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受舊觀念的影響,壹提到創新,人們習慣於將其等同於偉大的發明,從而抑制了很多人的創新能力。神創論認為每個人都有創造力和創造潛力,小學生也不例外。千萬不能認為小學生只能接受不能創造。鄙視他們的創造潛力。就小學生而言,只要自己觀察、思考、探索、總結,都可以理解為創新。創新意識必須從小培養。作為老師,我們應該確信普通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創造潛力。如何挖掘這種能力?比如我在教“三角形面積”的時候,先復習我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然後給學生若幹張面積相等和不相等的紙。然後問:“如何計算其中壹個三角形的面積?妳怎麽看?”學生通過切割和拼寫得到五種不同的推導和計算方法。最後大家匯報討論,總結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我發現那些通常被認為是“學困生”的學生也找到了解決辦法。這就是學生的“創新”和“發明”。
第二,營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誘發創新意識。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民主是創造的最好條件”。民主、平等、輕松、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能使學生有自覺參與的欲望。羅傑斯說:“有利於創造性活動的壹般條件是心理安全和自由”。在傳統教育中,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是第壹位的。教師認為自己是教學的中心,是教學的指導者,所以在學生面前自覺不自覺地維護自己的權威。這種做法抑制了學生的發展,特別是以獨創性和大膽質疑為特征的創造性行為的發展。只有在民主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學習熱情才會高漲,才會有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發。沒有民主的氛圍,很多學生可能不敢去思考和猜測,即使想到了什麽,也可能不敢說什麽。因為害怕犯錯被老師批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發現,認真對待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即使這些問題看起來非常幼稚可笑,也絕不求完美,更不要批評挖苦,或者壓制、抹殺學生的發現。而是要盡力找出他們的閃光點,給予肯定,讓他們敢想敢說敢做,誘發他們的創新意識。
比如在教“求長方形的周長”的時候,我用電腦課件演示過:“壹個籃球場長28米,寬15米。籃球場的周長是多少?學生獨立思考後,想出三種不同的方法求周長。方法壹:28+15+28+15=86(米);方法二,28+28+15+15=86(米);方法三:28×2=56 (m),15×2=30 (m),56+30=86 (m)。我已經給予了積極的肯定。然後,我問:這個問題還有別的解決方法嗎?這時,壹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有另外壹個辦法。公式為28+15=43(米),43×2=86(米)。這位同學講完後,我馬上說;“妳講得很好。這種方法是獨壹無二的。”在這四種方法中,讓學生選擇壹種他們認為最好的方法,學生對此進行了激烈的辯論。最後,他們都同意方法四是最好的。只有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才能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樂於學習,也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潛力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的最高水平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第三,留出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誘發創新靈感。
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形成,必須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沒有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就沒有思維,當然也就沒有創新意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問題不能過於簡單直接,學生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但要有壹定的思維空間。老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所有值得思考的問題。如果問題壹提出就讓學生回答,可能只有少數思維敏捷的學生會有所反應,而大多數學生根本來不及思考。總之,只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他們的創新意識才能逐步發展。比如在教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之後,我展示了壹個問題:壹個長20厘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有多少種方法可以圍成?這些圖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妳還發現了什麽?經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討論和交流,學生們得出了五種不同的圍合方法,並發現這些圖形的周長都相等。經過進壹步的思考和探索,學生們還發現,當周長相等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的長寬越接近時,面積越大,正方形的面積最大。這樣大大增加了學生探索的空間,也有利於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
第四,鼓勵質疑和提出難題,培養創新意識。
“發明幾千萬,起點是個問題”。提問和提出難題是學生探索知識和發現問題的開始。開發智力,培養創新意識,很重要的壹點是培養學生質疑和提出難題的良好習慣,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提問。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壹個問題比解決它更重要”。我們國家的教育工作者也很重視質疑,提出難題。他們提出:“學習需要懷疑,大懷疑進步大,小懷疑進步小。”李政道博士在科技少年班告訴學生:“不提問,永遠做不出世界壹流的作品,最後只能模仿和復制。”這些都說明了質疑和提出難題的重要性。因此,教師要從學生好奇心強、好學、好動、求知欲強的特點出發,鼓勵學生善於提問。數學課堂教學要鼓勵學生奇思妙想,把教師多提問的權利轉移給學生。即使學生提出幼稚、不恰當的問題,也不應該忽視,而應該給予積極的評價,保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逐漸養成“善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問、勇於爭論問題”的好習慣。例如,在講授“商的中間和末端都是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時,教材上寫明:“0除以任意壹個不為零的數得到0”。有同學問:為什麽0可以是被除數而不能是除數?又如,在講授“年、月、日”的理解時,有同學問:為什麽壹年是12個月而不是13個月?再比如,在講授“角度的分類”時,有同學問:大於180°小於360°的角是什麽?這種有獨立見解的思考和提問,蘊含著學生勇於探索和創造的學習精神。
5.鼓勵學生大膽猜測,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
牛頓說;“沒有大膽的猜測,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發現。”數學猜想是數學創造從隱性到顯性的中介。提出數學猜想的過程,本質上就是數學探索和創造的過程。數學方法理論的倡導者G Paulia曾說過,在數學領域,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也是壹種負責任的態度。數學猜想可以縮短解題時間;可以獲得數學發現的機會,鍛煉數學思維。歷史上許多重要的發現都是通過合理猜測這種不合邏輯的手段獲得的。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在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大膽猜測。永遠不要給猜錯的同學潑冷水。妳可以問他們是怎麽猜的,引導他們發現,如果他們猜錯了,有時會導致另壹個發現,也許是更好的發現。比如在教“矩形面積的計算”的時候,我拿出壹張長5厘米,寬3厘米的矩形紙,問學生:如何快速求出矩形面積?長方形的面積和長寬有什麽關系?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嘗試。學生A說:求長×寬的矩形面積。學生B說:求長+寬的長方形的面積。很明顯,學生A的猜測是對的,學生B的猜測是錯的。對此,我並沒有直接否定,而是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對學生A的猜測給予肯定,鼓勵學生B的猜測。我進壹步引導學生,敢於大膽猜測是難能可貴的,但妳能驗證妳猜測的結果是否正確嗎?學生代入數字後,發現與1平方分米的擺的結果不符,讓學生改正錯誤,保護他們敢於猜測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的信心,給他們探索新知的指導。
第六,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創新意識
因為教師的教學時間和內容是有限的,而學生的發展是無限的,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在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註重滲透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1.滲透學習方法,豐富創新內容。"
達爾文有句名言,“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學習方法可以保證壹個人不斷獲取知識,提高學習和創新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逐步滲透閱讀、觀察、動手操作等學習方法和演繹推理、歸納推理等思維方法。
首先,要給學生提供壹個學法的示範,對學生產生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指導學生閱讀數學課本,課前要根據課本內容和學生實際,擬定導讀提綱安排課前閱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將知識教學與課堂閱讀相結合,從已有的知識、現實生活和具體的實際操作中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從課本中尋找答案。課後再讀壹遍,總結本課或本單元的主要知識點,使之系統化,形成學習能力。其次,結合教學實踐指導具體的學習方法,比如和學生壹起仔細審題,分析例題時分析問題的含義。使學生學會根據相關條件思考可知問題的綜合法,根據問題思考可知條件的分析法,並將這些方法從各種應用題的具體答案中歸納為壹般的解題思路。為了培養學生的能力,豐富創新內容。
2.註重動手操作,培養創新能力。
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迫切需要會動腦、會動手的人。實踐證明,只會動腦不會動手的人是很難做出科技發明的。會用手的可以鼓勵他們用腦,用手互相促進。現代教學理論強調:“讓學生用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目前,小學生動手能力差是壹個突出的問題。關鍵是老師在大多數情況下沒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動手和實踐機會。因此,在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比如在講授“認識梯形”時,在引導學生初步認識梯形後,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壹個長方形、壹個三角形和壹個平行四邊形,要求學生隨意切割每個圖形,使之變成梯形。在我提出我的要求後,同學們積極地開始開動腦筋,想辦法用不同的方法把梯形切割出來,在切割的過程中,同學們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創造才能。最後,我還設計了壹個類似梯形的圖形,有兩條彎曲的邊,這樣學生就可以把它做成只有壹個切口的梯形。這時,有的同學疑惑了,皺起了眉頭,有的同學發揮創意,把圖形對折後再剪。通過動腦和動手操作,學生激發了潛在的創造力,逐漸形成了創新意識。
3.運用開放式教學方法培養創新意識。
開放式教學的本質是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和探索過程。只有學生積極參與,才能真正實現“人的發展”。如果把數學知識卓有成效地教給學生,必然會產生填鴨式、灌輸式、死記硬背式的教學方法。從教學本身來說,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記憶壹些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數學活動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獲得數學學習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體驗,提高科學素養。因此,教師要“用教材教”,信任學生,解放思想和雙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探索“數學”。構建開放式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舉個例子,在壹次數學課上,我展示了壹個題目讓學生思考:學生要做壹張長15cm,寬10cm的長方形卡片。現在只有壹張長45cm,寬35cm的長方形大紙。最多能做幾張卡?有同學說可以做9張,有同學說可以做8張,有同學說可以做10張。我要求學生不要這麽快下結論。通過畫圖、裁剪、計算、討論,最終得出結論:10張可以裁剪。小學生經常希望成為壹名發現者和探險家。設計這樣的開放性問題讓學生回答,為他們創造了壹種“探索性”的感覺意境,從而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壹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作為數學教師,我們必須站在21世紀的高度,更新教學觀念,變學生的適應性發展為創造性發展,真正為培養創造性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