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申出生於四川成都崇州市。1959四川大學中文系畢業。隨即在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現為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博士生導師。
中文名:周先申
別名:周先申除本名之外的其他名字,包括綽號、謚號、筆名等。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四川成都崇州市。
出生日期:1935 65438+二月
職業:教師
畢業院校:四川大學中文系。
代表作:中國文學十五講
頭銜:北京大學教授。
輪廓
周先申曾應邀在瑞典洪堡大學、朱拉隆功大學和香港庶人學院講學。他長期從事宋元明清文學史的教學和研究。
主要作品
《中國文學》、《中國文學簡史》、《古典小說鑒賞》、《中國古典四大悲劇》、《歷代小說精選》(合著)、《中國文學問答集》(合著)、《語文修養與中學語文教學》(合著)、《聊齋誌異鑒賞》、《蘇軾散文鑒賞》為主編。有關《聊齋誌異》的著作有:《聊齋誌異評論》(合著);論文主要包括:《聊齋誌異》中清官作品的思想基礎;傳承與總結,論《聊齋誌異》的意境創造,《陌生世界的真實生活》,《中華文明之光》,北京大學與中央電視臺合拍的大型系列,蒲松齡與《聊齋誌異》。即將出版的專論是走進《聊齋誌異》的藝術世界。作品文筆流暢,分析細致,學風嚴謹。同時,他也寫散文隨筆。上世紀80年代初,人民日報出版的《簡單與復雜》壹書入選高中語文教材。人物傳記被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收錄在《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高等教育專家名著》、《漢字大辭典》、《當代大文化卷》、《世界名人錄》、《中外名人辭典》、《世界名人錄》等大型傳記類詞典中,被美國傳記中心收錄在《世界傑出人物名錄》中。古典小說鑒賞、古詩藝術世界、明清小說、中國古典四大悲劇、中國文學十五講等。
研究方向
古典小說藝術,聊齋誌異,蘇軾等。關於《三國演義》的論文有幾篇:從視角描寫戰爭(見名家解讀)、描寫戰爭的藝術(見《三國演義》簡介)、酒與英雄(見古典小說鑒賞)、人物描寫得失(待定)等等。
簡歷
周先申,1935 65438+2月5日,四川成都人。
1955年9月前在重慶縣(今崇州市)讀小學、初中、高中。
65438+9月0955-65438+7月0959,成都四川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
6月65438+7月0959,四川大學中文系畢業。
1959年8月至今,在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現為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同時:
1983年9月至1984年8月應邀到德國洪堡大學東亞研究所講學。
1986年7月應邀在泰國朱拉隆功大學講學;
1996 10-12,應邀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做學術訪問;
2000年3月至2月,應邀到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系講學。
1993、1995、1998三次在香港樹仁學院給研究生講課。
作品列表:
中國文學(宋元明清)(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7月)
中國文學簡史(宋元明清)(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165438+10月)
古典小說鑒賞(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1)
中國古典四大悲劇(新華出版社1993 65438+10月)
《歷代小說選》(第壹卷,第壹部分)(合著)(中國青年出版社,4月1982)
歷代小說選(第二卷)(合著)(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年7月)
評《聊齋誌異》(合著)(麗江出版社1992 65438+2月)
中國文學問答集(合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4年6月)
《語文修養與中學語文教學》(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10)
《聊齋誌異》賞析(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3月)
蘇軾散文賞析集(主編)(巴蜀書店1994 65438+2月)
《中國文學簡史》(與孫靜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輯》(與葛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古詩詞的藝術世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明清小說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中國文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古典小說鑒賞(修訂版)2003
紙質目錄
論蘇軾及其創作(四川大學學報,1959,1)
論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悲劇(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1980期,第1期)
忠於生活邏輯的人物描寫——論《甘肅文藝》第2期1980
《來自談話的諷刺藝術》(北京大學學報,第5期,1980)。
論雜文(《文史知識》第3期,1981)
初步研究(北京大學學報1982第2期)
簡介(《中學語文教學》第9期,1982)
酒與英雄——古典小說藝術隨筆(名著欣賞第5期1982)
論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意義(文史知識1982第12期)
評論(文學遺產,第3期,1983)
愛國詩人陸遊(人物在中國,中華書局,3月1985)
論思想傾向與意境(北京大學學報,第5期,1985)。
”(《聊齋誌異》鑒賞入門)的思想與藝術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3月
湯顯祖《和聲》(古典戲曲十講,中華書局,8月1986)
吳承恩和(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1986 11)。
東朔河(同上)
尚真的文學觀與明代民歌(文史知識1987第3期)
蘇軾詩歌論(北京大學學報,第5期,1988)
鄉愁——論邱(臺灣省《華人世界》第5卷第11期,《文史知識》第11990期)。
論蘇軾散文的創作特色(巴蜀書社《蘇軾散文鑒賞集》序)
論清官著作的思想基礎(《中州學刊》第6期,1990)
宋代白話小說繁榮的文化背景(宋代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年10月)
譚的思想、性格和情節(名作鑒賞第2期,1992)
史料轉化(《文史知識》第4期,1992)
”(《文史知識》第7期,1992)的審美特征
曹雪芹《和諧》(古典小說十講,中華書局,4月1992)
關於北京大學收藏的清代小說(朝鮮中國小說研究雜誌第65438期+07第65438期+0994年3月)
劉基和他的(文史知識第7期1994)
吳組緗先生古典小說研究(文學遺產1995第1號)
傳承與總結(文史知識第7期1995)
古典小說賞析(中學語文教學第八輯,1995)
論潘金蓮的悲劇(《中國文化研究》第4期,1995)
論意境的創造(蒲松齡研究1995第3、4期)
古典詩歌賞析(上、下)(中學語文教學第五、六冊,1996)
溫州雜劇與中國古典戲曲(文史知識1996第10期)
青山樓外——論意境(古典文學知識第6期1996)
蒲松齡的勸世之心——讀《聊齋誌異·學生語言》和《蒲松齡書房》第3期,1997
”(《名作欣賞》第3期,1997)的藝術美
論杜甫(《古典文學知識》第4期,1997)
古典小說的概念、範圍和早期形式(文史知識1998,10)
小說家蒲松齡的藝術個性(蒲松齡研究第四期,1998)
唐傳奇小說(中華文明之光,第2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二月)。
宋詞藝術(《中華文明之光》第2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二月)。
蒲松齡《和諧》(中華文明之光系列3,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二月)。
敘事藝術和寫感情的藝術(名作欣賞,第2期,1999)
論蘇軾的氣韻生動論(中國古典文化第3期,1999)
瑣碎中有無限炊煙——欣賞(韓國人文第61,1999,10號)
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與讀者接受(《朝鮮中國文學年鑒》第6期,1999 65438+2月)
手稿及其價值(《朝鮮國際中國研究》第2期,1999 65438+2月)。
多樣性與互補性——21世紀與中國文化(21世紀與地域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韓國淑明女子大學,1999 65438+2月)
2000年3月和4月出版了《桂王安的人物塑造和藝術構思》和《蒲松齡研究》。
《聊齋蒲松齡國際研討會論文》2001四月
古典詩詞的理解與鑒賞:光明日報2006 54 38+0 11 1。
千言萬語鎖舌尖——文史知識賞析2001年65438+2月
名著欣賞《紅樓夢》2002年1、2期出版。
論蘇軾的人格魅力北京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論蘇軾對儒釋道的吸收與融合,《中國經典與文化》第七輯,2002年6月5438+10月。
《走進古詩詞的藝術世界》中國讀書報2003年3月12
《論俠義精神》,2003年第4期,尋根。
讓靈魂與生命同樣美麗——關於美育的思考北京教育第12期,2003。
古詩詞的藝術世界與名篇鑒賞,2004年第6期
古詩詞的藝術世界與名篇鑒賞,2004年第4期
古詩詞的藝術世界與名篇鑒賞,2004年第2期
孫悟空形象的時代精神和文化意蘊《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
《和諧與和諧的自我敘事理論的啟示》,《紅樓夢學刊》2006年第5期
周先申:學術規範與學術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