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於壹個半世紀前的哈佛學院,壹直以英國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為基礎,以培養牧師、律師和官員為目標,註重人文學科,學生不能自由選課。19世紀初,高等教育課程改革的號角在哈佛吹響,倡導“學術自由”和“講課自由”。“固定學年”“固定課程”的刻板印象受到沖擊,自由選修課的制度逐漸出現。哈佛學院也有人主張實行選修課。這種創新需求遭到傳統保守勢力的反對,倡議在哈佛沒有實現。
然而,要求高等教育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個性需求的呼聲日益高漲。1839,哈佛大學再次啟動課程改革。1841年,哈佛正式實施選課制,但在保守勢力的反對下迅速倒退。
65438年至60年代,美國爆發“內戰”。內戰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鋪平了道路。生產力突飛猛進,科技工作者的地位逐步提高。工程師、自然科學家和工業技術人員能夠與律師和官員並駕齊驅。形勢的變化非常有利於高校的課程改革,選修制再次興起,哈佛再次率先改革。
1869年,年僅35歲的艾略特成為哈佛大學校長。之後他擔任了40年的總統,他是選舉制的主要指揮者。在他的領導和推動下,哈佛大學全面推行選課制。到1895,只有英語和現代外語還是必修課,其他都是選修課。美國很多高校都跟隨哈佛大學的腳步,減少或取消必修課,增加選修課。
根據自由選修制的要求,學生可以選修16課程攻讀學位。只要符合要求,就可以獲得相應的學位。這種方式打破了固定的四年學制,成績優秀者可以在三年內獲得相應的學位,可以稱之為“不拘壹格降人才”。在艾略特的努力下,哈佛大學聘請了名人學者授課,開設了比其他大學更多的選修課,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潛力。艾略特的教育思想和課程改革對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強調,高校要給學生三大法寶:壹是給學生在學業上選擇的自由;二是給學生在自己擅長的科目上施展才華的機會;三是將學生的學習從被動行為轉變為自主行為,將學生從對老師的依賴和從屬中解放出來。
1909年,洛厄爾成為校長。在保留自由選課制優點的前提下,他提出了新的教學改革方案。從1914開始實行“集中與分散”制度。所謂“集中”,是指在16門選修課中,必須選修6門本系專業課,以保證重點;所謂“分布”,就是其他六門課從三個不同的知識領域中選擇兩門,保證學生的知識面更廣。其余的課程由學生自由選擇。這種體系既能保證專業課的深度,又能開闊學生的視野,還能給學生的個人愛好留下適當的空間。
1933年,化學家柯南特擔任校長,他下大力氣成立了專門委員會,研究1940年的課程改革。經過五年的反復研究,提出了壹個專題報告,主張加強通識教育。根據專題報告的建議,哈佛大學又進行了五年的實驗,於1951年正式實施“通識教育”制度。按照通識教育制度的規定,壹、壹、二年級學生要從本系選修6門專業課,然後從人文、社會、自然中選1門通識教育課,3門,其他系至少3門;第二,三四年級也有通識教育班。壹、二年級沒有學過通識教育課的,不得上三、四年級的通識教育課。第三,攻讀碩士、博士的學生,可以在三、四年級選修壹些通識教育課程;第四,不允許學生選修屬於同壹考試組的兩門課程。這樣,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緊密結合,相互銜接,有序發展。這種方式吸收了前壹種制度的優點並加以綜合,形成了以交流教育為基礎,以集中和分散為導向的自由選課制度。
哈佛大學學生成績壹般有四種評分方法:壹是按照A、B、C、D、E五個等級,A為最高分;第二,及格與不及格;第三,滿意與不滿意;第四,有學分和沒有學分。
哈佛大學的課程改革並沒有停滯,他們接著研究哪些課程是通識教育中的核心課程或基礎課程。他們深刻認識到,無論學什麽專業,都要有深厚的基礎知識。哈佛大學“根深葉茂”的理念非常清晰。
德裏克·博克於1971年成為總統。他非常重視本科基礎教育,並采取了有效措施。20世紀初,美國大學的文科課程是按照深度與深度相結合的原則設置的,不僅讓學生對某壹領域有更深入的了解,還要求學生對其他領域有更廣泛的涉獵。到20世紀中葉,要求學生在知識廣度上對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有壹個大體的、基本的了解。到了六七十年代,上述課程模式再次受到挑戰。由於人類知識的空前膨脹,傳統的學科之間的界限被打破,使得傳統的文科課程結構處於不得不改革的境地。1973年,博克校長任命亨利·羅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為哈佛文理學院院長,委托他研究文理學院的目標和哈佛大學本科教育存在的各種問題,號召教師建言獻策,集思廣益,重新制定大學教學的目標和方法。羅索夫斯基任命威爾遜教授研究* * *相同的基礎課程,並在1976提出了改革方案,即“威爾遜報告”。這份報告主張開設必修的* * *基礎課,經過反復討論和修改,羅索夫斯基院長親自主持了進壹步的修改工作。結果1978提出了壹個關於* * *基礎課的報告,決定第二年付諸實踐。
從上面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哈佛大學在不斷適應時代的要求,不斷創新。這項改革不是帶著純粹的熱情匆忙進行的,改革也不是孤立進行的。這些對於我們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