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漢以來,古箏逐漸從西北地區傳播到全國各地,並與地方戲曲、說唱、民樂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各種流派。
陜西箏樂的顯著特點首先是旋律的特殊性和兩個變調的遊走性。七音音階中的第四聲為高,而第七聲為低。所謂偏離,當然不是半個音。這兩個聲音又搖擺不定了。壹般來說,在下壹個音旁邊滑下來;其次,在旋律的過程中,壹般是向上跳躍,壹步步向下。第三,演奏時左手壓弦,多用大指,這是旋律必用的手法。第四,文筆細膩,委婉中多哀怨;慷慨是迫切的,激越中有抒情。已故浙江著名古箏大師王訓智在談到古箏流派時表示,“陜派抒情”展現了陜西古箏音樂的風格和特點。
二、河南箏的“中州古典調”(或稱“鄭衛之聲”)
河南箏的壹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右手從靠近琴碼的地方開始,流向靠近嶽山的地方。同時左手抖動很大,音樂表演很有戲劇性,很有效果。在河南鄭,這種技藝叫做“流浪”。其中以左手滑壓(左手按向音位,彈弦時略退,問候音快速滑上,不留靈敏痕跡)、小顫音(顫音細而緊)、滑顫音(邊緣顫音)、大顫音(顫音寬,動作深情)最具特色。在指法的運用上,無論是綿長圓潤優美的抖音,錯落有致的拍子,還是哀婉的步履,悲壯蒼涼的震顫,都與旋律和情感融為壹體,刻畫情態,刻畫細致。如《打雁》這首歌,富有表現力地運用各種指法,集敘事性、具象性、抒情性於壹體,是河南箏的又壹特色。
第三,山東鄭的齊魯大班
山東箏曲大多與山東舒勤和民間音樂直接相關。多為宮調,由八大板組成。有壹部分是作為琴書前奏出現的鋼琴曲,類似河南板頭曲,有68首《大板曲》,漢宮橡秋月,鴻雁手書等等。在民間,許多音樂形象常以套曲合奏的形式表現出來,而《秦雲》、《白鳳翠竹》、《夜遊》、《舒雲》這四首小曲就是作為對句來演奏的套曲。20世紀50年代又加上了“山和流水”的標題,風靡全國。此外,它還由山東舒勤的唱腔和曲牌演變而來,如《鳳翔歌》、《斷橋》。山東箏過去用十五弦,外面的低音部分用七舊弦,裏面有八弦,俗稱“七老八少”。彈奏時,大指使用頻繁,渾厚有力。即使是“花手指”,也多是大手指和“撐”壹起彈;但左手剛柔並濟,鏗鏘深沈,演奏風格古樸。
四、《韓江絲竹》潮州箏
潮州箏:流行於廣東潮州,具有特殊的音樂結構和獨特的旋轉風格。鄭燦以自己的方式不同於其他樂器。最重要的是左滑音的變化,也就是所謂的韻補音。否則,很難說箏樂的流派和發展。在鄭超,這種技術的應用可以說是非常奇妙的。實際上,它是在演奏古箏時用左手按下的幾種音階和調式的組合。而且旋律也不同於十二平均律和其他地方的民樂。潮州箏因其右手流暢華麗,左手滑花玩法獨特,變化細膩、含蓄而獨特。
潮州箏的主要曲調有“重六”、“輕六”、“活五”、“倒行”。其中,《劉沖》的曲調委婉;《輕六》曲調清新活潑;《活著五》的曲調感人悲涼,節奏很有特點。
五、《高涵古韻》客家箏
客家箏:即廣東漢樂的箏樂,是廣東優秀傳統音樂之壹。廣東漢樂歷史悠久。相傳從晉安九年(公元405年)到宋朝滅亡,是壹段很長的歷史時期。隨著中原人民的多次南遷,帶來了古樸的“中州古調”和“高涵老調”。與當地的音樂、語言、風俗結合後,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音樂風格。當地人稱之為客家音樂,或外江弦和儒家音樂,主要在粵東。客家箏樂以古樸、優美、典雅、大方著稱,水蓮可以說是這種藝術風格的典型代表之壹。弦調板沒有確定的數量,具有中國傳統戲曲音樂的特點。為了便於調性的掌握、技法的運用和音樂內容的展現,將音樂分為“軟集”、“硬集”和“反線”。傳統的手寫宮池音階和印本大多記錄旋律主幹的“調骨”,指法、“變奏”、“添花”則根據演奏者對樂曲的理解和客家音樂的修養進行編排。目前國內流傳的客家箏譜,多為余齋創作,羅九祥先生演奏,記錄整理。
六、“武林”杭州鄭(即浙江鄭)
演奏特色有“大指搖”、“快四點”、“夾彈”、“提弦”等技法,借鑒、學習、融合了琵琶、三弦、揚琴乃至西洋樂器的演奏技法。
“抖指法”在浙江箏中的運用,是用大拇指的細微抖動來演奏的,其效果與弓弦樂器非常相似。嚴格來說,這在其他流派的傳統箏樂中是沒有的,因為其他流派的“指彈”或“撚指”實際上是用大拇指作為壹種相對快速的“撐”和“分”,而浙江箏的“指彈”則表現出自己的特點,與其他流派不同。我們從兩首浙江箏曲《妳的傳說》和《月兒高》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前者是通過“抖手指”來模擬喇叭聲音的長嘯;後者以“手指輕彈”的方式,表現了連續的唱腔。
浙江箏樂與過去流行的說唱音樂杭州海灘泉有著密切的關系。杭州海灘春有三個基本唱腔:慢板,快板,快板。作為伴奏樂器,箏以花為伴,逐漸形成了壹種頗具特色的“四分”演奏技法。從技術角度來說,在其他箏樂流派中也有使用,但沒有浙江箏突出,明顯形成壹種演奏特色,有專門的名稱。“四分”在浙江箏曲中的應用往往給人壹種活潑明快的感覺,在壹些現代箏曲中也經常使用。
七、福建鄭在閩南。
福建“古樂合奏”的歷史其實就是福建箏的歷史,以古箏為主,類似於河南省的板頭“中州古樂”和“仙索雅樂”。可以說閩南箏、河南箏、山東箏、客家箏、潮州箏、武林箏是同源異源的,都有可能起源於古代。
八、內蒙古草原“牙托格”牙托格(蒙古族)——蒙古族古箏
蒙古族古箏:中國錫林郭勒、伊克昭盟流行的古老民族樂器雅托格,表現力很強;它的結構、調音方法、演奏風格都與漢古箏不同。
。夜兔歌有四個調:①查幹調-(D調),2、哈格斯調-(G調),3、黑勒調-(C調),4、漢丁格力調-(F調)。這是Yatogo的表演者經過幾千年的實踐,代代相傳的表演理論。它是蒙古箏固有的壹個調名,調律與漢箏壹模壹樣。
Yatogo主要用右手的大拇指支撐、劈叉和食指勾撥來演奏壹部曲。錫盟藝人用大指、食指、八度、四度、五度來回應和弦,也用大指上下掃描和弦;沂蒙藝人用拇指和食指同向同時持撥的手法來演奏八度和五度和弦,以達到加強力度、變換情緒、突出風格的效果。至於左手的指法,與漢箏大致相同:以按、揉、滑、振弦為主。顯然,Yatogo的玩法更古老。
現在流傳的只有山東、浙江、河南、潮州、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