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向大家介紹壹段妳周圍的人繼承中華民族講究禮節禮儀傳統美德的故事

向大家介紹壹段妳周圍的人繼承中華民族講究禮節禮儀傳統美德的故事

崇尚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論語》心得

禮儀,是規範人們的道德的外在形式,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之壹。受幾千年的儒家文化的熏陶,中華民族以禮儀之邦被世人稱譽。

然而,文革動亂動搖了中國人的道德。壹些最基礎的道德禮儀在青少年的心目中正在逐步淡忘。隨著經濟杠桿的突現,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許多人滋生壹種金錢至上的功利主義,傳統禮儀受到極大的挑戰。傳統的禮儀似乎越來越被壹些人遺忘。

今天,在建設精神文明的進程中,我們有必要重新學習《論語》關於禮儀教化的論述,大力弘揚我們民簇崇尚禮儀的優良傳統。

壹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這裏,我們拋開孔子對少數民族的偏見不說。從另壹個角度,可以證明,在幾千年前,我們中原地區就是個尊卑長幼有序,文明教化進步的禮儀之邦。

二 禮的教化作用

孔子特別重視禮的教化作用,主張統治者要註意禮的教化。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堂不哀,吾何以觀之哉。”他是說,統治者不能寬容,行禮是不恭敬,臨喪時不悲哀,我還看他幹什麽呢?也就是說,如果這些都是假的我還看他幹什麽。這裏孔子是在說明統治者要註重禮的感化作用。

三 君子崇尚禮誏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誏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這裏孔子是說,君子沒有要爭奪的事,壹定要說爭的話那就是射箭比賽吧,相互揖誏地走上堂,然後下堂來飲酒。這種爭也是君子作風的爭。這裏是說君子爭也要體現禮誏,這才是君子的作風。這就充分地說明了君子應崇尚禮誏,講究禮節。

四 禮的內涵

1 仁是禮的基礎

子曰:"人而不仁為禮何?人而不仁為樂何?"孔子是說,人如果沒有仁義,還怎麽對待禮?人如果沒有仁義,還怎麽對待樂?這裏說明,禮是人際的正常秩序,人不能確立公正仁愛的道德,江這些秩序就成了形式上的要求了,禮就沒有了立足之地."樂"用以協調人際性情的秩序,也要建力在仁的基礎上.孔子在這裏強調了仁是禮的基礎.

2 禮是壹種維持人際關系的正常秩序,維護這種正常秩序的各種講究就是禮儀.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矣."

當子夏談起<<詩經 `衛風>>的幾句話:那種美巧的笑好靚麗啊,那雙可愛的眼睛好漂亮啊,白色衣服上的彩繡好絢爛啊.他覺得有弦外之意,就問孔子是什麽意思.孔子回答:先要有白色的底子,然後才能在上面繪畫.也就是說,笑得好看,眼睛迷人,首先要在長得像樣的基礎上才可能,彩繪絢爛也必須是在潔白的底色上才可能.孔子認為這才是深層的含義.即禮是人際關系的正常秩序,用以維護秩序的各種講究就是禮儀,也就是說,禮儀作為壹種維持人際關系的規定,那麽應先懂得正常秩序,然後才去尊從禮儀.

3 禮的本質並不講究形式.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當林放問到禮的本質,孔子說,這個問題重大啊!禮儀,與其盛大排場,寧可節儉壹些.操辦喪事,與其簡易,寧可悲戚壹些.這裏是說,簡依與奢侈都不是禮的本質,禮的本質並不講究形式,只有把人際關閉系擺正了,才Z抓住了禮的本質.

五 不能從形式上用實用主義去解釋禮的作用.

既然禮的本質不講究形式,因而也不能從形式上用實用主義去解釋禮的作用.這從孔子以下幾段話中可以證明.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當子貢想要撤掉告朔之禮上的餼羊時,孔子覺得這違背告朔之禮敬天順時的初衷,所以說:端木賜呀,妳舍不得壹只羊,我卻舍不得敬天順時的禮儀.這裏說明告朔之禮的實質是敬天順時,因而不在乎表面形式的祭祀的羊.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孔子是說,射禮不要求把皮侯射透,因為力氣的大小不同,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這壹章說明射禮的意義不在於穿透,而在於命中.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矣."當王孫賈問孔子:俗話說,與其討好家神,還不如去討好竈神,這是什麽意思?孔子回答說:這話不對,如果得罪了上天,到那裏禱告都沒有用.這提章說明,不能用實用主義的觀點去對待祭禮,祭禮追求的是對上天的虔誠.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是禮也."孔子入太廟,每件事都問.有人說:"誰說叔梁訖的兒子懂得禮,進入太廟啥事都得問."孔子聽後說:"這正是禮啊!"這壹章說明,人們議論的只是形式上的禮,孔子回答得是實質上的禮.宣明教化才合乎禮.

六 仁倫之禮不可廢.

崇尚禮誏是孔子的壹慣主張,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內容.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盡管孔子生活的魯昭公魯定公魯哀公時期,魯君已經大權旁落,孔子依然尊君如父.當別人不理解孔子是在維護君臣之禮,認為他是在向君王討好時,他仍然堅持按君臣之禮去事奉自幾的君主,這是難能可貴的.

今天,經濟的高速發展,傳統的價值觀受到挑戰.人們的仁義道德觀念在發生改變,青少年的禮儀教化逐步淡漠.我們更應該學習孔子為維護禮儀尊嚴奔走呼喚的精神,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振奮民族精神作出巨大貢獻!

  • 上一篇:當地風俗
  • 下一篇:感謝freeagain的所有歌曲和歌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