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藝術
12至15世紀的中世紀歐洲藝術。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認為這壹時期的藝術野蠻怪誕,缺乏藝術趣味,所以用“野蠻人”——哥特這個詞,稱之為哥特。它首先在法國生產,然後風靡整個歐洲。
哥特式建築哥特式建築由羅馬式建築發展而來,但不再是城堡式的,而是由尖拱、肋形拱頂和飛拱組成,它們形成壹個完整的體系,以壹個垂直的軸線骨架結構來承受建築的重量。所有的門窗都設計成尖拱形,包括鐘樓,和教堂的光線和垂直形狀壹樣高。這種以高、直、尖、向上的強勁勢頭為特征的造型風格,是教會摒棄世俗的宗教思想的體現,也是各個城市強大生命力的體現。當時,人們稱贊巴黎聖母院的正面、亞眠大教堂的正殿、查特爾大教堂的塔樓和蘭斯大教堂的雕塑是哥特式教堂的完美典範。德國馬爾堡的聖伊麗莎白教堂用三個半圓代替了法式祭壇,在立面結構上采用了嚴格的豎向處理,塔樓與地基分離,成為德國哥特式建築遵循的主要風格。英國哥特式建築受法國影響,但很快形成了所謂的英國風格。在英國,法國教堂上升的張力變成了壹種拉長、降低和水平延伸的形式,更加強調體量感的結構特征,同時也非常註重對建築周圍自然環境的巧妙利用。比如查爾斯伯裏大教堂和林肯大教堂都是英國哥特式建築的代表。此外,意大利、西班牙等地的哥特式建築也各具特色。
哥特式雕塑是哥特式教堂的主要裝飾。與羅馬式雕塑不同,哥特式雕塑大量使用半圓形雕塑和高浮雕,從而自由地表現人物的動態,加強空間感。尤其是對世俗情感表達的追求,不僅突破了傳統的宗教模式,也賦予了人物以生命力。法國亞眠大教堂的基督雕像,表現出親切真摯的感情。南十字耳堂的鍍金瑪利亞充滿了慈愛的母性。德國班寶大教堂雕像,瑪利亞與伊麗莎白的相遇,展現了豐富的內心活動。意大利雕塑家g·皮薩諾為普拉多大教堂制作的聖母瑪利亞雕像非常漂亮,因此被稱為哥特式傾斜,影響了整個歐洲。
哥特式繪畫哥特式繪畫在13世紀中期以復雜的方式出現在彩色玻璃窗、手寫插圖、北歐板畫和意大利濕壁畫中。像哥特式雕塑壹樣,它經歷了越來越自然的演變。彩色玻璃窗的馬賽克隨著哥特式教堂的結構變化而發展。它的做法是用鐵條把窗戶分成正方形,然後用鉛條在格子裏做壹個畫,再插上彩色玻璃。玻璃的顏色以深色和濃淡為主,幾種不同的顏色經常重疊,色彩層次較多。法國夏特爾教堂、蘭斯教堂和亞眠大教堂的橫廳上的彩色玻璃窗畫最為著名。手稿插圖在哥特時期有了新的發展。在法國,建築物上的裝飾圖案常被用作創作主題,如巴黎圖書館裏的聖路德維希詩集插圖,就用哥特式尖頂裝飾。世俗抒情詩和諷刺寓言的插圖也很發達,比如法國林堡兄弟描寫的美好時光,英國的大動物寓言。德國馬努斯手稿中的情歌表現了騎士愛情的主題。意大利哥特式建築為壁畫的發展提供了壹個世界。最重要的畫派是比薩畫派和佛羅倫薩畫派。他們吸收了拜占庭的藝術原則,結合哥特因素,創造了新的繪畫空間。通過西瑪布埃、卡瓦裏、杜喬、喬托等畫家的努力,文藝復興終於開始了。
/s/blog _ 55 dc3f 13010004 y2 . html
拜占庭藝術
拜占庭帝國的藝術。拜占庭藝術持續了壹千多年,其間有三次高潮,分別是查士丁尼時期、馬其頓時期和瓦利奧洛時期。
拜占庭帝國以基督教為國教,帝國皇帝集政教大權於壹身。相應地,藝術創作必須以基督教教義為內容,以基督教神學為主導精神。所以拜占庭藝術是古希臘羅馬遺產和基督教精神融合的產物。
基督教堂是拜占庭建築中最突出的建築。其早期教堂主要采用古代建築形式。5世紀以後,舊的穹頂結構發生了變化,即主穹頂覆蓋了建築的中間,從而形成了廣闊多變的空間。其代表是建於537年的聖索菲亞大教堂。這座大教堂規模很大。主穹窿與前後穹窿及半穹窿連成壹體,並通過立柱與側廊相連。教堂內部用金色背景的彩色玻璃馬賽克裝飾,橋墩和墻壁都鋪著彩色大理石,圖案由各種顏色組成。
馬賽克在拜占庭藝術中起著特殊的作用,它的材料是彩色小石頭或彩色玻璃。這種裝飾畫在6世紀後開始流行,成為建築裝飾的主要形式。最具代表性的是意大利拉韋納的聖維塔格裏教堂的馬賽克,即查士丁尼大帝和朝臣以及狄奧多拉皇後和她的隨從。它們分別位於教堂內部半圓形房間的左右兩面墻上,描繪了皇帝和皇後帶著供品進入教堂的場景。畫中人物比例拉長,有壹種神不在的抽象風格,非常莊重肅穆。五顏六色的衣服和珠寶更襯托出神聖的威嚴和奢華。我們還可以看到馬賽克畫家的精湛技巧。
隨著書籍在拜占庭文化生活中的作用,以微型繪畫形式為特征的書籍插圖也得到了迅速發展。比如《創世紀》中的插畫生動而充滿空間,人物註重強烈的情感表達或內心的緊張,而不是身體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