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
《孟子》中的壹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大學》節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在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 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 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中庸》節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希望能幫到您,如果滿意請采納,若有疑問可我。
適合做企業文化的古文
“君子食無求飽。
” --《論語》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博學之。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象恭滔天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聞者足戒。
(詩經·大序) 高山仰止;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克勤於邦,克儉於家,明辨之,功虧壹簣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詩經·鄘風·相鼠) 言者無罪;質真若渝;大白若辱;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明則誠矣。
詩經名句如下。
(詩經·小雅·鶴鳴) 靡不有初:人而無儀,不死何為;道隱無名。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以親九族。
九族既睦;進道若退;夷道若□。
自成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
誠則明矣,景行行止。
(詩經·小雅·車轄)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隱惡而揚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審問之,報之以李。
(詩經·大雅·抑) 《尚書》名句如下:克明俊德,鮮克有終。
(詩經·大雅·蕩) 投我以桃。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可謂好學也已。
” 可總結為敏於行慎於言 語出《論語》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小人喻於利。
若網在綱,有條而紊為山九仞。
(詩經·小雅)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詩經·小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往不咎。
” --《論語》譯文為: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
” 《中庸》名句如下: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好問而好察邇言。
視遠惟明,聽德惟聰,協和萬邦。
靜言庸違,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子曰:“君子喻於義,篤行之,慎思之子曰。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有關齊魯文化關於泰山的文言文幫忙弄幾句以上是、關於泰山的文字,...
孔子作《龜山操》 龜山,在泰山之陽,柴汶河南岸。
龜山的北面,就是“龜陰之田”,《春秋》魯定公十年歸還的“龜陰之田”就是這個地方,齊魯“夾谷會盟”即在此處。
周敬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96年)孔子時任魯國大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振,齊國憂之。
為此,齊送美女賄賂魯君,魯君受之,便沈湎於聲色女樂之中,怠於政事,疏遠孔子。
孔子對弊政深為不滿,再三勸諫無效,退出,望著龜山的絢麗風光而懷念美好的德行,淒然長嘆:“我道不行,命也夫!” 《操琴記》載:“齊人饋樂女,季桓子受之,魯君閉門不聽朝政,孔子與行不得,退而望龜山……”隨作《龜山操》:“予欲望魯兮,龜山蔽之,手無斧柯,奈龜山何!”這是壹首琴操體詩歌,用比喻的手法道出了孔子的心聲。
意思是說:我是魯國人,想在魯國幹壹番事業,可是,季桓子掌權,壹手遮天,弊政蔓延,我手中沒有大權,對季氏無可奈何!便無可奈何地憤憤離去。
自此,魯國復衰=================丘陵歌 孔子(春秋) 登被丘陵,到諸其版。
仁道在邇,求之若遠。
遂迷不復,自嬰屯蹇。
昭然回顧,題彼泰山。
郁確其高,梁甫回連。
枳棘充路,陟之無緣。
將伐無柯,思滋蔓延。
惟以永嘆,涕熏潺??? 登泰山記 登泰山記 姚鼐 原文: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
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
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裏。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
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
四十五裏,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無所謂環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
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
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
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
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去漫,稍見雲中白若樗 數十立者,山也。
極天雲壹線異色,須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
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
僻不當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圓。
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
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
至日觀數時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譯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
南面向陽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陰山谷中的水流進濟水。
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長城。
最高的日觀峰位於長城南十五裏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裏出發,冒著風雪,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過長城的界限,到達泰安。
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
行走四十五裏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臺階,***有七千多級。
泰山正南面有三條山谷,當中那條山谷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水。
我開始沿著中間這條山谷往裏走。
道路不到壹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那條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頂巔。
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山谷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
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
現在經過的中嶺和山頂,象門檻壹樣阻擋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
壹路上大霧迷漫、冰凍溜滑,石板石階幾乎無法攀登。
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蓋,明亮的雪光照耀著南邊的天空。
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象是壹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雲霧,又象是壹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後壹天,五更時,我和朱孝純坐在日觀亭上,等著看日出。
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
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壹片雲霧迷漫,依稀可見雲中幾十個小白點象“五木”骰子壹樣立在那裏,都是遠山。
天邊雲彩上有壹線奇異的顏色,壹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
太陽升起來了,純正的紅色象朱砂壹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
有人說,那就是東海。
回首觀望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紫紅、淡白,各種深淺不同的顏色,又都象彎腰曲背的樣子。
日觀亭西面有壹座東嶽大帝廟,又有壹座碧霞元君廟。
皇帝的行宮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天看見途中路兩旁刻寫的石碑,是從唐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滅不清了。
至於偏僻不在路邊的石碑,都沒來得及去看。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
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圓形的。
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裏,樹頂是平的。
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溪水,也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
日觀峰附近幾裏以內沒有什麽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壹樣平齊。
桐城人姚鼐記述。
姚鼐(1731~1815),字姬傳,壹字夢谷,人稱惜抱先生,安...
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太短淺用文言文怎麽說
弘中中華之美,美不勝收;日月山川,古今相照。
三山五嶽,名川大河;人文古跡,數不勝數。
小橋流水,水鄉水色;大江東去,豪情萬丈。
琴棋書畫,古色古香;詩詞絕句,千年傳承。
詩詞言誌,書畫抒情,誌氣真情,萬古不易。
循流溯源,發端在前;尋幽探古,慎終追遠。
道德倫理,天地人物;其中大美,自由自在。
溫文爾雅,恭敬有禮;威嚴自重,辟邪懷正。
飄逸逍遙,不滯於物;清凈無為,而民自化。
持戒守善,大德自得;自度度人,善化萬民。
仁人誌士,自古常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浩氣長存,丹心不朽;史書史記,民自緬懷。
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中華文化,復興在即。
科學興國,創新日新;國學立國,壹興百興。
眾人拾柴,栽樹掘井;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急求形容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詩句或古文!謝謝!
風泱泱,卓越輝煌。
信步三百米甬道,閱歷五千年滄桑。
社稷千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唯我無雙;和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
中華文化,千古未絕者,烈火涅槃鳳凰。
文明聖火,大潮滂滂。
洪水圖騰蛟龍,寰球***享。
緬懷漫漫歲月,幾度盛衰興亡。
聖賢典籍,浩如煙海;四大發明,祖宗百世,幾多榮辱沈浮...
想了解中國的文化,還有文言文
無處沒有傳統文化。
所以找壹個妳最感興趣的方面入手比較好,其他的自然就水到渠成。
如果首先就學文言文,可能會覺得比較枯燥,而所謂文化的定義實在太廣泛,從服飾到飲食從音樂到文章,慢慢的看壹些文章又從文章看壹些歷史,又比如喜品茗,不妨學點茶道再看看茶經,總之找壹個入手點我以為首先要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比如喜歡詩詞不妨從詩詞入手
有可以做文言文的.good idears
學習文言文的意義:(1)學好文言文,有利於了解和學習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
文言文是壹種重要的文化載體,他把我國五千年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完整而有序地保存下來。
我們只要稍稍回顧壹下,從《尚書》壹直到清代文學,就可以感受到這些文言典籍裏蘊藏著多麽豐厚的中國文化,包含著多少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
弘揚傳統文化是時代的需要,我們沒有理由拋棄數千年的文化積澱。
而作為高中文言文教學,理所當然地要承擔起提高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使命。
高中時期學習文言文,將為他們以後進壹步認識了解並熱愛祖國文化打下基礎,並對其壹生的文化素養產生深遠影響。
(2)學好文言文,有利於豐富精神世界,熏陶語感。
屈原、司馬遷、李白、蘇軾等先賢,以文言構築的詩文,是輝煌燦爛的“精神燈塔”,照徹千萬年,沐浴古今人。
他們的靈魂,用文言走過的漫漫的精神歷程,我們今人再通過文言,讓學生去循跡走過,對學生的精神就是壹次次歷練。
不斷地走過、不斷地歷練,就是民族的精神積澱、精神記憶與精神傳承!同樣也是語感的形成。
作家李霽野上世紀四十年代說:“讀過壹點詩詞的人,黃鸝、燕、鳩、杜鵑等鳥所引起的情緒,也自然和未曾讀過詩的人完全不壹樣。
我們經過詩文的眼睛來看萬象,經過詩人的耳朵來聽萬籟,仿佛是增加了壹種感官,而不曾讀詩的人,卻仿佛是瞎了眼睛,聾了耳朵,他們的生活經驗自然也就貧乏得多了。
”這裏的詩詞指的是古典詩詞,如此量化積累,就是語感的形成,也是精神氣質的形成。
這些恐怕是單純學習白話詩文所不可替代的。
(3)學習文言文,有利於促進道德回歸。
道德作為調整人類行為的規範,既是人類自身發展的手段,又是人類發展的目的,它對社會具有積極的規範、教育、導向作用。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以文言流傳下來很多有價值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因此,文言文擁有無法估量的教育潛能,其中包含著壹個古老民族的精魂。
在當前重新樹立個人責任與美德的過程中,文言文教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與功能。
我們當代學生所普遍缺少的很多有關修身、治家、睦親、就業、交際等道理在古代經典名著中都有發人深思的論述。
例如,《中庸》裏對人與人交往中所講究的“誠”有這樣的論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與天地參矣。
”再如道德操守,古人對這方面的強調提高到了及至,甚至把道德看得比生命還寶貴。
用孔子的話講就是“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其誌也”,“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這些道德觀念固然帶有壹定的階級局限性,但只要我們用歷史的眼光、辨證的方法,合理地去發掘利用,它就壹定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從短期效應看,有助於提高學生對壹人壹事的思想認識;從長期效應看,有助於加強其個人道德修養,增強社會責任感,有助於塑造理想人格。
(4)學好文言文,有利於提高寫作水平。
20世紀上半葉,中國文壇閃耀著壹群璀璨的巨星,他們是魯迅、胡適、梁實秋、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林語堂、張愛玲等等,他們光華四射,文采灼灼。
他們靈動地駕馭白話,築起白話漢語的華彩篇章。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文壇卻頓失光彩,再沒有湧現出壹個靈動地駕馭白話的“大師群體”,堪稱“白話大師”的只有寥寥幾位。
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當然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從20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中小學階段截斷了系統的文言文教育的血脈。
這使得在20世紀下半葉成為文壇主流的人們,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深入的文言教育,使他們難以達到文言所表現出來的簡潔、幹凈、純粹、典雅、形象、傳神的境界。
因此,在少年時期誦讀相當數量的壹流文言文,有利於提高白話文的寫作水平。
2001年高考南京13中學學生蔣昕捷寫出的滿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明證。
文章作者以熟諳的三國故事,編撰了赤兔馬為誠信而殞身的感人故事,立意深邃,且通篇采用純熟的古白話,明白曉暢,文才飛揚,老到的語言功夫受到閱卷老師的壹致贊賞。
事後記者對其進行了專訪,蔣昕捷告訴記者,這要歸功於平時喜歡誦讀古典名著。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與文言失去了聯系的人,必然由於古漢語底蘊不足而使文章變得冗長、直白。
我國是壹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浩瀚的文化瑰寶,毛澤東主席曾說過,對於古代文化要采取“古為今用”的態度。
我們學習文言文,就是要掌握方法,繼承古代的文化遺產。
因此,我們不但要學習文言文,而且還要學好文言文,才能繼承古代的文化遺產,真正做到“古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