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同誌革命活動舊址(揭陽龔雪)位於揭陽市榕城區漢池路口東側。建於南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大規模重建。現有建築群位於東北部和西南部,占地面積約1.6萬平方米。由265,438+0個單體建築組成。是嶺南地區同類建築中規模最大、配套建築最全、保存最完整的歷史建築群。采用三進五出、左右對稱的建築布局,具有明清古建築的風格和潮汕古建築的鮮明特色。1957被廣東省人委公布為第壹批省級文物(古建築)保護單位。
揭陽龔雪又稱孔廟、文廟、紅學。位於揭陽市漢池路口東,是古代揭陽最高學府。穿過繁華的揭陽進賢步行街,突然看到古色古香的揭陽夫子廟,讓人仿佛置身於壹個混沌的時空。揭陽夫子廟,位於揭陽榕城中心的漢池路口東側,莊嚴高聳,被譽為“嶺東古建築明珠”。
揭陽夫子廟自南宋貞觀十年孫毅在紹興建榕城為縣治之都,至今已有800余年,對揭陽乃至嶺東地區的人文景觀產生了重大影響。如今夫子廟周邊已經發展成為繁華的商業區,但壹進淩興門,妳的心靈立刻平靜下來,夫子廟周邊斑駁的古墻是滄桑的沈澱,讓人感受到歷史的厚重。這種氛圍讓人不得不神情凝重,唯恐褻瀆了壹代名師!
揭陽的孔廟除了祭祀孔子,還是古代培養學生的最高學府,所以人們也稱它為“龔雪”。
並排位於兩亭中間的是夫子廟的照壁,是現存夫子廟的最前沿建築。在朝南的照壁上,有壹塊用花崗巖鐫刻的橫匾,上面有被揭陽人列為五賢之壹的明朝士兵楊誌題寫的“太和袁琪”四個大字。正對夫子廟,分為三間,中間為明室,正面刻有瓷雕《鯉魚躍玉門圖》。兩側左右刻有鹿鶴相對,鹿張口鶴含芯片。可惜原來的照壁在1969被破壞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照壁是在1984按照原圖重建的。
據說揭陽夫子廟最前沿的建築是漢池路南端的“騰蛟,奇峰”亭。可惜這兩個亭子在民國時期因為拓寬道路被拆了。
在進入夫子廟之前,先進入淩星門。由純石頭制成的淩杏門有五根石柱,由三門隔開,頂部是寶鼎,兩側是方雲龍頭。進入了淩杏門,也就是池畔。池畔兩邊的門穿過左右兩邊的建築,右邊是“金聲門”,左邊是“於震門”。
穿過池畔後爬樓梯,這是大成門。屋頂中間放壹只藍色花瓶,左右各塑壹只親龜脊。我覺得“寶瓶”和“寶瓶”諧音,意思是“保持環境安全”。大城門兩側各有壹個廂房,東面有“名臣殿”,歷代在揭陽做官的人都在此供奉。西邊是“香仙殿”,供奉著歷代揭陽的著名宦官。有三個房間寬。其次,左右各有壹個倉庫,形成倒座。
從大城門穿過壹個天井,就是夫子廟的核心建築——大城殿。大成殿作為孔子雕像的所在地,不僅是整個寺廟的核心,也是庭院的主體。周圍的門、廊、桌,都是為了突出孔廟的主軸,即大成殿。它有五個開間的寬度,前面有壹個帝國的石頭。為了表示對孔子的尊重,禦道石沒有垛,只能遠遠的看著為前師。因為臨近中午,又不是周末假期,院子裏冷冷的,但聞著淡淡的香,又似乎有空靈肅穆的絲竹,仿佛是上輩子的事。
在大成殿的四根石柱上,有四條雕龍,栩栩如生。據說這四條龍在“文革”中遭遇厄運,幾乎化為灰燼。幸好文物工作人員搶了回來,悄悄藏在地下室。但有壹條龍的頭已經被燒了,現在大成殿西南的這條龍的頭是揭陽的省級木雕藝人郭延騰先生臨摹的。大成殿前天井兩側是東、西兩個亭子,原是歷代繼承和開拓孔子儒學的先人的牌位。
最後壹個房間是祭祀器皿庫,存放祭孔用的器具。西單現辟為“揭陽出土文物展”,介紹揭陽從原始社會到近代出土的各類文物,東單現辟為“科舉展”、“孔子儒學展”。東西齋是東西齋的延伸,將大成殿和崇聖殿形成壹個封閉的院落建築,寓意孔子弟子眾多,儒家思想源遠流長。
大革命時期,周恩來同誌曾三次在龔雪揭陽生活工作。1925年3月和11年10月,國民政府的軍隊第壹次和第二次進軍揭陽。周恩來同誌在龔雪揭陽崇聖寺生活工作,主持召開了影響很大的政治部會議,通過了軍隊經過地方政治工作案和組織醫院案兩個決議。
9月南昌起義部隊進入揭陽時,1927、周恩來、賀龍、葉挺等指揮部領導再次進駐崇聖寺。在周恩來同誌的指導和主持下,第壹個地方紅色政權“揭陽縣工農革命委員會”在龔雪大成殿成立。
歷經歲月風霜的揭陽夫子廟,是中國保存完好的夫子廟之壹,成為榕城鬧市的世外桃源。
1978年,揭陽龔雪被廣東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公布為廣東省第壹批文物保護單位,命名為“周恩來同誌革命活動舊址”。它是全省唯壹以周恩來同誌革命活動舊址命名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揭陽龔雪也是廣東省首批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首批國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