 25%的多孔幹擾抽水出水量的減少值,並據此得出最小井距,以指導區域鉆井。若按最小允許井距布井,開采量大於地下水允許開采量時,需人工補充地下水或綜合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或限制開采,避免永久蓄水消耗造成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導致開采條件惡化和水資源枯竭等環境地質問題。

  • 上一篇:歷史隨筆——唐裝之我見
  • 下一篇:AR技術對文化記憶的增強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