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臺灣省客家話的發源地在哪裏?

臺灣省客家話的發源地在哪裏?

臺灣客家的起源(壹)

客家族群是中華民族的壹個分支,在語言、地域、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明顯的特點和相對獨立性。在近千年遷徙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客家先民經歷了沖突、調適和融合的社會實踐,在繼承中原漢文化傳統精神和吸收南方各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逐漸形成。

近百年來,國內外學者對客家血統問題爭論已久。首先,邁耶斯提出了壹份關於土著人和客家人之間差異的報告。後來,康普爾在梅縣進行了實地調查,並發表文章指出,客家人是壹個純粹繼承了中國血統的民族。客家人不是混血兒,而是血統純正的漢族,不僅比少數民族好,也比土著漢族好。他們是有歷史的中原王朝的後裔。」

20世紀30年代,羅祥林先生集其所有成果,遵循歐美學者的觀點,進行實地考察,根據地方誌和通誌,先後撰寫了《客家學概論》和《客家源流研究》。(註1)由於史料收集和記錄的困難,在這篇報道中,我首先對學者們撰寫的有關客家族群的論文和書籍進行了分析和整理,從中了解到客家族群的遷徙和來臺開疆拓土的情況。現在我將詳細描述客家族群的來源、遷徙背景、背景和分布。

第壹章:客家族群的起源

1.客家的發源地

目前,客家主要分布在中國大陸的華中和華南地區,尤其是福建、廣東和江西三省的邊境地區。盡管如此,他們是客人,祖籍或出生地不在華南。

在客家姓氏的族譜中,對這個家族的祖籍有詳細的記載。根據收集的家譜資料,客家人起源於漢族。我們知道,漢族起源於華夏族,華夏族起源於黃帝、顏地和彜、黎、鄂、苗、氐等民族。在原始社會末期的三皇五帝時代,各民族部落經過反復的沖突、融合、分化、再融合,形成了以黃帝為祖先的華夏民族,漢朝以後改名為漢族。所以客家話也起源於各個民族的部落,但以黃帝族為最多。三皇五帝是漢族和客家人的祖先。

客家人的祖先,在中原廣袤的土地上廝殺融合之後,在周朝的尹柯國王之後,被分割成765,438+0個候國。後來這些候國以國名為姓,或以祖字號為姓,分了許多姓。在客家姓氏的族譜中,對其姓氏的起源有明確的記載。

統計表明,客家先民起源或發展於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尤其是黃河流域。兩江(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客家人起源於此是不爭的事實。客家研究大師羅祥麟先生說,客家人的祖先大多屬於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淮河流域以西、漢水流域以東,也就是所謂的中原故地。有學者甚至圈定了客家發源地的具體範圍,即:“北至並州上黨(今山西省長治縣),西至。

界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東臨揚州淮南(今安徽壽縣),南接禹州新蔡(今河南新蔡縣)。過去有壹種傳統說法,認為客家人來自河南光山、固始兩縣。

由於客家問題引起了世界範圍的關註和各種研究,壹般認為,客家宗族制度在社會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習俗、信仰崇拜和風水迷信方面與舊中原相似。比如以前客家婦女流行大胸衫。現在,在壹些偏遠的客家山村,老年婦女仍然穿著大排衫,她們的服飾與古代中原地區,尤其是宋代的婦女非常相似。綜上所述,客家人的發源地在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古稱中原。(註2)

2.客家姓名的由來

所謂客家人,從字面上看,就是“客人”和“不是土著,而是從外地來的人”。據說他們原本不是中國南方人,而是北方民族為了躲避中原戰亂而集體南下的。幾經遷徙,終於以“客”的身份移居嶺南。(註3)

五月中原人南遷時,已經有了“贈客制”。南齊周樹縣雲芝:“南兗州為廣陵鎮。百姓有難,就遷到此地,流民多以此為客。元帝大興四年,詔難民失其登記,使民有所部,為客制。”

可見客家人的“客”字,是沿襲金元皇帝的聖旨而定的。後來到了唐宋時期,官書被稱為“客”。客家這個詞在民間是壹個常見的名稱。宋代在進行戶籍登記時,把自古以來就居住在那裏的土著稱為“主人”,從外地遷入的稱為“客人”;客家這個詞就是在這裏誕生的。(註4)

雖然客家名字的由來來自於金元皇帝“賜客制”的詔書。但這裏所說的“客”,應該是廣義上的“客”,而不是簡單地指今天客家人的“客”。這種廣義的“客家”,壹部分演變為“越洋體系”,壹部分演變為“湘贛體系”。各系演化後,各有其專有名稱。宋代以前,粵海、閩海、湖南、江西、南海諸部已經形成。雖然壹開始是“客人”,但住久了也沒意識到自己是客人。在這種情況下,宋代以後從其他地區遷入的漢人就被稱為“客”。因此,客家人的起源是在各個民族形成之後。

中國大亂之後,直到晚唐黃巢之亂,這壹時期客家宗族尚未形成;客家人的名字還沒有確立。黃巢之亂後,客家先民避難,遷居閩粵贛三角地區。經過五代的紛爭和中國在宋太祖的統壹,客家宗族從其他宗族演變而來,成為自己的宗族。所謂的“客家”名稱,就是在這個時候建立起來的。(註5)

第二章是客家族群遷徙的背景。

1.客家人南遷的背景

客家人不是中國南方的原住民。他們原本是北方的漢人。歷史上漢族人為了躲避戰亂、饑荒、政治動亂,進行過幾次大遷徙,通常都是在五谷豐登的中國南方。

目的地。

客家南遷大致可分為六個時期:

第壹個時期:秦始皇吞並六國統壹中國。

為了防止外敵入侵,秦朝派了壹支軍隊到廣東北部。秦始皇死後,他們不能回中原,他們的後代被稱為“北江客”或“第壹客”。

第二個時期:東晉永嘉以後。

五、被“冠之以士紳”的貴族隨東晉政府南遷。當時這些南遷的漢人被稱為“流民”。

第三個時期:唐朝末年。

因割據和黃巢之亂而受迫害的人,轉移到江西西部、福建西部和南部、廣東東部和北部。

第四個時期:南宋。

金人南下,元人入侵,進入中原。由於外族入侵,客家先民再次南遷。

第五期:明末土匪禍害。

隨著清軍的入侵,許多客家人忠於清朝,因此壹些客家人隨明、鄭軍隊遷往臺灣省。(註6)

第六期:清政權穩定後的幹嘉年間。

客家人進行了最後壹次大規模的民族遷徙,但這次遷徙的原因正好相反。生活穩定後,人口激增,山區耕地本來就有限。所以很多人不得不向外發展,漂洋過海到南洋或者臺灣省,建立壹個全新的勢力範圍。(註7)

客家族群每次遷徙的原因雖然不同,但都有著不妥協、不屈、獨立自尊的共同精神。

2.客家人移居臺灣的背景

據現有文獻記載,福建、廣東遊客向臺灣省的遷徙始於明代中後期。民國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在將荷蘭殖民者趕出臺灣省後,將其作為反清復辟的根據地,於是招募大量大陸民眾進入臺灣開荒。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福建、廣東兩省的居民開始大規模向臺灣省遷移,大本營地區的客家人也進入了臺灣省。(註釋8)

然而,雖然最早的客家人是隨鄭成功的軍隊來臺的,但人數不多。鄭明失陷後,大部分被清廷遣送回原籍,對臺灣省的發展沒有任何影響。然後是清初禁止移民過臺的政策,主要原因是防止臺灣省成為反清復明之地,對客家人有害。

禁令更嚴,所以客家大規模遷徙是在清朝康熙中期以後。(註9)

在舊社會,鄭氏家族的大部分成員都逃到了南洋群島,留下了臺灣。此外,福建、廣東沿海人民為生活所迫,大陸沿海居民不斷冒險潛入臺灣耕種。早期的客家人來到臺灣,大約是在清朝決定建立臺灣省後的兩三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五、六年),海禁剛開的時候,福建、廣東的人東移謀生。只是閩南人因為占地和人情關系,更有優勢;另壹方面,粵東客家人來臺較晚,受各種法令限制,處於劣勢。當時客家人漂洋過海來到臺灣,在富治(今臺南市)附近殖民,富治附近被閩南人占領,沒有剩下的土可以挖,就在東門外挖了壹個菜園,以此為生。

康熙二十七年,清廷派出的軍隊中,有壹批嘉應府征召的客家人士兵。在安迅、臺南、阿公店服役四年後,離隊被安置在藍藍村(今屏東縣萬丹鄉)從事屯田開墾。康熙三十年左右,客家人聽說屏東下淡水東岸有大量未開墾的湖泊,卻冒著癤子的侵襲,屢遭災害,前去開墾。康熙三十五年,施瑯死後,禁止潮回人來臺的法令逐漸放寬,粵東客家人陸續到來,人口猛增,墾殖面積日益擴大。(註10)

第三章臺灣省客家的分布。

在客家人向臺灣省遷移的過程中,壹方面由於人口和經濟發展的不同,另壹方面由於其大本營向臺灣省遷移的路線不同,客家人在臺灣省各地的分布和形成村落的時間也不同。總的來說,臺灣省客家的分布經歷了壹個以臺南為中心,繼續向南發展,再向北發展的過程。(註11)

客家移民來到臺灣,最初分散在臺灣西部。後來由於伏老勢力的影響,壹部分被同化,壹部分聚集在山區,形成了方言島。早期客家人從家鄉來臺,多在大溝港、下淡水港或東港登陸,再沿下淡水河進入屏東的竹田、萬鑾、高樹、美濃。後來,其他客家人在魯抗、曹剛登陸,開墾彰化、雲林、南投,或在崩山港、金奎大港登陸,定居大甲、峰峰。或從方裏溪、屯溪上岸,耕種方立、隔夜、白沙屯等地區;或從香港、後龍港上岸,分散在苗栗地區;或從朱倩港、宏茂港陸域開發新竹地區;或從南港、觀音上岸,成為桃園客家人。因此,根據目前的現象,臺灣省的客家地區可分為北、中、南、東四個區域。

1.北方地區的客家人:

他們大多是指陶鑄和苗族縣的客家人。桃園縣南部的龍潭、Xi鎮、楊梅、觀音、吳昕、八德和半個中壢市都屬於客家莊。在新竹縣,除了五峰,其余都是客家民居。苗栗分為海山線,是福佬人的聚居地。海山壹線的頭,苗栗市,左蘭,公館,大湖,銅鑼,三義,頭塢,南莊,西湖,三灣,石灘,泰安都是純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六

2.中國中部的客家人:

早期包括臺中的清水、深港、豐原、潭子、石崗、新社、東石、南屯。後來在福建移民的壓力下,壹部分留在原地,被同化為富老客,而大部分則遷移到內山,或定居在新社、東石壹帶,或翻山越嶺,進入埔裏盆地,最後漂流到南投縣國興、水利、信義壹帶。彰化禪院壹帶,已有客家人的蹤跡。彰化的埭頭、元林、和美、天威、永靖都是客家人開墾的地區。原地區栽培的客家人,由於人口少,潛力單壹,大多被同化為福佬客。雲林沿海的倫北、麥寮等地仍有少數部落在說客家話。

3.南方地區的客家人:

它通常被稱為劉隊客家人。這是因為當朱壹貴起義時,居住在高平溪的客家人被組織成向勇,分成六堆保護他們的家鄉。後來,這個組織成了壹個普通的應永組織,劉隊也逐漸變成了壹個地區名稱。六樁分為中樁、前樁、後樁、左樁、右樁、先鋒樁;中堆位於屏東縣竹田鄉。前樁包括長治和臨洛鄉,後樁在內鋪鄉。左樁包括最南端的艾欣和嘉東,右樁是高雄縣的高樹和美濃鎮。屏東縣的山就在這些樁的後方,項勇留在當地沒什麽用,所以大部分被稱為先鋒樁。(註12)

4.東部地區的客家人:

在本省東部的縱谷,也有不少客家人聚居,但多是後期從西部客家村落遷入,直接從內地遷入的很少。(註13)日據時期,為了增加種植甘蔗和制作蔗糖的人力,日本人從臺灣西部招募漢典到花蓮做手工,其中大部分是新竹的客家人。此外,日本人為了擴建花蓮港,還在西部招募了很多客家人做勞工,這在當時是大規模的民族遷徙。(註14)東遷的客家先民也在富庶的楊瀾威遠壹帶留下了蹤跡,當地十余座三山王廟就是明證。劉隊地區的許多客家人迫於生活壓力,搬到了華東地區。現在有很多客家人分散在臺東的池上、鹿野、關山,花蓮的林峰、瑞穗、吉安、玉裏、壽豐、富裏、廣府。(註15)

結論

客家族群是中華民族的壹個分支,屬於漢族的客家族群。隨著東晉之亂,客家族群開始南遷,於是拉開了幾千年來客家族群大遷徙的序幕。(註16)

“客家人”,壹個永遠是客,永遠是家的群體,千百年來不斷擴張和遷徙。無論環境多麽險惡,客家人的語言和文化依然“硬著脖子”。為了尋求生存環境的穩定,客家人壹直從中國大陸中原地區南遷,長期以來,他們以堅忍不拔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挑戰自然規律。七

大多數客家人住在他們家鄉中國大陸的山區。由於地理因素和明清之際的“海禁”政治因素,客家人移居臺灣的時間比泉州、漳州族群要慢。尋源壹帶的良田已被泉州、漳州移民先行開發,所以臺灣客家人開墾的地區大多集中在臺灣省南部的劉隊地區、臺灣省中部的東石地區和臺灣省北部的陶鑄、苗族地區。客家先民辛勤開墾土地,變沙漠為良田,變原野為村落,為子孫後代建設新家園。

  • 上一篇:古典吉他發展史
  • 下一篇:吉林名菜雪衣豆沙,為什麽逐漸淡出各大館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