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五行”與周易。
對“五行”的認識出現在西周末年。“尚書?洪範把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稱為“五行”,認識到五行中每壹行都有不同的屬性。他認為“水潤,火炎,木直,金從革,土為墻;使之潤澤下鹹,炎上苦,直上酸,革上刺鼻,壁上甜。“‘水濕’就是水濕向下。”火據說是上火”是指火有發熱向上的特點;木直則直”是指木材具有生長、上升的特性;金所說的“隨革”是指金具有殺變的特性;土造作物墻”是指土壤具有種植作物和生化物的特性。基於這種認識,西周的人把宇宙中的各種事物歸為五行。
《周易》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經久不衰。
第二,寫作和文學
西周流傳下來的甲骨文、金文與商代基本相同,但西周出土的器物較多,銘文也較長,所以成為銘文的主體部分。金文的文字內容比甲骨文豐富。從商代器皿上的壹兩個字,到西周春秋器皿上的數百個字,記載了祭祀詔書、征服功勛、賞賜性命、盟誓結盟、成親用家等歷史事件。與青銅器壹起鑄造的銘文,在形式上要莊重、穩重、清醒、有序、精美,符合“藏禮於器”的禮儀文化特征。
第三,禮樂
周朝是第壹次對“禮”(祭祀、作宴等儀式)和“樂”(伴隨“禮”的樂舞)作出詳細規定,稱為“作禮作樂”。周代的禮樂制度有兩個基本內容,壹是規定等級,二是規定伴隨儀式的樂舞基本上是雅樂。
第四,服裝
中國的服飾制度在周朝逐漸完善,皇帝、諸侯、貴族都根據自己的場合和身份穿衣服。
周朝的服飾主要是上面的“衣服”,領子向右開;下面穿“襯裙”,襯裙就是裙子;腰間系壹條寬邊帶,在肚子前加壹個裙狀“箭頭”遮住膝蓋,所以又叫“遮膝”。
科技成果
首先,天文學
西周時,天文學家確定了黃道十二宮和黃道十二宮兩側的28個星座,稱為二十八人質。根據這些星座,天文學家可以確定天體的位置和許多天象,如日食和月食。從太陽在28個地方的位置可以知道壹年的季節,這比用早晚觀星的方法來觀察太陽的位置,確定季節更準確。
《詩經·瀟雅》中清楚地記載了十月之交的日食觀測。日食發生在周幽王六年十月的第壹天,也就是公元前776年的9月6日。這是中國最早的記錄,始於壹月日月合。
第二,地理
由於軍事、政治和經濟的需要,地圖在西周時期已經被廣泛使用。比如周公在選址洛邑的時候,事先就畫了地圖。《李周》中傅的官職有壹個,“掌天下地圖,掌天下之地”;思賢“掌九州地圖,以知其山川河流之阻”,大司徒下屬官員當地有句話“掌道(釋)地圖以使信於地”,等等。這些專職官員都有自己的專用地圖,可見地圖繪制已經相當發達。
第三,醫學
西周時期沒有專門的醫學書籍出現,人們對疾病的認識散見於當時的文獻中,如《周易》、《尚書》、《詩經》、《周立》、《山海經》等。與商代相比,此時人們對疾病的認識有了明顯的進步,如發熱、昏迷、水腫、難產、不孕等,都有了固定的病名。比如《詩經》中記載了壹些古代疾病的名稱和癥狀,如癲癇(癲狂)、失明(損傷)、癲狂(疑惑)、初病(頭痛)、嗆咳(口臭)、內疚感(焦慮疲憊)、失明(失明)、休克(休克)。《山海經》和《李周》還記載了各種疾病的名稱和內容,如腫瘍、潰瘍、金瘡、瘧疾、疥瘡、癰、足腫、佝僂病、禿頂、癰等。
《李周天官》中記載了對該病的診斷:“生死視五氣五音五色,兩者九變,九藏之動涉。”。
第四,數學
周朝非常重視貴族子弟的教育。從小就要教授禮儀、音樂、射箭、禦防、書法、數學等基本知識和技能,被稱為“六藝”。數學就是其中之壹,這說明關於數學的知識已經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並且已經發展成為壹門獨立的科學。
第五,生活設施
相傳黃帝時代就有井,夏朝則有“伯夷作井”的傳說。早期的井都是土井,也就是鉆透地面。商周時期,人們逐漸發明了井裙、井蓋、井亭等設施。根據出土的殷墟遺址,發現當時有地下排水管道。在周朝城墻遺址中,還發現了壹條比商朝更先進的地下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