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宣寺,又名孔宣寺,位於山西省渾源縣,距大同市65公裏,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懸空寺始建於1500多年前的北魏晚期,歷代都有修繕。北魏將道壇從平城遷至大同,古代工匠按照道教“雞叫狗叫”的要求修建懸空寺。懸空寺離地面約50米。懸空寺發展了我國的建築傳統和風格,其建築特點可以概括為“奇、懸、巧”。懸空寺是中國唯壹壹座融佛、道、儒為壹體的獨特寺廟。建於懸崖之間,始建於北魏晚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懸空寺面向恒山,背靠翠屏,攀危巖,面向深谷,亭臺樓閣懸空,結構巧妙。懸空寺有四十個大殿和亭臺樓閣。基於力學原理,梁柱由巖石支撐,走廊從左到右相連。曲折令人驚喜,虛實相生。寺內有銅、鐵、石、泥雕像80余尊,寺下巖石上有“壯觀”二字,是唐代詩人李白的墨寶。懸空寺,位於恒山金龍峽峭壁之間,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唯壹壹座獨壹無二的集佛、道、儒為壹體的寺廟。整個寺廟在壹個危險的懸崖上,面對著壹個深谷,亭子懸空,結構奇特。* * *有40個店鋪和亭子,以機械原理和半插飛梁為基礎,以巖石為支撐。梁柱上下壹體,回廊左右相連,蜿蜒迂回,虛實相生。古人雲:“海市蜃樓疑滄海,鳥徑不在雲端。”唐代詩人李白醉心於“壯觀”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感嘆為“活世觀”。中國有六座懸空寺,四座在北方,兩座在南方。北方四大是山西恒山懸空寺、河北蒼巖山懸空寺、河南祁縣朝陽懸空寺、青海西寧懸空寺。南邊的兩個是雲南西山懸空寺和浙江建德大慈巖懸空寺。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1)山西恒山懸空寺:距離渾源縣城5公裏,建於北魏晚期。(2)河北省蒼巖山懸空寺:位於井陘縣蒼巖山腳下,又名喬樓寺。(3)雲南西山懸空寺:位於昆明西南15公裏西山羅漢崖上,始建於元代。(4)青海西寧懸空寺:位於西寧市北部丘陵之間,始建於北魏(5)河南省祁縣朝陽懸空寺:位於祁縣城西5公裏朝陽山山腰(6)浙江建德大慈巖懸空寺:河北省蒼巖山懸空寺,建德市南24公裏。
蒼巖山橋樓寺是中國三大懸空寺之壹。據考證,石橋為隋代建築,略早於趙州安濟橋。橋上的大廳是唐朝的建築。它坐西向東,長15米,寬8米。從力學角度來看,滿載時寺廟和遊客的總重量在35噸左右。照此計算,大橋的拱度應該在3.5到4米之間,而大橋的拱度為2.8米。橫跨在兩座山崖之間,是壹座開肩拱門,翼角很高,畫有流蘇。它高踞於霧海之上,有著不可企及的威望和飛翔的趨勢。寺內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劉佛三尊佛像,正中背面為觀音像,兩側為十八羅漢像。雄偉獨特的橋堂,坐落在山溝壹線,形成了“橋堂飛虹”的世界奇觀,是蒼巖山“三絕”之壹。最神奇的是,在橋樓寺上方100米的彎路上,路人的皮膚變成了黃綠色。光學專家、氣功大師、佛教徒眾說紛紜,這就是蒼巖山的“壹絕”。相傳蒼巖山是楊迪長女南洋公主出家修行的地方。山上有壹座榮臻公主殿,俗稱公主廟。蒼巖山是電影《臥虎藏龍》和《木乃伊3》的拍攝地。雲南西山懸空寺
三清閣位於太華山南的羅漢山。從北向南望去,山的輪廓酷似大腹便便的彌勒佛,故名羅漢山。羅漢山的絕壁與南面的瓜榜山的陡壁相連,山腳下是浩瀚的滇池。三清閣雲南西山懸空寺九層十壹閣道觀建築群嵌於懸崖之上,有“懸空寺”之虞。元代,統治雲南的梁王在羅漢山腳下修建了“千步崖”,並在羅漢山南崖開辟了頤和園。過去曾壹度認為今天的三清閣是元代的頤和園,但實際上梁朝的頤和園位於三清閣和龍門的下層,再往南,靠近棒棒山的邊緣。1999年9月,根據徐霞客《遊太華山記》等史料記載,在西山辦事處的協助下,清除了深人的雜草,找到了羅漢山南安的寺廟和王良頤和園遺址。據《南詔野史》記載,元二十七年(1367)四月,未過生日就貼了木耳,群臣迎之,在頤和園昆明池設宴。有《昆明池王曦梁壽宴獻詩》:賢君加宴,巨海先築於堂。萬裏艷陽天,壹溪芳草踏麒麟。以熱烈的歌聲獻上金杯美酒,用鎧甲圍住玉佩人民。醉飽官,祝王長命百歲。從梁王貼木耳到二十七歲壽宴,頤和園已經是“巨海濱先建”,可見梁王頤和園的修建並不晚於梁王無花貼木耳時期。壽宴之年,宗室以紮拉瓦爾米為梁王,改稱“宣光”,使之官化,恢復科舉。巴紮拉瓦米是雲南最後壹個梁王。明朝洪武年間,日本詩人陳典首寫《梁》詩:碧雞久飛,相傳梁曾在此遊覽。洞口桃花迎鳳凰,崖前官柳為龍船。青山在哪裏恨?白天水流不停。妳知道當時的歌舞場所嗎,寒煙大漠鎖荒山?明朝嘉靖年間,楊慎的《澱海曲》也描寫了葛:王曦梁葛謝水中心,烏鴉雙星帶五黃。三裏隔海虹橋,廣寒宮夜香。明清時期,史書、遊記和詩歌中都有關於王曦梁頤和園的記載。明末徐霞客《遊臺華山記》的考察記錄更為詳細:“回朝天橋,祭奠羅漢正殿。大廳後面的懸崖有100米高。在崖南的轉彎處,有壹邊的泉水在崖腳下怒吼,是朝著立交橋下迸射的那壹邊,叫做勺冷泉。南過泉,即東南折,其上絕壁更高遠,止於平地壹縷帶,學大阪絕壁崩,直入海底。平鍵番禺仙宮,沈磊寺,三佛殿,壽福殿,關帝殿,張喜安寺,真武宮,和第二系列。真武宮之上,懸崖越來越突出。過去,王曦梁曾在此避暑,又稱避暑臺,是南安和其上窯洞石建築的最佳去處。再往南,寺廟盡廢,絕壁無盡。圓頂墻被雲層覆蓋,沈重的懸崖延伸開來,更加靠近...“羅漢寺遺址就在今天三清閣前的懸崖下。於《重建羅漢山廟頂寺碑文》記載,羅漢寺原名為廟頂寺。又稱“海雅寺”,建於明代弘治九年(1496)。”絕壁如羅漢懸於空中,以雲南人命名為羅漢寺。“明代鄭德、嘉靖年間(1506 ~ 1566),形成了三清閣南北寺建築群。明朝嘉靖年間,羅漢寺南殿摩崖上,“刻漢王子元(王保)移金馬碧雞,法雅有中國風,蓋陽太師(楊慎)移刻。至楊慎刻王寶《金馬雞鳴賦》時,三清閣南北寺佛道勝景已有。三清閣南安勝,是道光年間穿的?孫的《昆明縣誌》至今仍有記載。民國袁家固寫《西遊記》的時候,就已經說了,“以三清閣、亭臺樓閣、山川聞名。在吳梅村的詩“碧雞臺榭在雲端,曾是王曦梁的頤和園”中,宮也是亭。明代是北安寺的遺跡之壹。對南安來說,今天北安是眾所周知的。”三清閣有壹副著名的匿名寫景對聯:半樓危樓,山如屏,海如鏡,船如葉,郭城鄉村如畫。無時無刻都是晴天和陰天,那麽誰能為古今中外的遊客領略萬千氣象呢?九秋,洞內有雲,崖中有泉,松濤波,花鳥林壑滿情,憶八歲星霜,奔流過江,難得在故鄉晚宿,來傲賞金碧湖山。西山名勝古跡的開發要恢復王良頤和園的景點,形成羅漢山南、北寺危墻二層建築的聖地。青海西寧懸空寺
始建於北魏,現為中國第二大懸空寺,又稱土樓關。它是絲綢之路南線的必經之路,因此許多著名僧侶的足跡都曾在這裏留下。千百年的風雨把這裏的大佛雕像沖刷成了壹道亮麗的風景。歷史上稱為北禪寺,位於西寧市北山。這裏依山傍水。發育良好的丹霞地貌向內凹陷,形成大小不壹的洞穴。號稱“九洞十八洞”。赤壁之間的殿宇高懸,棧道回廊將亭臺樓閣與洞窟連接,使殿內有洞,洞內掛滿佛道神像。它被稱為中國第二座懸空寺。現存石窟中仍有隋唐至永清時期的部分壁畫,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曾被稱為“西平莫高窟”。山的東側矗立著壹尊高30米的巨大佛像“露天金剛”,被佛教徒稱為“內佛”,被道教徒稱為“西王母”。山頂有壹座寧壽塔。每當煙雨蒙蒙的時候,山就藏在霧裏,霧裏的廟就在遠處。塔內時隱時現,故名“北山雲”。歷史上,北山寺有過許多名字。明代以前,山上有“神龕”,故稱“土樓神龕”。只是到了明朝,寺廟的名字才被明朝皇帝成祖命名為“永興寺”,至今已有5800年的歷史。因樓層重疊,層次分明,形似土樓,故稱“土樓山”。北魏旅行家李道元跋涉至西寧,登上土樓山。他在《水經註》中寫道?“湟水東流,過土樓南,土樓在上,原山在北。峰頂三百多尺高,若削之。”土樓有道觀,故稱“土樓觀”。北山像壹只展翅欲飛的雛鳥,土樓山像壹只雛鳥的翅膀,所以從此有了“鳳儀山”的綽號。雖然名字很多,但北山寺是用得最多的名字。山上的寺廟是西寧的壹個主要景點。因為它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其獨特的風格,它已成為人們參觀的地方。北魏《水鏡註》中記載了北山寺,北魏青海地圖也表明北山寺的位置在西平閣。今日西寧城。可見北山寺的知名度還是蠻高的。北禪寺是根據特殊的丹霞地貌建造的。有幾乎水平的紫色砂巖和礫巖,其間有石膏和芒硝層。巖性有軟有硬。在長期地質時期的流水和風化作用下,典型發育了以赤壁、溶洞、險峰為主要特征的丹霞地貌。松軟的巖石向內凹陷,形成大小不壹的洞穴。當地人稱為“九洞十八洞”,洞內有玉帝、觀音、文殊、普賢、關雲長等佛像。洞壁上繪的造像花卉、山水、月亮等圖案,具有漢藏佛教繪畫的藝術風格,曾有“西平莫高窟”的美譽。堅硬的巖石層向外凸出,就像壹個屋檐,上面建有寺廟和大殿,大殿高懸。棧道的長廊將廳堂樓閣與洞窟連接起來,做到堂中有洞,洞中設洞,洞中藏佛。棧道的走廊靠近懸崖,甚至懸空,堪稱名副其實的懸空寺。魏明帝五年間,佛教在陜州(今西寧)盛行。信徒們在土樓山的碎巖間做龕,畫藻井,雕壁,修廟棧道。信徒爬山朝拜,壹度流行。已經1400多年了。道教於清末進入土樓山。魏明帝前後五年,侯亮呂光占領武威和河西走廊,絲綢北路不通。有的和尚從蘭州去了樂都、西寧?經過北川、大阪山到張掖、印度,河湟地區佛教盛行。“寧壽塔”位於土樓山頂,這裏有原始牌坊、三官殿、雷殿等。塔為六角五層上翹角樓,實心,青磚砌成。明洪武十九年由西寧長興侯耿秉文修建修繕。靈官廟位於山腳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因戰亂破壞,於1915重建。原山門東西兩側有翼,房中有橫匾,上書“靈官殿”。清宣彤二年,西寧各界捐資修繕靈官殿。韓能靜有兩個著名的弟子:盛聰和明升。埋在土樓山根西側,當地人稱之為“和尚墳”。“露天金剛”位於土樓山的中部。東邊的壹座雕像與西邊的壹座相連。兩個露天金剛高30多米,是兩個懸崖的突出部分,像兩個神(也叫天王)。當地人稱之為閃光佛,意為從山上發光。西邊壹座雕像已經風化坍塌的面目全非;東邊的那個還完好無損。原來懸崖被山川侵蝕,形成了壹個奇特的懸崖。後來到了魏晉南朝時期,又被人工雕刻成巨型佛像,稱為“露天金剛”。“北山煙雨”被稱為西寧八景之壹。其出處指的是雨霧中的北山寺景色。當早晨的朝陽照耀的時候,從遠處看很壯觀。尤其是下雨的時候,雲霧繚繞在山腰,像是畫家的水墨畫。有時整座山隱於雲端,忽隱忽現,平添壹抹詩情畫意。“九洞十八洞”設置在陡峭的山腰上,非常壯觀。最引人註目的是那些古老的洞穴,它們有著不同的洞穴結構。有的洞穴沒有洞,有的有洞。洞內有佛像,也有道教神靈。方式多種多樣,洞與洞之間有棧道。現在山下建起了北山寺引水種樹,成了新的旅遊景點【編輯此段】河南省淇縣朝陽懸空寺。
該寺位於祁縣城西5公裏朝陽山山腰,依山而建,生於絕壁,飛檐翹角,空中樓閣,故名懸空寺。該寺北鄰朝陽山,松柏奇花異草向陽,如彩鳳當陽,翠盤抱陽,故稱朝陽懸空寺。據明清《祁縣誌》記載,朝陽山原為殷的紫禁城,是殷、冬季設宮取暖之地。東魏武定七年,在此建廟。建築雄偉壯麗。朝陽山後面有壹座著名的梁青廟。這裏幽靜涼爽,綠樹成蔭,是殷曾經避暑的地方。穿過寺廟西面的空中石拱橋,穿過2l級臺階,穿過壹個天然洞穴,妳就到達了梁青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高僧海闊所建碾子溝梁青寺的許可證上的銘文中提到,修建此寺已獲皇帝批準。尼姑庵後的山崖上有壹處晶瑩剔透的山泉,幹涸已久,甘甜爽口,清泉飛瀑,山谷回應,宛如龍虎嘯嘯,山澗在山石之下,涓涓細流叮叮當當,美不勝收。石拱橋在西邊,山頂四周懸崖平坦。洞穴裏有雕像和摩崖石刻。朝陽寺和梁青寺附近有許多可供人們參觀的景點,如千佛洞、九龍白、淚石、飲馬泉、道士寢墓、花臺、聖乳峰、王莽洞、蓮花墻、天下第壹門-尖山門、天樞崖和具有很高歷史、藝術和書法價值的摩崖石刻。這裏奇峰怪石,景色多姿多彩,水聲潺潺,空氣清新。是人們探險、旅遊、避暑的好去處。
[編輯此段]浙江建德大慈巖懸空寺
大慈巖位於建德城南24公裏,是佛教文化與秀山麗水完美結合的旅遊景點,被譽為“浙西小九華景區”。它以江南的懸空寺、長谷溪流和中國第壹座天然大佛而聞名。據縣誌記載,元大德年間,臨安人莫子淵棄家來到這裏,刻石成佛,稱之為大恩。這座山是以佛陀的名字命名的,其中有壹個大慈巖。懸崖上的窯洞建築是大慈巖的壹大特色。在大慈巖,寺廟、棧道、香廊、索道,處處都體現著“吊”字。主廟地藏王殿半嵌巖腹半懸,頗為壯觀。與山西恒山懸空寺相似,故稱“江南懸空寺”。印青館之後的佛閣就是佛閣,是觀賞中國最大的天然佛的最佳地點。從側面看,大慈巖整個主峰是壹尊地藏王菩薩像。其高度為147米,其中頭高41.3米,寬60米。大佛的五官由奇石、怪洞、草木和諧組合,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經旅遊專家鑒定,已被評為“中國最大的天然大佛”。大慈巖還因“山為佛,佛為山”的罕見景觀而聞名天下,被載入《中國之最》。雨花湖在觀佛寺旁邊。美麗的風景和長長的山谷溪流是大慈巖的另壹個特色。大慈巖山高而陡,雨花湖從谷口流出,蜿蜒曲折直至山腳,形成了800多米的山川美景。地藏王殿是景區最古老的建築和精華。它位於自然大佛頸部的壹個洞穴裏。廳外掛著壹口明代中期鑄造的銅鐘,左邊是天空。天湛杜雲因勢而沿崖布局,是壹條從石欄中不斷延伸的長廊。從圍欄上往下看,感覺就像“腳底的懸崖快要崩塌了”。沿著右邊的小棧道往上爬就是壹個“觀洞”,這裏視野很開闊,景色很美。杭州汽車南站到蘭溪、金華的長途汽車在大慈巖路口下車,3.5小時,25元。蘭溪客運中心、新安江長途站(建德市府前路20號)乘車30分鐘到景區。景區每天有兩班散客直通車。售票上車點為建德市新安東路7號(市政府旁),發車時間為8: 00、13: 00。從杭州開車,走杭州新景高速新安江出口,沿320國道往南到壽昌鎮,轉入330國道,步行約1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