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重讀名著:從荷花和月亮意象的傳統意義看《荷塘月色》的主題

重讀名著:從荷花和月亮意象的傳統意義看《荷塘月色》的主題

《荷塘月色》的主題歷來有許多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此文是作者的感傷山水之作,表達了冷峻深邃的境界,表達了蕭瑟的心境;有人認為這篇文章是借景抒情的作品,表達作者憂郁的心情;有人認為它表現了作者對月下荷塘自然美的欣賞,對個人世界的克制和閑適心境;有人認為不是表達作者對現實的逃避,而是表達作者對現實的憤怒;有人認為它表現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應該說,這些說法有壹定的道理。但似乎還未完成。我認為,從蓮花和月亮意象的傳統象征意義來闡釋《荷塘月色》的主題是壹個恰當的角度。

眾所周知,朱自清出生於書香門第。在父親的指導下,他從小接受了極其嚴格的國學教育。成年後,朱自清壹邊教書,壹邊學習國學。他的《經典談話》是公認的國學重量級著作。因此,朱自清很自然地將古典詩詞中常見的蓮花和月亮的象征意義融入到《荷塘月色》中。因此,從荷花和月亮意象的傳統意義來看《荷塘月色》的主題,我認為《荷塘月色》的主題是為了表達作者對寧靜、純潔、美好的精神生活和自由、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壹點可以從古詩詞中蓮花和月亮意象的傳統象征意義來理解。

在中國的古詩詞中,荷花不僅是美女和幸福愛情的象征,也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的象征。以下兩首詩:

采蓮區王堂長嶺

采蓮的姑娘把采蓮的姑娘融入到荷葉中,仿佛顏色壹樣,姑娘的臉藏在盛開的荷花中,相互映射。

荷花混在荷塘裏,很難認出荷塘,聽到歌聲才知道池中有人在采蓮——采蓮。

白蓮花

?陸桂夢

許多素花被騙,這朵花終在瑤池。

無情可恨,人見人見,明月清風時落。

第壹首詩描繪了壹個蓮花少女的美麗形象。姑娘的臉是荷花,姑娘的容貌和體態都像荷花壹樣鮮艷、紅潤、婀娜。第二首是寫白蓮的,內容寄托在上面。詩人描寫白蓮花無意識的逆來順受,充滿怨恨,比喻完全的老實人。他不僅寫出了荷花的幹凈、優雅、潔白、獨特,還隱含了詩人高潔淡泊的誌向。

月亮通常是純潔和思鄉的象征。前者是王維的《竹樓》:“獨倚密竹,彈琴哼歌。聲音太輕,除了我的夥伴明月,誰都聽不見。”與月亮壹起,營造了壹幅美麗而清晰的畫面,很好地表達了詩人對超越塵俗的人生追求。後者如李白《靜夜思》:“床腳壹線明,豈有霜已?。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這是月光,再次下沈,我突然想到了家。”詩人思念家鄉的感情是通過月亮的意象來表達的。

可以看出,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描寫了月下荷塘、荷塘月色及荷塘周邊,並引用了梁元帝《蓮花集》中的詩句和南朝樂府詩《西州歌》。不就是對寧靜、純凈、美好的精神生活和自由、快樂、精彩的現實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嗎?

那麽,作者為什麽要在這篇短文中表達這樣壹種情感呢?既有時代的原因,也有作者家庭的原因。

作者的短文寫於1927年7月,白色恐怖籠罩神州大地。在此之前,朱自清作為“大時代的馬前卒”,壹直高喊奮鬥,但“四·壹二”政變後,他從奮鬥的“十字街”上消失了,鉆進了古典文學的“象牙塔”。他毫不掩飾這種思想上的轉變:“當舊時代正在崩潰,新的局面還沒有到來的時候,衰落和動蕩讓所有人都感到恐慌...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種恐慌。當我不能或者不想參加這個實際行動的時候,只有壹個辦法,暫時逃避...這三條路(指政治左中右三條路——編者)中,我會選擇哪壹條?.....我不能參加革命或反革命,但我必須找到壹個和平生活的基礎...我終於在國學中找到了壹個話題。”(《何去何從》)“這幾天好像有什麽奇怪的東西,像茫茫大海中的壹葉扁舟,像無盡森林中的壹個獵人...心裏壹團亂,也可以說是壹團火。我好像在努力想明白什麽,但又好像什麽都不明白。”(《壹封信》)以上內容可以說是對《荷塘月色》壹文中“這幾天我的心相當不安”的原因的最好詮釋。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作者想起了他過去走過的荷塘,想去荷塘解悶放松,想擺脫這個矛盾的現實世界,去尋求壹種寧靜、清凈、自由的生活。

研究《荷塘月色》的主題,朱自清當時的家庭情況也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問題。

這方面有兩點值得我們關註:壹是朱自清當時的家庭經濟狀況,二是朱自清與父親的矛盾。

朱自清的第壹任妻子吳仲謙是典型的家庭主婦。她為朱自清育有三子三女。朱自清寫《荷塘月色》前後的很長壹段時間,壹家六口的溫飽都落在朱自清的肩上,生活艱難得難以想象。正如朱自清的第二任妻子陳竹隱在《憶弦》壹文中所說,“老婆孩子都指望著我的命”,可見朱自清的經濟壓力之大。

關於朱自清父子的矛盾,關坤英在《朱自清評點》中的記述更為具體,並以史料為依據:

根據獲得的材料,我們已經知道,朱自清從大學畢業到寫後面的1925這段時間,和父親有過感情摩擦,父子矛盾有時很激烈。在北大的第二年(1917),父親的差使交了,家裏斷了經濟來源。從那以後,他們的生活越來越困難,他們負債累累。1920,北京大學畢業。他當然要承擔家庭的經濟,但是承擔多少,他的承擔有沒有限度,他有沒有獨立支配經濟的自由。在這些問題上,他和父親壹次又壹次地爭吵。1921暑假,回到揚州八中任教務主任。父親憑借與校長的私人關系,要求校長將兒子每月的工資直接寄到家中,朱自清本人卻不準領取。這種專制的家長式作風激怒了朱自清。壹個月後,他憤然離開,去外地教書了。從此,父子不和。這個冬天,他不得不把老婆孩子接出來,在杭州組織壹個小家庭。1922暑假,他想主動緩和與父親的矛盾,帶著妻兒回揚州,但父親壹開始不讓他進去,後來就不理他了。過了幾天無聊的日子,我憤然離開。之後父子裂痕越來越深,被稱為《毀滅》中的“浪子家庭的兇殘”和“骨肉之仇”。雖然1923的暑假我又回家了,但是我和父親的關系並沒有改善。

這段話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朱自清父子之間的激烈矛盾,也有助於我們理解父子矛盾的根源。表面上看,父子矛盾是因為經濟原因;本質上是自由與專制的意識形態鬥爭造成的。經濟沖突只是形式上的表現。實際內容是遵循傳統文化的禮制,維護對兒子的支配權;壹種是挑戰傳統文化,追求自由獨立。所以父親的封建家長制的壟斷和兒子的個性追求產生了激烈的沖突。且不說這位父親後來不讓兒子進家門的冷淡,他通過與校長的私人關系領取兒子的全額工資,這本身就是對兒子的極大不尊重,是對人格尊嚴的侮辱。這是壹般人無法承受的,更何況是經過五四精神洗禮的朱自清。

那麽,朱自清和父親的這個矛盾,是不是在他寫《荷塘月色》的時候就解決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他的弟弟朱國華在《朱自清和背影》壹文中可以證明這壹點。原文中有這樣壹段話:

1928年,我家搬到揚州東關街仁風裏壹間簡陋的房子裏。秋天的壹天,我從明凱書店收到壹本名為《背影》的散文集。我手裏拿著這本書,不敢忽視它。我壹口氣沖到二樓父親的臥室,讓他老人家先睹為快。行動不便的父親挪到窗前,靠在小椅子上,戴上老花鏡,壹字壹句地讀著兒子的文章《背影》,只見他的手在顫抖,黃色的眼睛突然閃亮起來。?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朱自清寫《荷塘月色》的時候,父子矛盾並沒有得到緩解,這對於生性孝順的朱自清來說,無疑是非常痛苦的。這種痛苦,應該也是朱自清“內心相當不安”的原因之壹。

綜上所述,《荷塘月色》的主題是表達作者對超脫現實世界,對寧靜、純凈、美好的精神生活,對自由、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的向往。作者之所以想表達這樣的感受,既有時代原因,也有個人家庭原因。

  • 上一篇:各種節日的日期是什麽?
  • 下一篇:和老男人談戀愛(和老男人談戀愛要不要認真)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