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屋頂可分為以下幾種形式: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盝頂等。
其中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又分為單檐(壹個屋檐)和重檐(兩個或兩個以上屋檐)兩種,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可衍生出卷棚頂。
古建築屋頂除功能性外,還是等級的象征。其等級大小依次為:重檐廡殿頂>重檐歇山頂>重檐攢尖頂>單檐廡殿頂>單檐歇山頂>單檐攢尖頂>懸山頂>硬山頂>盝頂。
此外,除上述幾種屋頂外,還有扇面頂、萬字頂、盔頂、勾連搭頂、十字頂、穹窿頂、圓劵頂、平頂、單坡頂、灰背頂等特殊的形式。
1、廡殿頂:
即廡殿式屋頂,宋朝稱“廡殿”或“四阿頂”,清朝稱“廡殿”或“五脊殿”,日語稱寄棟造是中國、日本、朝鮮古代建築的壹種屋頂樣式。
在中國是各屋頂樣式中等級最高的,高於歇山式。明清時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唐朝時和日本也見於佛寺建築。但在福建沿海地區和琉球的民居為了防風而采用廡殿頂。
廡殿頂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壹條正脊和四條垂脊(壹說戧脊)***五脊組成,因此又稱五脊殿。由於屋頂有四面斜坡,故又稱四阿頂。
廡殿頂又分為單檐和重檐兩種,所謂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頂之下,四角各加壹條短檐,形成第二檐。故宮的太和殿就是重檐廡殿頂,而故宮的英華殿、弘義閣、體仁閣則為單檐廡殿頂。
2、歇山頂 :
即歇山式屋頂,宋朝稱九脊殿、曹殿或廈兩頭造,清朝改今稱,又名九脊頂。為古代中國建築屋頂樣式之壹,在規格上僅次於廡殿頂。歇山頂亦有傳入東亞其他地區,日本稱為入母屋造。
歇山頂的出現晚於廡殿頂,其樣式最早可見於漢闕石刻,在漢代的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畫上,也都可看到歇山頂。現存最早的歇山式建築是五臺山的唐代南禪寺大殿。
3、懸山頂:
即懸山式屋頂,宋朝時稱“不廈兩頭造”,清朝稱“懸山”、“挑山”,又名“出山”,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壹種屋頂樣式,也傳到日本、朝鮮半島和越南,日語稱切妻造。在古代,懸山頂等級上低於廡殿頂和歇山頂,僅高於硬山頂,只用於民間建築,是東亞壹般建築中最常見的壹種形式。
懸山有壹條正脊,四條垂脊。其特征是:各條桁或檁不像硬山那樣封在兩端的山墻面中。而是直接伸到山墻以外,以支托懸挑於外的屋面部分。也就是說懸山建築不僅有前後檐,而且兩端還有與前後檐尺寸相同的檐。於是其兩山部分便處於懸空狀態,因此得名。
懸山頂是兩面坡屋頂的早期樣式,但在唐朝以前並未用於重要建築。和硬山頂相比,懸山頂有利於防雨,而硬山頂有利於防風火,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懸山,北方則多硬山。
4、硬山頂:
即硬山式屋頂,是中國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壹。房屋的兩側山墻同屋面齊平或略高出屋面。 屋面以中間橫向正脊為界分前後兩面坡,左右兩面山墻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面。
高出的山墻稱封火山墻,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災發生時,火勢順房蔓延。然而從外形看也頗具風格。常用於中國傳統民間居住建築中。
5、攢尖頂
建築物的屋面在頂部交匯為壹點,形成尖頂,這種建築叫攢尖建築,其屋頂叫攢尖頂。攢尖式屋頂,宋朝時稱“撮尖”、“鬥尖”,清朝時稱“攢尖”,是古代中國傳統建築的壹種屋頂樣式,日語稱寶形造。
其特點是屋頂為錐形,沒有正脊,頂部集中於壹點,即寶頂,該頂常用於亭、榭、閣和塔等建築。在日本則常用於茶室。
6、盝頂
盝頂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壹種屋頂樣式,頂部有四個正脊圍成為平頂,下接廡殿頂。盝頂梁結構多用四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頂部是平頂的屋頂四周 加上壹圈外檐。
盝頂在金、元時期比較常用,元大都中很多房屋都為盝頂,明、清兩代也有很多盝頂建築。例如明代故宮的欽安殿、清代瀛臺的翔鸞閣就是盝頂。
經常用在帝王廟中的井亭的頂口,古代的井亭上面是露天的,稱之為盝頂。
百度百科-屋頂
百度百科-廡殿頂
百度百科-歇山頂
百度百科-懸山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