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吳壹峰的故事。

吳壹峰的故事。

吳壹峰沒有進過音樂學校,甚至沒有從普通中學畢業,但他從小就熱愛民族樂器。在杭州上中學時,被《當代日報》(杭州日報前身)譽為“少年風笛手”,後師從著名長笛演奏家宋敬璉學習長笛。20世紀50年代,當他考進壹個劇團當演員時,他仍然不停地吹笛子,並經常主動加入樂隊擔任“前鋒隊員”。當時他積極改進吳劇的音樂及其樂隊體系,取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1961年調入蘭溪吳劇團,他進壹步潛心學習音樂。

“其實那時候我對吳劇的壹些原創曲調並不是很了解。作曲有多容易?好在那時候劇團演的大多是老戲,我也不用作曲,就天天坐在樂隊裏跟著壹起演。這壹來,我得到了壹個學習傳統的好機會,可以逐漸分辨出每個旋律的原貌,以及在戲劇情緒中唱的是什麽樣的旋律……”慢慢的,吳壹峰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求變創新,他為多部劇創作的歌曲總是讓演員朗朗上口,會彈,方便樂隊演奏,適合導演處理和演員表演,也深受觀眾喜愛。

李漁的《列傳》、《東海之魂》、《君子亭》是他二十多年編曲生涯中最值得回味和驕傲的作品。吳壹峰認為,吳戲班原創音樂太少,與人才斷層、過分強調市場開發有關。也許是吳劇的音樂編曲人員太少,培養新編曲人員並不容易。吳壹峰1986加入文聯,包括他退休後的十年。蘭溪、義烏、江山當地的吳劇團,還是會時不時找他幫忙。

有時候靈感來了,吳壹峰會半夜起來作曲,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夜;有時候他出門不方便,有的劇團會動壹個團隊配合他的作曲工作,有的劇團甚至會派人向他學習編曲。所有接觸過他的人都說:“只要妳需要,吳老師什麽都會毫無保留的教妳。”吳壹峰說,他更多的是從吳劇音樂的創作實踐轉向吳劇音樂的研究,這是他在1986入選《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浙江卷》編輯部後開始的。在此之前,他對吳劇音樂的研究不多,也不深入。這套書花了12年寫成,然後編輯部成功利用多年勞動所得的稿費,自費出版了壹本他們認為更合理、更科學、更有成果的《戲曲音樂》。

這個編輯部形式松散,成員來自全省各地。平時都有其他工作,但是大家分工明確,團結壹致。如果有事,他們會碰面開會。每壹次編輯會議更像是壹次學術研討會。大家開誠布公,在學術上可以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對吳壹峰開展研究工作很有幫助。主編羅迪很嚴格。他要求每壹個編輯不僅要編材料,更要做壹個能揭示事物本質和真諦的人,要“有學問、有見識、有道行”。

吳壹峰認為戲曲音樂編曲很容易,但也很難說很難。但是,絕不是某些人所說的“照抄老調”,也不是簡單地推翻所有的老調,再“譜”出另壹首曲子。傳統戲曲音樂的編曲必須遵循其本體規律,保持其傳統本質,“保持本色而不變色”,“照原而行”。最根本的是,戲曲音樂是由戲劇表演的,是由演員演唱的。它需要美,但我們不能放棄以“花”和“繁”代替美的原則。

吳壹峰告訴記者,壹個地方戲與另壹個地方戲不同的標誌是什麽?不是表演節目,不是古裝化妝,不是傳統劇目,是戲曲音樂。為什麽電影看壹遍就夠了,歌劇《看妳壹千遍我也不膩》?因為戲曲音樂對於特定的觀眾有著持久的魅力,與其說是看戲,不如說是去看歌劇。音樂不僅是歌劇的象征,也是歌劇的基礎、靈魂和魅力。現在,吳劇的音樂有脫離傳統的趨勢。有時候為了迎合市場,放棄了很多自己的東西,甚至離自己太遠。“事實上,老傳統聽起來不錯。傳統也有很多需要改變和創新的地方。歌劇編曲要註意歌劇音樂表現的各種可能性。藝術表現沒有浪費,關鍵在於怎麽用。”在這方面,吳亦峰有很多個人的創作經驗,甚至大膽地將所謂的“糟粕”化為精華。

吳劇的傳統有壹點是被視為“糟粕”——唱腔裏只能聽到“啊,伊”這幾個字,因為被人恥笑而廢了幾十年。1989蘭溪吳劇團排演李漁傳。劇本中有壹個叫丁凡的人物,他“穿鐵硯印玉璽”,嘲諷李煜“沒辦法到處讀劇本”。這個人物不是普通的小醜,而是壹個儒雅酸楚的書生。有什麽唱法可以形容這個人物?作曲家吳壹峰,根據笛子(散音)悶3的演奏特點,創作了彈簧《嬌子北調》,請演員用“男女聲”(即“啊,伊”)演唱,結果出奇的好,把缺點變成了特點。

吳宜峰說,他在編排吳劇音樂方面還有壹個優勢,那就是他的妻子嚴清華。閆慶華原是武戲演員。當他的作品完成時,他首先唱給她聽。她是他的第壹個聽眾,也會及時提出壹些客觀中肯的意見和建議。

  • 上一篇:古代人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有哪些?
  • 下一篇:國內哈雷多少錢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