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包括:引言、引事和引文
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見之於書本的格言、俗語、諺語、歌謠等,以加強文章的說服力.
例子:楚人諺曰:“得黃金百,不如得季步壹諾.”(《史記 季布列傳》)
引事就是在行文時引用歷史故事.
例子:昔衛靈公與雍渠同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袁絲變色:自古而恥之.(司馬遷 《報任安書》)――三個歷史故事
引文就是引用見之於載籍的文字.
二、譬喻
相當於現代意義上的比喻,有明喻暗喻之分.
明喻往往用“譬如”、“譬猶”、“譬之”、“猶”、“如”、“若”等.
這個很容易理解就不舉例子了.
三、代稱
指作者常常不用該事物的固有名稱,而臨時借用與該事物有某種內在聯系的詞語作為稱謂.
三種常見的代稱:
1.用該事物的性狀、特征指代該事物.
例:為肥甘(美味的食物)不足於口與?輕暖(高貴的衣服)不足與體與?(《孟子 齊桓晉文之事》)
2.用泛稱代特稱
例:擅山海(山海的出產物)之富(《洛陽伽藍記 王子坊》)
3.用特稱泛代稱
例:大雅(泛指有優秀傳統的詩歌)久不作,吾衰竟誰陳?(李白《古風》)
要註意泛指和暗喻的區別.
四、並提
指把兩件相關的事並列在壹個句子中來表述.
例:耳目聰明.(《後漢書 華佗傳》)
實為耳聰、目明
五、互文
也叫“互文見義”,或簡稱“互見”.特點是上下文義互相呼應、補充.
例: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焦仲卿妻/孔雀東南飛》)
實為東西南北都種松柏和梧桐,而並非在東西種松柏,在左右種梧桐.
六、誇飾
相當於現在的誇張.
像“白發三千丈”之類的,不具體舉例了.
七、倒置
和文言句法中的“倒裝”不同,並不值得肯定,不提.
八、委婉
指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話說得委婉、含蓄壹些.有避粗俗、避忌諱、避冒犯等.
例:便利(大小便)、山陵崩(皇帝死亡)等
問題二:漢語中常用的修辭格有哪些?最好能舉例說明。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點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壹事物喻另壹事物。比喻的結構,壹般應由三部分組成,即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誌)。構成比喻的關鍵: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否則不能成立。 ⑵比喻的種類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仿佛、猶如”等相聯結。例如:收獲的莊稼堆成垛,像穩溫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沒有比喻詞,常用“是”“成了”“變成”等聯結。例如:廣場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紀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崗。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現本體,直接敘述喻體。但它不同於借代。借代取兩事物的相關點,借喻取兩事物的相似點。例如:“閉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魚”,粗枝大葉,誇誇其談,滿足於壹知半解,這種極壞的作風……還在我們黨內許多同誌中繼續存在著。 ④博喻。連用幾個比喻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相似點對同壹本體進行比喻。例如:瞧,那壹群騎自行車翩翩而來的身著風衣的少女,是紅蝴蝶,是綠鸚鵡,還是藍孔雀? ⑶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為生動;或化深奧為淺顯;或化抽象為具體;或化冗長為簡潔。 ⑷下列幾種情況,雖有“像”“仿佛”等詞,但不是比喻句。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親。(同類比較) 這天黑沈沈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她仿佛聽見了她的心臟跳得非常厲害。(表示想象) 我們這時代湧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剛、李向群等。(表示列舉) ⒉比擬 ⑴比擬的特點 根據想象把物當做人,把抽象的概念當做人或物,或者把人當做物、把此物當做彼物來描寫。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擬的種類 ①擬人(把物當人來寫)。例如: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②擬物(把人當物寫或把甲物當乙物寫)。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了出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 ⑶比擬的作用 正確運用比擬,增加了語言的生動和形象性,可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對該事物的強烈的感情,從而引起***鳴。 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點 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事物的本來名稱,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關的事物的名稱來代替。 ⑵借代的種類 ①特征代本體。例如:大胡子兇神惡煞的吼叫著。 ②材料代本體。例如: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③標誌代本體。例如:誰料竟會落在“三道頭”之類的手裏呢,這豈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們要多讀點魯迅。 ⑤綽號代本人。例如:“蘆柴棒”,去燒火! ⑥專名代泛稱。例如:壹千個讀者有壹千個哈姆雷特。 ⑦具體代抽象。例如:不拿群眾壹針壹線。 ⑧部分代整體。例如: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⑶借代的作用 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⒋誇張 ⑴誇張的特點 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要求使用時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礎和根據,不能漫天浮誇,要給人以真實感。 ⑵誇張的種類 ①擴大誇張。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②縮小誇張。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誇張。例如: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 ⑶誇張的作用 有利於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征,鮮明地表現出作者對事物的感情態度,增加語言的生動性。 ⒌對偶 ⑴對偶的特點 八字數相等或大致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相關或相反的兩個短語或句子對稱的排列在壹起。 ⑵對偶的種類 ①按......>>
問題三:有關古代漢語修辭的書,推薦幾本。 修辭學通詮 王易著。中國文化服務社1948年版。
修辭學發凡 陸望道著。本書是中國第壹部科學的修辭學著作,開拓了修辭學研究的新境界。大江書鋪1932年初版,以後重印多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印修改本。
漢文文言修辭學 楊樹達著。原名《中國修辭學》。上海世界書局 1933年出版。 1955年更名為《漢文文言修辭學》,由科學出版社於 12月出版。中華書局1980年重印。
古漢語修辭簡論 趙克勤著。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版,橫排本。
古書修辭例 張文治著。中華書局1937年9月初版。1996年9月中華重印。
問題四:現代漢語中不常見的古代漢語修辭 1、互文。
又叫互體,互文見義。指前後句中的相應位置的詞語相互滲透,彼此補充,須參互理解方能完整理解其義的修辭方式。例如:王昌齡《出塞》詩中有“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2、映襯。
為了突出某壹思想或事物,用相似、相關或相反的思想或事物加以對照的方法。宋代畫家郭熙說:“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
問題五:古文有哪些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 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復,象征,寄寓, 寄托,對比等, 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復喻(又名博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較喻(又名強喻)、譬喻、飾喻、引喻、隱喻; 白描,比擬(又名比體),避復,變用,層遞,襯墊(又名襯跌) ,襯托(分正襯、反襯),倒文,倒裝,叠音,疊字復疊,頂真(又名聯珠、頂針),對比鼎對仗(又名對偶、排偶),翻新,反復,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又名並提、合敘、合說); 復叠錯綜,復合偏義,***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回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又分為:摹形,摹聲,摹色),列錦,連及,誇張,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諧音,歇後,象征,鑲嵌,析字,委婉(又分為:迂回語、謙敬語、避諱語),婉曲,通感(又名移覺、移就),跳脫,轉文,復沓(句子和句子之間可以更換少數的詞語,叫復沓;無更換詞語叫做疊句或重復(註意2者的區分)。
問題六:什麽叫修辭,修辭格,修辭學 什麽叫修辭、修辭格、修辭學
對於修辭的定義,各種詞典和各大語言學家的說法不壹,但根本精力是壹致的。
《現代漢語詞典》的說明是:修辭是“潤飾文字詞句,應用各種表示方法,使語言抒發得正確、鮮亮而活潑有力”。修辭格是“各種修辭方式,如比方、對偶、排比等”。修辭學是“語言學的壹個部分,研討如何使語言表白得精確、赫然而生動有力”。(見《古代漢語詞典》訂正本第1416頁,商務印書館出版)
《辭海》的解釋是:“修辭是依據題旨情境、運用各種語文材料,各種表現手法,恰當地表現寫說者所要表達的內容的壹種活動。”“修辭格,即辭格。”“修辭學是語言學的壹門學科,它研究如何依據題旨情境,運用各種語文材料、各種表現手法,來恰當地表達思想和情感。它揭示修辭現象的條理、修辭觀點的系統,領導人們運用和發明各種修辭方法恰當地表現所要表達的內容。”(見《辭海》縮印本第242頁)
中國修辭學會會長張誌公認為:“修辭就是在運用語言的時候,根據必定的目標精心腸取舍語言材料這樣壹個工作過程。”(見《修辭和修辭教學》第3頁,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上海復旦大學教授胡裕樹在《現代漢語》增訂本中指出:“修辭是運用恰當的表達手段,為適應特定的情境,以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規律。”“修辭學就是研究這種規律的科學。”(見《現代漢語》第428頁,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蘭州大學黃伯榮傳授在《現代漢語》下冊第五章中指出:什麽是修辭,其壹指壹種語言中加強表達效果的所有方法和手段,即修辭學研究的對象;其二是指人們在語言實際中對各種增強語言表達效果的方法和手段的運用,即說、寫的修辭活動。修辭是對語言各方面“語音、詞匯、語法”的綜合運用的研究,它與現代漢語的三要素“語音、詞匯、語法”親密相幹,是語言科學的壹個分科。(見《現代漢語》第475~477頁,甘肅國民出版社出版)
湖南師)大教授)周秉鈞、李維琦認為:“修辭就是用各種語言手段來改良語言的表達方式,加強它的表達效果。修辭學則是總結修辭的歷史,研究修辭的手段、方式及其利用,概括修辭規律的科學。”(見《修辭學》第3頁,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湘潭大學副教學王勤以為:“修辭這個概念有三個含意。壹是指人們對語言諸要素和表現手法所進行的部署和抉擇。這是壹種行動或運動。二是指語言作品中各種形成因素和表達系統的體制。這是壹種經由調整、加工的語言現象。三是修辭學科。……修辭學是研究如何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方法和規律的科學。”(見《修辭說略》第5~7頁)
李裕德認為:“‘修辭’有三個含義。咱們說‘寫文章要進行修辭’,這‘修辭’指修辭活動;說‘這篇文章在修辭方面有不少特點’,這兒的‘修辭’是指修辭現象;假如說‘大家都要學習語法修辭’,這裏的‘修辭’指修辭學。”
(見《新編適用修辭》第1頁,北京出版社出版)
1988年6月出版的《漢語語法修辭詞典》的解釋是:
所謂修辭,是為了表達特定的思想內容,適應詳細題旨情境而采用的運用語言的方法、技巧或規律。如“茅臺酒尚未沾唇,人先醉了三分”。為了描述佳釀而成心運用“超前誇張”手法,看起來違反事理,但卻非常生動。這就是修辭。陳望道《修辭學發凡》說:“修辭原是達意傳情的手段。”等於此意。依據題旨情境,運用語言的方法、技巧或規律來恰當地表達特定思想內容的壹種活動。即指調整語言的活動。漢代許慎《說文解字》釋“修”:“飾也”;又釋“辭”:“訟也,從“音亂”,猶理辜也。”“辜”為“罪”之意,“理辜”即分辯論訟。到了現代,“修辭”指的是調整、修飾語詞和文詞。《修辭學發凡》說:“修當作調整或適用解,辭當作語辭解,修辭就是調整或實用語辭。”(見《漢語語法修辭詞典》第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