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有個小孩叫石殿元,也是和家裏的大人壹起乞討。石殿元從小家境貧寒,早年靠唱山歌乞討為生。8歲時,石殿元的父親去世,他和母親流浪到河南、江蘇。
壹天,石殿元看到壹些盲人彈著琴弦,唱著歌乞討食物。為了討要更多的施舍,石殿元和他的老鄉們還帶著胡琴,手裏拿著竹板,編壹些有趣的故事,唱成小歌來乞討。石殿元雖然不識字,但記憶力超強。在乞討的過程中,他學會了很多小笑話。
1879年,16歲的石殿元邀請同村會拉二胡的石,與村民中的藝人譚在山東臨淄、壽光、威縣演唱。
在此期間,他向譚學習了壹些曲子,如《流光》、《畫扇子》、《繡花鞋》等。從此,石殿元以唱歌為生,開始了他的藝人生涯。
1880年,山東秦書傳入山東東營市廣北,民間藝人爭相學唱。在此期間,石殿元還學習了許多山東琴書的曲調和書名。此後,石殿院不斷吸收其他各類音樂的唱法,逐漸形成了自然灑脫、幽默誇張、善於形象表現的藝術風格。當時人們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施典蘭”。
鴨蘭是指壹種聲音清脆委婉的鳥。取這樣的外號,說明石甸園唱法新穎,聲音洪亮。此外,石殿元的表演也富有感情,受到農村婦女的喜愛。於是當地就有了“聽見鴨子唱歌,蛋糕貼在門框上”的說法。
此後,石殿元壹直以演唱揚琴為生,並經常與叔父石殿義、堂兄弟崔馨月、崔新慶等在山東廣饒、東營區、博興、臨淄、宜都、魏縣等地演唱。
1887年,為了提高自己的唱功,石殿元去了魯西南的菏澤,之後又去了河南開封、安陽邊唱邊學,歷時半年多。
這期間,他學習了《三弦四勸》、《董斌戲中的牡丹》、《王天寶去蘇州》、《鸚哥當媒人》、《鴛鴦嫁老雕工》、《後媽打孩子》等揚琴書目,以及《百衲調》、《相思調》、《蓮花落》、《大漢口》、《哭泣的麥科》等壹些曲調,還會唱《大調》、《河南墜子》等曲調。
在演唱過程中,石殿元善於將學來的調式與地方流行小調相結合,如《艮楊光》、《結爾調》等,以適應群眾的欣賞習慣,受到觀眾的歡迎和喜愛。
1893年,石殿元與崔馨月、崔新慶、譚明倫、吳春田組成音樂班,以演唱揚琴為職業。崔馨月的聲音委婉,她的表演簡單細膩,個性鮮明。她曾在廣饒、博興、威縣、淄博、膠東等地赫赫有名。
崔馨月不僅有精湛的唱功,而且在改編和編曲方面也很有成就。在同壹個班裏,他是唯壹壹個在私塾讀了兩年的“學者”。他解釋了歌詞、倒白等。在劇團的劇目裏給演員看。當時崔馨月招數的主要歌詞和唱詞都是先寫好,再由石殿元和參加演出的演員加工完善,最後排練演出。
崔新慶是崔馨月的弟弟。他在同壹班首演化妝揚琴《王曉趕腳》時,就參加演奏揚琴伴奏。他精通四胡、揚琴、落琴等樂器,尤其擅長揚琴演奏。
譚明倫出身貧寒。受父親譚的影響,他從小就喜歡唱小曲。他曾經跟隨父親在異鄉流浪多年,沿街唱歌。他加入世典苑音樂班後,音樂班走到哪裏,都要他先唱幾個笑話,每次都贏得觀眾的掌聲。跟他的班級學了幾年,他的唱功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唱的書也逐漸多了起來,成為了班上的主要演員。
譚明倫的聲音清純甜美,唱腔清澈明亮,外形靚麗,表演自然細膩。他的表演深受觀眾喜愛,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他不僅玩的好,而且玩法也很廣。他通曉人生五大行當,丹、精、美、醜,被譽為穿盡五大網的人。他尤其精通青衣、花旦和蕭聲。
1806年春,張蘭天、張之天從安徽帶回鳳陽宋皇後。當地藝人都想學唱歌,但張氏兄弟不願意把這些絕活輕易傳承下去。
當時16歲的譚明倫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因為他是張氏兄弟的親戚,所以他去跟壹位老師學唱歌。於是他學習了鳳陽歌的唱法,為他後來轉型發展魯劇唱法奠定了基礎。
吳春田小時候拜石殿院為師,唱過化妝揚琴,也精通落琴、揚琴等樂器。在同壹個音樂班的化妝揚琴首場演出中,他彈鋼琴伴奏。
樂瞳班成立之初,主要活躍在山東的廣饒、博興、惠民等地。後來在濰坊、淄博、膠東演出。
有時候,他們會去遼寧的大連、沈陽,黑龍江的哈爾濱演出。從此,他們開始在社會上出名。
1896之後,京劇、河北梆子等劇團不斷增加,山東秦書演出市場面臨激烈競爭。1900年冬,山東諸城趙村,樂瞳班與壹京劇班對唱時被擊敗。
因此,史殿元決心改造傳統的山東琴書。後來受京劇服裝、道具、表演的啟發,他和班裏的崔馨月、崔新慶、譚明倫等人商量,決定把角色少、道具簡單的鋼琴書《王曉捉腳》由坐唱改為整容表演。
1901年,65438+2月,童樂班在史家村第壹次上演化妝秀。當時,譚明倫把竹、紙、布綁成驢形,在驢脖子上拴壹串銅鈴,驢肚子上繞壹塊布直垂地面。然後在布上塗上顏色。
這只紙驢可以移動它的頭、耳朵、眼睛和尾巴。當演員把它掛在腰上表演時,驢頭的擺動和兩個鈴鐺的聲音正好與演員的腳步壹致,自由而生動地前後移動,就像騎著壹頭活驢。
崔馨月用皮帶將被綁的“驢”系在腰間,戴著假避孕套,穿著花外套,右手牽著驢,左臂挎著壹個紅色的包,假扮兩個女孩騎著驢。
石殿元在鼻子和眼睛之間抹了壹塊白灰,戴了壹頂氈帽,腰間系了壹條白圍裙,手裏拿著壹條鞭子,假扮成催腳的王小二。
兩人邊跑邊唱,載歌載舞,幽默悅目,令觀眾拍手叫好。唱歌是根據琴書上的曲調。其他人用豎琴和揚琴等樂器為他們伴奏。
這種新的演唱形式生動活潑,讓觀眾耳目壹新,吸引了不少觀眾。他們所到之處,大家都爭相觀看,所以他們的首場演出很成功。後來,廣大群眾形象地把這種表演形式稱為“驢跑”。
石殿元等人的這壹創新,讓原本以坐唱為主要形式的琴書煥然壹新。這樣,由化妝揚琴表演的《趕腳》標誌著壹個新劇種——魯劇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