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哪張圖片沒有包含插花的主題?

哪張圖片沒有包含插花的主題?

狹義的插花就是把植物的壹部分從母體上切下來,按照壹定的規則存放在容器裏。至於選擇哪些植物,放在什麽容器裏,遵循什麽規律,成了不同插花藝術的主要區別。

插花大概是少有的明顯以靜態三維物體為作品,卻無法長久保存的藝術形式。壹個插花作品,長則120天,短則120天,最美的姿態就像煙花對孤獨。這壹特點導致我們解讀和整理古代插花作品,不得不依靠間接材料來尋求圖像和文字的保存。

在停下來插花之前,將自己融化在植物與器物、空間與意境交織所營造的氛圍中,是東方人的審美智慧。但是,回頭看看插花藝術誕生之初,這種藝術意識來得比較晚。人類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繪制花瓣和葉子的形狀,但沒有留下插花圖案。先秦時期的《詩經》、《楚辭》中有大量的植物聖歌,這些聖歌或是我們祖先的必需品,比如采葛、艾,或是通過事物表達心聲,比如香草、香木。漢代以前沒有插花的記載。

壹、漢代插花

已知最早的插花圖像發現於河北王度壹號漢墓。墓主人是東漢傑出的宦官孫程,因其支持漢順帝有功而被封為侯。在記錄墓主生平的前室壁畫上,出現了壹個陶盆,裏面盛著幹凈的水,陶盆裏清晰地插著六朵紅花。旁邊是隸書的“禁火”二字。“戒火”是紅景天的別稱。漢代墓葬壁畫的筆觸雖然還比較粗糙,但還是抓住了紅景天的植物特征。陳至先生在《王度漢墓壁畫題刻通釋》中解釋說:“這幅壁畫描繪的是禁火,畫的是圖畫。

壹個有六莖花和葉子的陶制盆,紅花和綠葉...這是象征性的。紅花陶盆的形象,不謀而合地預示了中國插花在未來的發展特點:源於皇室,自上而下傳播,更註重插花的象征性,而非對視覺美感的追求。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插花

魏晉南北朝時期,當地的花卉文化已經非常成熟。如果要選出推動這壹時期插花藝術發展的代表人物,那壹定是梁元帝蕭藝。蕭藝提出了對節氣文化有重要影響的“二十四花信風”,曾寫道:“昆明夜月色如練,上林朝色如鈸。人們在春天的這壹天外出賞花、插花、紮花、約會、祭神,這是現存最早的“花節”文字記載。民間花節的出現,表明中國人對花的認知已經從最早的生殖崇拜和現實依賴,轉變為壹種文化紐帶和情感寄托。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中也記載了蕭藝的繪畫成就:“元帝蕭藝,字石城(中品),武帝第七子。我出生時,目瞪口呆,聰明帥氣,技藝淵博,天生擅長書畫……”《蘸蓮鼎圖》,有題詞。”其中壹幅《蓮浸鼎圖》已失傳,但從畫題來看,“浸”是壹種插花技法,類似於“貯”、“浸”、“染”,所以畫的內容應該是壹種以鼎為花器,蓮花為花材的插花。如果人們能看到它,就能看到南朝宮廷中華麗的插花。

如果說南北朝時期當地的插花文化是以壹種輕松的方式發展壯大的話,那麽佛教的流行無疑給這顆幼苗澆了壹瓢營養豐富的精神之水。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匯,演化出插花的新面貌,不同於佛教發源地印度的供花藝術,但也在壹定程度上保留了佛教的影子。

不同於原始佛教中的獻花部分,它涉及到中國文化中壹些根深蒂固的文化內核。首先是禮制,主要體現在器的使用上。凡是能盛水的容器,在中國都可以用來插花,而插花器必須符合壹定的規定,而正確的做法是繼承古代的玉器和青銅禮器(包括尊、張、顏等各種瓶),所以“瓶花”也叫“瓶祭”,還有盤花、盆花、管花、籃花等。

其次是事物的風格,體現在花卉的擬人化上。中國人把大量的主觀想法投射到花材上,按尊卑順序排列,賦予個性,甚至到了壹個插花就能揭示內心,表達感情的程度。這在宋明時期更加明顯。

最後,中國文化最看重的生命力體現在插花的造型上。雖然到了隋唐時期,仍有成群、成堆、蔓生等花卉。,只用於在印度佛像前獻花。只有艷麗的花頭被摘下來,排列在托盤裏,或者串起來裝飾佛身和道場,但最終這種塊狀藝術並沒有在中國生根發芽,而是在西方被高度接受,比如婚禮上的捧花,宴會上的桌花。我們註重枝幹的真實面貌,但更多的是藝術處理,喜歡用自然的線條營造空間。正是憑借以上三點,中國插花將外來藝術本土化,並將其轉化為本土藝術的養分。

另壹方面,佛教對中國插花的滲透影響主要體現在插花隨著佛教的傳播而大受歡迎。這和中國插花被日本駐唐使節隨佛教帶回日本是壹個道理,直接促成了赤芳花道的誕生。在佛教傳入之前,插花在宮墻和花園之間很活躍。如今,更廣泛的階層甚至底層民眾也開始接觸到這種新的插花形式,佛教洞穴和墓葬中出現了以插花為形象的壁畫和雕像。與此同時,隨著佛教的原則和支持規則,人們開始謹慎對待插花。佛教“火上澆油”的影響是巨大的。時至今日,仍有插花愛好者誤以為中國插花起源於佛前插花。

在這種背景下,出現了最早的花瓶花的記載。南齊太子蕭子茂許願,如果銅瓶裏的蓮花不雕謝,母親就能康復。《南史》卷四十四《晉安太子傳》載:“有向佛獻蓮花之人,眾僧皆用銅罌粟花灌莖,欲華而不枯。子茂哭著向佛祖行禮,說:“如果我的姑姑因此而獲勝,願佛祖使中國免於滅亡。”。到了齋戒的第七天,花更加鮮紅,當時叫孝感。“罌粟指的是圓肚瓶。在南梁孝敬墓的神道描繪中,有壹個和尚手持花瓶花的形象,說明南北朝時期已經形成了相對固定的花瓶花範式。

除了花瓶花,盆花也在南北朝時期首次出現。大文豪庾信有句話:“待客好,金盤襯紅瓊。”(杏花詩)詩人將精心折好的杏花放在銅盤中待客,稱之為南朝之雅。

壹門獨立藝術的形成通常需要代表、理論基礎和清晰的範式。南北朝插花基本具備這些要素。

三。隋唐時期的插花

隋唐經歷了從大動亂到大壹統的社會重建,經濟周期出現了“大業盛世”和“開元盛世”兩個國力高峰。李白說“百草巧尋花鬥艷,只賭珍珠滿鬥”,道出了財富積累下的繁花似錦。插花也開始滲透到唐人的日常生活中。

元稹對西明寺插在玻璃瓶裏的牡丹花贊不絕口:“花長在玻璃地上,光和風眩紫雲英。自從我在菜裏看見妳,直到現在我的眼睛才更清楚。”(西明寺牡丹)李商隱同情花與葉的不同命運,覺得只有荷花才能永遠陪伴花與葉:“世間花與葉不相幹,花入金盆作塵。只有荷花是紅花綠葉來搭配的,荷葉有壹卷舒,荷花有壹朵開,襯托得那樣完美自然。此花與此葉常相映,翠減紅殺人。”(《贈荷》)杜牧也有壹句名言:“莫怪杏園雕零,城中插花人多。”(《杏園》)這裏的插花人說是把杏花掰下來戴在頭上,也有人認為是用杏花插花,可見風靡壹時。

晚唐時期,出現了中國第壹部插花理論《花九Xi》。“九錫”是《禮記》中的“九錫禮物”,是皇帝賜給臣子的九樣物品。作者羅秋借用這個說法,總結了插花的九個必備條件:防風、工具、用水、插花、擺放、繪圖錄音、編曲、品酒、寫詩。第壹次提到用花剪修剪對花的傷害會小壹些。從今天來看,很多條件已經不具備了。現在人們更註重插花本身,最多是延伸到周圍環境。繪畫可以用攝影來代替。至於喝酒作詩,什麽都做不了。有意思的是,唐代的“品酒”到了宋代就變成了“品茶”,有人從中分辨出浪漫與理性,窺見不同朝代的氣質。

四五代十國插花

五代十國時期,只有短短的幾十年,似乎存在感不強。但在文藝領域,還是有成績的。南唐皇後李煜不僅是詩歌和韻律的集大成者,還是壹位插花藝術家,他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插花大賽——金·。“每次李後主訪春生,董亮的窗墻都是用柱和拱砌起來的,還做了隔斷筒,密密插著花,被稱為‘金洞’。”(《清·路易》)

“董亮窗墻,柱拱踏步砌築”,不同的擺放位置,暗示不同類型的插花。“董亮”需要掛花,“窗墻”、“柱拱”指的是掛花,“臺階砌築”是可以直接放在臺階上的插花。三種都是用竹筒做花器,貼了作品清單。把插花遊戲作為壹年壹度的宮廷盛事,是這壹時期插花藝術繁榮的壹個縮影。李漁選擇了備受文人青睞的竹子作為花盆,這不僅是竹筒花在歷史上的首次亮相,也為壹般華麗而豐富的“庭院插花”增添了壹種新的審美可能,壹種優雅而幹凈的新風格。

這期間,插花的“黑科技”也出現了。有壹次,唐朝的“春盤”為了解決開盤的花受不了的問題,用果蔬和假山作為工具,把花臨時固定住。但是,不足的是場合和季節的限制。不是所有的插花都適合果蔬和假山,這種方法只能固定短花,不太靠譜。五代郭江洲發明的“山水盤”,是歷史上第壹個專門為插花發明的工具,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郭江州有獨創性的想法,創造了許多東西。他見遺,占山水盤,銅為之。花唇扁平,四寸深,底部有幾十根細管。他每次用的時候都是灌滿水,選花插在管裏,能堅持十幾天。”(《清·路易》)

目前沒有青銅器,只有陶瓷殘片,幾十根細管也沒找到,壹般只有五七根。細管越多,建模的空間就越大。後世出現的多孔插花、多管瓶、連體瓶、多孔蓋,可能最早是受了山水盤的啟發。

動詞 (verb的縮寫)宋朝

宋代是插花藝術當之無愧的黃金時期,從官方家庭到普通店鋪和小家庭,插花都被廣泛使用。

官方有壹個政府組織的“花展”,類似於李漁的“黃金洞”。張邦基《墨莊漫錄》說:“西京牡丹名揚天下。花開的時候,太守會開出百萬朵花。酒席以花為幕帳設置。至於梁冬竹的牌坊,已知是用竹筒儲水,釘花掛花,遍地都是花。”文人愛花,範成大曾說“帶著滿瓶的花去旅行,不要化為花愁”。陸遊夜,“藤紙待新帖,銅瓶寒待花開。”蘇插菊花,“早春植菊助菜,深秋開花插酒壺”。楊萬裏憐惜梅花的寂寞,拿回書房,裝在癭瓶中:“癭狀銀瓶似玉梅,此枝未全折。叫幾個詩人可憐可憐。”

普通人也愛插花。歐陽修《洛陽牡丹物語》說:“洛陽的風俗壹般都是好花。春天,城裏所有的人都在插花,甚至是那些拿著花的人。”出於大眾的喜愛,商家也靠季節性插花來吸引顧客。“汴京熟食店,掛著名畫,如此勾引觀者,留連忘返的好客人。今天的杭城茶店也是這樣,插四時花,畫名人,裝點門面。”(《夢幻梁璐》)楊萬裏也寫過路邊小店:“路邊野店兩三家,蕭晴有茶無湯。陶為屈農之惡,青瓷瓶插花。”在《清明上河圖》中,孫店門口不僅有壹個鮮花攤位,而且在客棧的壹個窗口的桌子上還有壹瓶鮮花。“花開花落,牡丹、芍藥、湯滌、木本全部上市。賣花人用竹籃在馬頭上排列,歌聲奇異可聞。”(《東京之夢》)

我們在分析日本插花長龍背後的原因時,經常會提到壹個關鍵因素——插花人口。日本有三分之壹的人口長期從事插花工作或者至少專門研究過插花。插花人口就像金字塔的底部,支撐著塔尖上各種流派的百家爭鳴、理論完備、組織有序。雖然日本插花流派在宋代沒有發展起來,但在插花金字塔的頂端,卻站著知名的文人大師。“焚香點茶,掛畫插花”,文人四藝的普遍做法,可以視為宋代插花藝術的最終取向。在插花愛好者把握作品風格的今天,宋代的審美仍然是重要的參考尺度。

在器皿的選擇上,受歷史上第壹次石熱的影響,宋瓷燒制成型制度非常註重產地。在選擇花器時,文人也青睞復古器皿,甚至直接用三代青銅器來插花,在風格上奠定了高貴典雅的氛圍。在選花上,宋人先對花進行了等級劃分,並賦予其個性。第壹,從後蜀進入宋朝的張儀寫了《花經》,按照朝廷的“九品九命”把花從高到低排序,再根據花的象征意義、外觀、氣味、氣質。可用於插花的花材通常必須是進口花。《花經》之後,頗有成效的佛法修行者,紛紛想出“花十友”、“花十二客”、“花三十客”等說法。歐陽修的《洛陽牡丹物語》,陸遊的《田鵬牡丹譜》,範成大的《範村梅譜》《範村居譜》,王官的《揚州牡丹譜》都數不勝數,似乎宋人對花的評價總是那麽感興趣。

如果說唐代羅·秋的《花九錫》只是籠統地提出了九點插花的必備要素,那麽宋代留下了具體的插花方法。周覓的《圭心雜記》記載了先斷柄再切的做法。今天在處理壹些不易吸水的木本花卉時,也要把手柄稍微折斷。蘇軾的《說事糙》記載了自己插花的經歷,如荷花纏亂發;梔子花會折枝斷根,搓鹽再入水;用薄荷水插海棠花更好;黃蜀葵、木槿、鳳仙花要用石灰蘸壹下,晾幹,插在開水裏。林鴻的《山甲清宮》也有類似的記載。

第六,元朝

元代插花的演變與政治背景密切相關。周覓有句話:“我深入門鄉老人家,自洗銅瓶,泡杏花。喚起成平的白日之夢,讓人回想起老北京。”漢族無良文人用插花來追憶前朝,表達個人情感,出現了側重表達主觀心理的“心型花”。心理意象是人們想到壹些抽象內容時腦海中浮現的具體形象。心如花,即把這種意象外化為插花作品,從創作動機上來說,頗具當代性。心型花的創作主體仍然是文人,在審美上仍然繼承了宋代的典雅和中性,但不再束縛,呈現出隨性的風格,往往花卉圖案簡單,主枝突出。除了花材,這壹時期還出現了靈芝、羽毛、如意、珊瑚、卦象、蔬果等與插花主題相關的裝飾品,凈供文化逐漸形成。

七。明朝

到了明代,插花中誕生了“理想花”、“完美花”、“雙體花”等新的花形,並出現了“廳花”和“素花”的區別。觀念花以宋明理學為基礎,強調人倫,講究秩序和法律。在“主”、“客”、“使”三個主要分支的基本結構中,“主”象征著君權和父權制,是壹部作品中間最穩定的花材,周圍往往有點綴。“客”是伴郎、伴娘,有包容和協助感;“是”象征使者和孩子,伸向遠方。堂花和素花指的是插花的不同擺放環境。Nave的花高大挺拔,有儀式感,而書房則以小瓶子和小玩意為主,突出趣味性。

  • 上一篇:吳式太極拳的傳承
  • 下一篇:IP 地址的分類?有什麽作用?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