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司馬遷寫史記的人物表

司馬遷寫史記的人物表

史記

史記

《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壹本歷史著作。《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壹,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誌》合稱“前四史”。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壹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壹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第壹部,也是最出名的紀傳體通史。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壹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內容

《史記》內容記載自傳說中的皇帝以來至漢武帝時期以來的歷史,***分成〈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五個主題,加上最後的〈太史公自序〉又細分成壹百三十個章節。其中,〈本紀〉是“天下”統治者的事跡,〈表〉以表格的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歷史動態,〈書〉的內容有關歷代典章制度,〈世家〉描述影響深遠的家系或貴族事跡,〈列傳〉呈現的是歷史上各類人物的歷史表現與社會的種種樣貌。不同於以往的史書,《史記》的寫作方式首開紀傳體之先河:以描寫人物的生平為主,年代先後為副。至此以後,尚有《漢書》、《三國誌》和《後漢書》等史著仿效該體,讓紀傳體成為唐代以後官方史著所采用的主流寫作方式。趙翼《廿二史劄記》雲:“司馬遷參酌古今, 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 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系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誌人物,然後壹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匯於壹編之中。自此例壹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

至於文章內容,《史記》的文章可分成兩個部分:前面的正文是人物的生平描述,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銜接交雜而成;正文後面會加上作者的評論或感想,通常以“太史公曰”為起頭,內容或有作者的個人經歷,或有對人物的評價,或有收集資料的過程,但仍以評論題材人物的性格與行事為主,這也呼應司馬遷在自序中“究天人之際”的寫作目標。

本紀

五帝本紀 夏本紀 殷本紀 周本紀 秦本紀 秦始皇本紀 項羽本紀 高祖本紀 呂後本紀 孝文本紀 孝景本紀 孝武本紀

三代世表 十二諸侯年表 六國年表 秦楚之際月表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惠景間侯者年表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王子侯者年表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禮書 樂書 律書 歷書 天官書 封禪書 河渠書 平準書

世家

吳世家 齊太公世家 周公世家 燕世家 管蔡世家 陳杞世家 衛世家 宋世家 晉世家 楚世家 越王勾踐世家 鄭世家 趙世家 魏世家 韓世家 田敬仲完世家 孔子世家 陳涉世家 外戚世家 楚元王世家 荊燕世家 齊悼惠王世家 蕭相國世家 曹相國世家 留侯世家 陳丞相世家 絳侯世家 梁孝王世家 五宗世家 三王世家

列傳

史記卷六十三 伯夷叔齊列傳 第壹

史記卷六十三 管晏列傳 第二

史記卷六十四 老子韓非列傳 第三

史記卷六十五 司馬穰苴列傳 第四

史記卷六十六 孫子吳起列傳 第五

史記卷六十七 伍子胥列傳 第六

史記卷六十八 仲尼弟子列傳 第七

史記卷六十九 商君列傳 第八

史記卷七十 蘇秦列傳 第九

史記卷七十壹 張儀列傳 第十

史記卷七十二 樗裏子甘茂列傳 第十壹

史記卷七十三 穰侯列傳 第十二

史記卷七十四 白起王翦列傳 第十三

史記卷七十五 孟子荀卿列傳 第十四

史記卷七十六 孟嘗君列傳 第十五

史記卷七十七 平原君虞卿列傳 第十六

史記卷七十八 魏公子列傳 第十七

史記卷七十九 春申君列傳 第十八

史記卷八十 範睢蔡澤列傳 第十九

史記卷八十壹 樂毅列傳 第二十

史記卷八十二 廉頗藺相如列傳 第二十壹

史記卷八十三 田單列傳 第二十二

史記卷八十四 魯仲連鄒陽列傳 第二十三

史記卷八十五 屈原賈生列傳 第二十四

史記卷八十六 呂不韋列傳 第二十五

史記卷八十七 刺客列傳 第二十六

史記卷八十八 李斯列傳 第二十七

史記卷八十九 蒙恬列傳 第二十八

史記卷九十 張耳陳余列傳 第二十九

史記卷九十壹 魏豹彭越列傳 第三十

史記卷九十二 黥布列傳 第三十壹

史記卷九十三 淮陰侯列傳 第三十二

史記卷九十四 韓信盧綰列傳 第三十三

史記卷九十五 田儋列傳 第三十四

史記卷九十六 樊酈滕灌列傳 第三十五

史記卷九十七 張丞相列傳 第三十六

史記卷九十八 酈生陸賈列傳 第三十七

史記卷九十九 傅靳蒯成列傳 第三十八

史記卷壹百 劉敬叔孫通列傳 第三十九

史記卷壹百壹 季布欒布列傳 第四十

史記卷壹百二 袁盎晁錯列傳 第四十壹

史記卷壹百三 張釋之馮唐列傳 第四十二

史記卷壹百四 萬石張叔列傳 第四十三

史記卷壹百五 田叔列傳 第四十四

史記卷壹百六 扁鵲倉公列傳 第四十五

史記卷壹百七 吳王濞列傳 第四十六

史記卷壹百八 魏其田鼢列傳 第四十七

史記卷壹百九 韓長孺列傳 第四十八

史記卷壹百十 李將軍列傳 第四十九

史記卷壹百十壹 匈奴列傳 第五十

史記卷壹百十二 衛將軍驃騎列傳 第五十壹

史記卷壹百十三 平津侯主父列傳 第五十二

史記卷壹百十四 南越列傳 第五十三

史記卷壹百十五 東越列傳 第五十四

史記卷壹百十六 朝鮮列傳 第五十五

史記卷壹百十七 西南夷列傳 第五十六

史記卷壹百十八 司馬相如列傳 第五十七

史記卷壹百十九 淮南衡山列傳 第五十八

史記卷壹百二十 循吏列傳 第五十九

史記卷壹百二十壹 汲鄭列傳 第六十

史記卷壹百二十二 儒林列傳 第六十壹

史記卷壹百二十三 酷吏列傳 第六十二

史記卷壹百二十四 大宛列傳 第六十三

史記卷壹百二十五 遊俠列傳 第六十四集

史記卷壹百二十六 佞幸列傳 第六十五

史記卷壹百二十七 滑稽列傳 第六十六

史記卷壹百二十八 日者列傳 第六十七

史記卷壹百二十九 龜策列傳 第六十八

史記卷壹百三十 貨殖列傳 第六十九

史記卷壹百三十壹 太史公自序 第七十.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史記》是壹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壹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

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壹百三十篇。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後人大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

今本《史記》也是壹百三十篇,有少數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世本》、《國語》、《國策》、《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真地分析和選擇,淘汰了壹些無稽之談。對壹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采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史記》的寫作

《史記》是壹部縱橫古今數千年的巨著。它的出現壹方面是時代提出的必然要求,另壹方面則是史學家艱苦勞動的產物。

對司馬遷而言,首先是秉承遺命,繼續先祖的太史事業。他的父親司馬談早就打算編寫壹部史書,但是,這個願望未能實現。臨終司馬談囑咐兒子:“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後稷也。幽厲之後,王道缺,禮樂衰,孔子修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自獲鱗以來,四百有余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壹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

修纂史記,這是延續祖先文化生命的名山事業,作為太史令,不能履行使命,罪莫大焉。此後,父親的遺命總是在司馬遷的耳際回旋著:“先人有言,自周公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時代也提出了構建新的歷史文化文本的內在要求——“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淳厚,作《易》八卦。堯舜之盛,《尚書》載之,禮樂作焉。湯武之隆,詩人歌之。《春秋》采善貶惡,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獨刺譏而已也!’漢興以來,至明天子,獲瑞符,封建禪,改正朔,易服色,受命於穆清,澤流罔極。海外殊俗,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臣下百官,力誦聖德,猶不能宣盡其意。且士賢能而不用,有國者之恥;主上明聖而德不布聞,有司之過也。且余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不述,墮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為了寫作,司馬遷可以說耗盡了畢生精力。撰寫史書,需要大量收集材料。

《史記》的取材極其廣泛,壹是文獻材料,其中有《夏小正》、《世本》、《秦紀》、《春秋》、《國策》、《楚漢春秋》等數十種。二是交遊所得。司馬遷壹生交遊很廣,彼此過從往來,也獲得了許多極珍貴的史料。三是實地采訪。司馬遷二十歲即四處遊歷,行程幾乎達到西漢王朝的全境,看了好些古代遺跡,聽到了好些古代的軼聞,這也極大地豐富了他的歷史材料寶庫。在遊歷的過程中,司馬遷還特別註意金石碑刻的記錄,開創了運用金石材料的先例,如《秦始皇本紀》等。

如果僅僅是歷史材料的堆積,當然也完成不了壹部偉大的著作。司馬遷之所以蒙受奇恥大辱卻“就極刑而無慍色”,是因為具有偉大的抱負。他說:“仆竊不遜,近自托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衰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壹家之言。”(《報任安書》)只有如此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才支撐著艱苦卓絕的編寫工作,給中國歷史學留下壹部光輝不朽的著作。

《史記》的體例

《史記》是壹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壹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壹百三十篇。

“本紀”實際上就是帝王的傳記,因為帝王是統理國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腦,為他們作紀傳而名之曰“本紀“,正所以顯示天下本統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壹定的綱紀的緣故。

同時,也是全書的總綱,是用編年體的方法記事的。在“本紀”的寫作中,司馬遷采取了詳今略遠的辦法,時代愈遠愈略,愈近愈詳。“本紀”托始黃帝,是因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師。將項羽列入“本紀”,壹是秦漢間幾年“政由羽出”,壹是推崇其人格。

“表”,所以列記事件,使之綱舉而目張,以簡禦繁,壹目了然,便於觀覽、檢索。

“書”,是記載歷代朝章國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專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無法撰寫成書的。班固《漢書》改稱“誌”,成為通例。“書”的修撰,為研究各種專門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世家”是記載諸侯王國之事的。這因諸侯開國承家,子孫世襲,也就給了他們的傳記叫做世家。從西周的大封建開始,發展到春秋、戰國,各諸侯國先後稱霸稱雄,盛極壹時,用“世家”體裁記述這壹情況,是非常妥當的。司馬遷把孔子和陳涉也列入“世家”,是壹種例外。孔子雖非王侯,但卻是傳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況漢武帝時儒學獨尊,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將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領域的現實情況。至於陳涉,不但是首先起義亡秦的領導者,且是三代以來以平民起兵而反殘暴統治的第壹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司馬遷將之列入“世家”,把他的功業和湯放桀,武王伐紂,孔子作《春秋》相比,將他寫成為震撼暴秦帝國統治、叱咤風雲的偉大歷史英雄,反映了作者進步的歷史觀。

“列傳”是記載帝王、諸侯以外的各種歷史人物的。有單傳,有合傳,有類傳。單傳是壹人壹傳,如《商君列傳》、《李斯列傳》等。合傳是記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傳》、《老莊申韓列傳》等。類傳是以類相從,把同壹類人物的活動,歸到壹個傳內,如《儒林列傳》、《循吏列傳》、《刺客列傳》等。司馬遷把當時我國四周少數民族的歷史情況,也用類傳的形式記載下來,如《匈奴列傳》、《朝鮮列傳》、《大宛列傳》等,這就為研究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來源。

七十篇列傳的最後壹篇,是《太史公自序》,把自序擺在全書的最後,這是古代學者著書的慣例。

總之,司馬遷寫作《史記》以“本紀”敘帝王,以“世家”載諸侯,以“列傳”記人物,以“書”述典章制度,以“表”排列大事,網羅古今,包括百代,打破了以年月為起迄如《春秋》的編年史、以地域劃分如《國語》的國別史的局限,創立了貫穿古今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通史先例,成為正史的典範。

《史記》的評價

《史記》的誕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壹件大事。魯迅先生在他的《漢文學史綱要》壹書中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為知言。就中國史學的具體發展而言,《史記》的貢獻巨大。

第壹,建立傑出的通史體裁。《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壹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無論說它是古代中國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還是說它是世界古代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都毫不為過。這壹點,只要將之與希羅多德的《歷史》相比較,就會非常明白。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壹書,開啟先例,樹立了榜樣,於是仿效這種體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繼而起了。通史家風,壹直影響著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第二,建立了史學獨立地位。我國古代,史學是包含在經學範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藝文誌》裏,都是附在《春秋》的後面。自從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後,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於是,晉朝荀勖適應新的要求,才把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壹門,在中國學術領域裏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壹功績應該歸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第三,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司馬遷的文學修養深厚,其藝術手段特別高妙。往往某種極其復雜的事實,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線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使人“驚呼擊節,不自知其所以然”。(《容齋隨筆·史記簡妙處》)

《史記》不但是中國史傳文學的集大成者,而且,它的文章對於魏晉小說、唐宋古文,甚至宋元戲曲,都有很大影響,成為中國文學重要的源頭活水。

當然,司馬遷修撰《史記》的最高理想是“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壹家之言”。是要建立壹個包羅萬象的歷史哲學體系。更深入的理解,要留待我們對《史記》的具體學習中去體會了。

史記》中最激動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來主要有四點:其壹是它所表現的進步的民族觀。司馬遷吸收了戰國以來有關中國境內各民族以及周邊國家發展來源的說法,在《史記》中把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原、荊楚、吳越、秦隴、兩廣、雲貴、塞北、東北各地區的國家與民族都當作黃帝的子孫,這對於兩千年來我國這個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與穩定,起了難以估量的作用。不僅如此,司馬遷在寫到漢王朝對周邊國家、周邊民族用兵的時候,又總是站在反對窮兵黷武,反對擴張、掠奪的立場,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間平等友好地和睦相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司馬遷是當時漢族被壓迫人民與各周邊少數民族的***同的朋友。

其二是它所表現的進步的經濟思想。這包括強調發展經濟,認為經濟是國家強大的基礎;反對單打壹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農”“商”“虞”四者並重;反對從政治上對工商業者的歧視,而歌頌他們的本領、才幹,並專門為他們樹碑立傳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現的強烈的民主性與批判性。《史記》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馬遷是先秦士大夫優秀思想人格的繼承者與發揚者。他之所以寫《史記》不是單純地為了記載歷史陳跡,而是明確地為了“成壹家之言”,因而《史記》中就突出地顯示了壹種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會的光芒,和對現實政治、現實社會的種種批判。其中有些是相當深刻、相當準確,甚至有些是兩千年來常讀常新的。

其四是貫徹全書的那種豪邁的人生觀、生死觀、價值觀。司馬遷在《史記》中所歌頌的幾乎都是壹些勇於進取、勇於建功立業的英雄。他們有理想、有抱負、有追求;他們為了某種信念、某種原則可以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都有壹種百折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司馬遷曾在《報任安書》中寫道:“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他遭受宮刑,痛不欲生,為了完成《史記》他頑強地活了下來。他視為榜樣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司馬遷的個人奮鬥經歷與《史記》中所歌頌的這些艱苦奮鬥的思想,是司馬遷留給後人的壹份寶貴財富,它永遠給我們以激勵,給我們以啟迪,當我們灰心喪氣、瀕臨絕望的時候,給我們以無比的力量、信心與勇氣。

《史記》是我國第壹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的歷史著作,同時也是我國第壹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的文學著作。從歷史的角度講,《史記》開創了我國古代兩千多年紀傳體的歷朝“正史”的先河;從文學的角度講,《史記》第壹次運用豐富多彩的藝術手法,給人們展現了豐富多彩而又各具個性的歷史人物。有震鑠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項羽、劉邦、漢武帝;有家喻戶曉的朝臣如管仲、晏嬰、蕭何、張良;有百戰百勝的名將如白起、韓信、衛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吳起、商鞅、趙武靈王;其他節烈型的有屈原、王蠋;口辯型的有張儀、蘇秦、酈食其;俠義型的有魯仲連、荊軻、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於髡、優旃等等。他們千姿百態,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約有壹百多個。

《史記》人物與先秦文學人物的顯著差異在於它們鮮明的個性。由於作者十分註意設身處地揣摩每個情節、每個場面的具體情景,並力求逼真地表達出每個人物的心理個性,因此《史記》的描寫語言和他為作品人物所設計的對話都是異常精彩的。我想只要我們細心地把《廉頗藺相如列傳》《荊軻列傳》中有關“完璧歸趙”“澠池會”“易水送別”“秦庭驚變”等情節、場面的具體描寫分析壹下;把《項羽本紀》《高祖本紀》中有關項羽、劉邦、張良等人物的對白分析壹下,我們會深深為作者那種出神入化的匠心獨運所傾倒。《高祖本紀》寫劉邦與項羽相峙於滎陽時,項羽的部下壹箭射中了劉邦的胸口,而劉邦當時竟“乃捫足曰:‘虜中吾趾!’”這對劉邦那種絕頂聰明,那種像是條件反射壹樣迅速而自然的隨機應變,而同時又是“恢宏大度”、好罵人、好調笑的性格是多麽生動的刻畫!當項羽被圍垓下,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的時候,他“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清代周亮工說:“垓下是何等時?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馬逃亡,身迷大澤,亦何暇更作歌詩!即有作,亦誰聞之,而誰記之與?吾謂此數語者,無論事之有無,應是太史公‘筆補造化’,代為傳神。”此話可謂道出了《史記》文學性的某些重要訣竅。也正是從這些方面,我說《史記》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似乎有壹種飛躍性的超前的成熟。

《史記》文學的另壹個顯著特點是它的抒情性。《史記》中有些作品篇幅不長,而通篇像壹首詩,如《伯夷列傳》《屈原列傳》《遊俠列傳》就是這樣的。但《史記》中大量篇章的抒情性是在於作品的夾敘夾議,以及融濃厚的愛憎感情於敘事、描寫之中。如《項羽本紀》《魏公子列傳》《李將軍列傳》等就是這樣的。整部《史記》是壹曲愛的頌歌,恨的詛曲,是壹部飽含作者滿腔血淚的悲憤詩。魯迅曾說司馬遷“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於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漢文學史綱要》)《史記》的主觀色彩與其抒情性,在歷朝“正史”中是最濃厚、最突出的。

《史記》的出現,確定了我國古代傳記的基本格局,諸如思想方面的以史為鑒,富有教化作用;形式方面的篇幅短小,強調表現人物性格,而不在堆砌材料的多與全,以及語言的精美、抒情等等。而《史記》寫人物、寫故事的方法則又給我國後世小說、戲劇以深刻影響,《史記》中的諸多主題,《史記》人物的諸多範型,以及《史記》故事的許多情節場面,都為後世的小說、戲劇開出了無數法門。

《史記》作為第壹部傳記文學的確立,是具有世界意義的。過去歐洲人以歐洲為中心,他們稱古希臘的普魯塔克為“世界傳記之王”。普魯塔克大約生於公元46年,死於公元120年,著有《列傳》(今本譯作《希臘羅馬名人傳》)50篇,是歐洲傳記文學的開端。如果我們把普魯塔克放到中國古代史的長河裏來比較壹下,可以發現,普魯塔克比班固(32—92)還要晚生14年,若和司馬遷相比,則要晚生191年了。司馬遷的《史記》要比普魯塔克的《列傳》早產生幾乎兩個世紀。

原文閱讀:/shiji/index.htm

開放分類:

傳統文化、漢文化、儒家經典、二十四史、六才子書

參考資料:

1.史記

貢獻者:

紅藍鉛筆05、六耳銀狐、明月松、DonglaiJev、yz偌遙、ftsos、能寫個把詩、SS7E、通古國史、再見西雅圖、範冠華

本詞條在以下詞條中被提及:

井陘、姬昌、費中、雲陵、人祖山、東觀漢記、銻礦、泉州清源山、負荊請罪、不約而同、天官書、布衣之交、倚門賣笑、清代屏風、太史公、足下、逐鹿中原、助紂為虐、周原、大宛馬、重瞳、劉淵、天再旦、夏商周斷代工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龍舟競賽、箕子朝鮮、鑲琉璃銅壺、錢大昕、留、騫、枸醬、扁雀、身毒、國仕無雙、勞身焦思、越、哀姜、足、夜郎古國、臺灣通史、強弩之末、選、翼、胯、章碣、熛、鉅、鴻、楚考烈王、二十四史、獸、四大名著、梟、客、呂氏春秋、箜篌、金融街、李冰、上林賦、壹辭莫贊、少微星、清亮、鄯善、天元、祝融、漕、葆、臏、寶、屏、搏、慶陽、撲滿呢、鈍、捕、哺、多、燔、簿、咄、厄、酣、罕、觡、兒、邇、珥、魚腸、端木遺風、論功行賞、褒姒、四史、薆、燕、九、朕、拔、反、辦、傍、罷、世界十大風景、蔔商、秦冉、琴牢、邦巽、左人郢、公西蒧、齊宣王、螺祖、聊城古城、史聖、姜子牙、李夫人、樂極則悲、越國貴族墓、鴻山越國貴族墓、操、轟、子嬰、齊成公、孔門七十二賢、傅、端午節、薨、閎、軍事地理、無可奈何、尚方、皇帝陵、呼、圜、貨、喙、秦王政、彗、悔、化、發蒙振落、諱、宦、浣、麾、惶、懣、禍、惑、豁、婚、傌、髦、袤、每、睚眥之怨、嫉、洎、亟、譏、肌、級、及、罵、輻、費阝國故城遺址、謠俗、假、嫁、殛、笈、跽、附、負、怫、濺、槨、譾、蹇、妃、蜚、湔、烽、講、形格勢禁、殘、湞江、《送董邵南遊河北序》、牽牛星、五星聯珠、於、書、漢、劉太公、韋編、班固、磁石、填、虞姬、詩三百、漢服、亢姓、道家、減竈、風水學、儒家、月氏人、三國誌、湖州、江湖、班馬、戰國時期、孫子兵法、天文年譜、東周列國誌、門、山海經、六才子書、班彪、範增、屬、賦、壹諾千金、木星、日夜、名家、沐猴而冠、黃河、龜冷搘床、留侯誌、陳平社、李斯混鼠、泰山無字碑、料敵合變、輩、虎符、與、與世沈浮、玉鬥、扣、詩經、柳宗元、美、黃帝、老子、二十八宿、太丁、文丁、範蠡、齊武公、海市蜃樓、應對、玉、臯陶墓、扁鵲、公孫衍、蒙毅、秦王、漢武帝、鉤弋夫人、漢書、擊、堇、陳壽、中國、六國論蘇轍、西漢、項莊奮劍、壁上觀、趙眜、趙嬰齊、氐、朱砂、杜康、作法自斃、傅說、楚世家、褚少孫、袁宏道、風後八陣兵法圖、十天幹、戰國策、莊子、南越王、風、左縈右拂、百步穿楊、左傳、震澤、雲夢澤、公劉、編年、高祖本紀、項羽、司馬遷、子思、墨子、孔伋、圖騰崇拜

  • 上一篇:古代春節習俗和傳統節日
  • 下一篇:味道鮮美的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