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孟子(公元前372-289)生於鄒,戰國中期魯人。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並將其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學說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他把“親”和“長”的原則運用到政治上,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壹個弟子闡述了他的政治觀點,並在齊國工作。晚年退隱著書,傳世《孟子》七篇。他是戰國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孟子的思想源於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理論。他認為,要實行“仁政”,就要“控制人民的永久生產”,讓每個農民都有百畝地、五畝房子和最低限度的生產資料。確保農民有時間工作;使人們擁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明白“孝信”的道理。
三、莊子(約公元前369年-約公元前286年),老子學說的核心是“道”。他認為“道”就是“無”。這個“道”是天生的,沒有意誌,沒有具體的形狀,是無聲的。“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老子猜測,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正反兩面相互依存,相反相成。
事物的對立面會相互轉化。他不僅忽視了對立面轉化的必要條件,而且把事物轉化為對立面看成是壹個循環,而不是壹個向上的發展。老子的學說對後來中國哲學的發展影響很大,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從不同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
四、韓非(約280-233),?韓非註重歷史的研究,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進步的。他認為如果今天的世界還在歌頌“堯舜唐五道”。因此,他主張“修古不能出其不意”,“天下不同則事不同”,“事不同則事不同”(壹切都是做錯的),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
他的歷史觀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了理論基礎。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的理論。他強調,壹部“法律”制定出來,就必須嚴格執行,任何人都不能例外。他還認為,只有實施嚴厲的懲罰,人們才能服從,社會才能穩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
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提供了理論基礎。秦始皇統壹中國後,許多政治措施都是韓非學說的應用和發展。墨子從兼愛的角度出發,還提出了“節財”、“節葬”、“不樂”、“不攻”的思想,反對統治者奢侈浪費的生活,以大欺小。
5.荀子(約公元前365438年+公元前03 ~ 238年),戰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姓名,趙國人。他批判和總結了先秦以來的學術思想,發展了唯物主義。認為自然運行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提出人定勝天的觀點。倡導性惡論,重視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第六,孫子(?~公元前1105),春秋末期吳國軍事家、思想家孫吳。孫武強調,戰爭的勝負不取決於鬼神,而與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外交努力、軍事實力、自然條件有關。預測戰爭勝負主要是分析這些條件。
孫吳不僅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而且認為世間萬物都是不斷運動變化的,強調要在戰爭中積極創造條件,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對立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化。
擴展信息1。墨子評價:
從墨子全書來看,墨子在宋國的活動較多,與宋國的關系最為密切,對宋國的感情也最為深厚,這從墨子“止楚攻宋國”事件就可以看出來。另外《墨子》這本書明顯帶有宋代地方方言的特點,沒有魯楚方言,這也是墨子宋人所說的有力佐證。
而且墨子是壹個胸懷天下周遊列國的學者。俗話說“孔子火爐不黑,墨子板凳不暖”,就是經常往返於宋、魯、齊、魏、楚。從這壹點來看,梁啟超否定墨子是宋代詩人是很牽強的。
“歸宋”只是證明墨子當時沒有生活在宋國,並不能證明他不是宋人。東晉文學家葛洪在《神仙傳》中已經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孟子》的藝術特色:
孟子的語言清晰、平實、簡單,同時又精煉、準確。《孟子》作為壹篇雜文,善於論辯,更具藝術性和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其中,議論文巧妙地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巧妙地運用了類比推理,經常欲擒故縱,反復詰問,把對方繞成自己預設的結論。
氣勢是孟子散文的壹個重要風格特征。這種風格源於孟子人格修養的力度。具有這種崇高精神的人,在精神上可以壓倒對方,藐視政權,藐視物質貪婪,具有超凡的精神,剛正不阿,無私無畏。《孟子》中大量使用偶句、疊句等修辭手法。
百度百科-孟子
百度百科-孔子
百度百科-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