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吉安采茶戲的演藝劇目都有哪些?

吉安采茶戲的演藝劇目都有哪些?

吉安采茶戲傳統劇目,1956年記錄有149個,其中大戲占41種,分為單臺戲有《揚州十杯酒》、《寡婦上墳》、《私懷胎》、《想郎》、《表天下圖》、《打戒箍》、《拗茶兜》、《揚州十匹柳》、《望郎》、《十盞明燈》、《初懷胎》、《十帶貨》、《十繡鞋》、《十打》、《十字寫》、《觀音贊》、《十月懷胎》。

三角班戲《補背褡》、《秧麥》、《看相》、《七塊柴》、《賣櫻桃》、《打白米》、《三伢仔鋤棉花》、《賣雜貨》、《盤廣貨》、《王氏勸夫》、《姚伯伯招親》、《磨鏡子》、《看西洋鏡》、《二妹子反情》、《浪子鋤豆》、《大小爭風》、《罵雞》等***91個,多為壹旦壹醜或二旦二醜演出。

半班戲《落馬橋收租》、《放羊記》、《蔡鳴鳳別店》、《毛朋記》、《金錢記》、《絲帶記》、《洗澡哭城》、《孟姜女》、《割肉救母》、《曹洪走雪》、《安安送米》、《采桑》、《金釵記》、《山伯訪友》等***41個。

吉安采茶戲發展過程中受影響最深的是吉安戲,其次是花鼓班和宜黃戲,也受新余半班和湘劇的影響。至今還保留了宜黃戲和吉安戲的部分劇目.

如《打康王》、《活捉三郎》、《蘇三起解》、《修書義子》、《寶蓮燈》、《彩樓配》、《王公子嫖院》、《姜子牙試妻》、《廟會探監》、《上京下科》、《曹洪走雪》、《平貴回窯》、《四郎回國》、《五郎會兄》、《鬼打賊》、《小尼姑下山》、《天皇相會》以及所有《韓湘子》的戲等***22個。

花鼓班的劇目有:《大小爭風》、《耍金扇》、《賣花線》、《外甥嫖姨娘》、《瞎子鬧涼亭》、《鄒皮匠打酒》(《孫成打酒》)、《小放牛》、《下象棋》、《九連杯》、《補碗》、《賣漂洋雜貨》、《張三賣布》、《戒洋煙》、《王瞎子算命》等***14個。

《烏金記》、《絲帶記》、《賣花記》則屬於新余半班戲。唱腔方面大部分劇目用采茶調,小部分劇目用吉安戲的西皮二黃。

在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吉安地區的紅色歌謠和紅色戲劇大量湧現,如:《大放馬》、《白軍自嘆》《工農兵團結》、《歡送紅軍家屬》、《楊如軒帶花》、《慰勞紅軍家屬》和《誌願當紅軍》等。

新中國成立後,吉安采茶戲日臻繁榮,吉安地區采茶劇團及10多個縣劇團相繼成立,全區業余劇團有200多余個。

整理、改編上演的傳統劇目有《補背褡》、《秧麥》、《看相》、《大小爭風》、《安安送米》、《賣花線》、《放羊記》、《毛朋記》、《蔡鳴鳳》、《孟姜女》和蘇區現代戲《父與子》。創作上演了歷史劇《魏宮秋》,現代戲《家庭夜戰隊》、《爐火長紅》、《雙喜臨門》、《春風萬裏》、《血海深仇》、《兩頭肥豬》、《茶亭會》等。

其中《補背褡》、《家庭夜戰隊》、《兩頭肥豬》和《春風萬裏》均獲省會演劇目獎。此外,吉安采茶戲還大量地移植了兄弟劇種的許多劇目,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武則天》、《劉三姐》、《誌願軍的未婚妻》、《紅霞》、《江姐》等。

吉安采茶戲在表演上最具特色的是矮樁戲和裙子戲。在劇中,醜角身穿齊膝短裙坐矮樁走矮子步。小生小旦則善於使用折扇作道具,稱扇子花或扇子功。表演中,有時還插以雜耍吸引觀眾。載歌載舞,土色土香,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半班戲由於受吉安戲、湘劇、京劇大劇種影響,表演身段和臺步都有仿效。劇種流派在師承上大致分為三派。

壹是永豐派,以表演細膩,行當整齊,善於演半班劇目見長。主要藝人有:本法師又名天中師和楊萬福、熊仔師等。

二是吉水派,以唱功見長,講究嗓音圓潤,委婉動聽,特別是經久不瘖。主要藝人有:鄧慶國和劉金生、羅日誌等。

三是藝名麻子蓋天的著名藝人羅五俚壹派,他在吉安、吉水、高安授徒,既教采茶又教花鼓。善演醜行裙子戲,詼諧滑稽,技藝精湛。他演《頂燭怕妻》時,能頂著燈打拳、翻滾、鉆矮凳。

吉安采茶戲的傳統唱腔音樂,多是壹出戲以壹戲壹曲,曲名即戲名,如“補背褡調”、“毛朋記調”等。有兩個以上的曲調則分稱為上下調,如“勸夫上調”、“勸夫下調”,還吸收了不少民間音樂中的山歌、小調。

吉安采茶戲曲調多為四韻和上下兩韻,較為粗狂、樸實,易於表現現實生活,***有曲調110余首。

  • 上一篇:古墓風水寶地案例研究
  • 下一篇:哪位專家有黨校《當代西方經濟學》的答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