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笙舞是苗族最具代表性和最受喜愛的民間舞蹈。蘆笙舞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群眾蘆笙舞、表演蘆笙舞和習俗蘆笙舞。
彜族
流行於四川省涼山地區和雲南省西部的壹些地區,用於獎勵神和喜慶豐收的葬禮儀式。清朝的《滇南通誌稿》載有:
"...每年入秋後,祭品祭神,吹笙歌舞,稱為祭莊稼。”清乾隆《華凱府九記》註:“...出殯,女婿吹笙在屍前舞”葫蘆笙舞壹直是群眾自娛自樂的舞蹈。在雲南的壹些地方,除了用葫蘆笙作為舞蹈伴奏樂器外,還用笛子和秦越伴奏,稱為“跳”或“唱”。青年男女載歌載舞,肩膀前後擺動,舞姿瀟灑自然。在四川涼山,每天都有人跳葫蘆笙。每壹屆火把節更是盛大,會有連續三天沒日沒夜的跳舞。跳舞的時候,他們不唱歌,多是兩人壹組,雙腳相對移動。男子動作大而有力,腿高而重,女子動作小,腿不高。大家圍成圈跳舞,葫蘆絲手在圈裏領舞。壹些女人邊跳秦越邊玩,或者邊玩邊領舞。
拉祜族人
節日期間和下班後跳葫蘆笙。傳說有80多套舞曲。舞蹈中的動作大致可以分為表現生產勞動、日常生活和模擬鳥獸的舞蹈。比如舞者?腳向內掃腿,鉤向外翻腿,顯示收割小米;《斑鳩采粟》表現斑鳩覓食嬉戲的姿態。舞蹈具有表現力、生動性、趣味性和獨特性。男的在內圈跳舞而吹笙在跳舞,動作復雜,女的手拉著手轉圈,動作簡單。舞蹈動作速度壹般是先慢後快,動作幅度逐漸加大。蘆笙舞蘆笙舞是拉祜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這種舞蹈在節日聚會或所有祭祀活動中表演。拉祜族和邊強的彜族壹樣,崇拜葫蘆,認為葫蘆是祖先母親的象征。蘆笙舞的動作,除了少數祭祀活動中特有的動作外,大部分是關於生產生活和模擬動物生活的,過程非常細致。
吹笙,壹男壹女手拉手圍成壹個圓圈,其舞蹈是蘆笙舞的基本舞蹈形式。蘆笙舞是拉祜族的代表舞蹈,具有鮮明的特色。跳蘆笙舞可以增強民族認同感,充盈民族大團圓的喜悅,增強民族的信心和力量。拉祜族80%以上集中在瀾滄江以西,都跳蘆笙舞。而在與其他民族雜居的地區,則更流行舞蹈歌曲。
葫蘆笙悠揚悠揚,口聲縈繞。表現拉祜族勞動場景的《豐收之舞》洋溢著歡騰和激情,讓人過目不忘。
瓦祖
葫蘆絲手領舞,大家逆時針移動,手拉手,晃胳膊。大部分動作相反,前後對腳或面對面,背對背轉身,動作強跳低,偶爾拍手鼓掌。舞者們歡快奔放。在雲南西部、四川西昌等地也叫“跌腳”或“踢腳”。
納西語
在納西族古老的東巴經《魯魯班饒》中,早就記載了牧羊人制作和演奏蘆笙的情況,蘆笙舞也隨之產生。納西族葫蘆笙舞是壹種節日自娛性舞蹈。壹般第壹步是跳“扭美”,這是葫蘆笙舞曲的基礎。跳舞時,大家手拉手抱臂,面向圓心,左肩微微前傾,胯部隨著腳步的移動微微向前向後壹閃。向前擡腿時,身體微微前傾,胯部向後,具有獨特的動態節奏。
苗族
它是苗族民間舞蹈中最受歡迎和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早在明代,在《南詔野史》中,就有“男奏蘆笙,女並肩舞,終日不知疲倦”的記載。在清朝,也有記載說“每年孟春,...男人和女人穿得更多。男編竹為蘆笙,吹前女振鐸隨節思,肩並肩舞,婉轉歸項,終日不知疲倦。”這說明苗族蘆笙舞在1000多年前就已流行。也說明女子打圈拍手跳舞壹直延續到清朝,現在赤手空拳跳舞的情況不同了。在壹些地區,出現了從未見過蘆笙舞的女性蘆笙舞者。苗族蘆笙舞大致可分為自娛型、競賽型和祭祀型三種,其中自娛型蘆笙舞最為常見。跳舞時,蘆笙手在隊伍前面或圈內領舞,壹般遵循男前女後的隊列,逆時針行進。部分地區還使用3.3米高的蘆笙和芒管,增加低音聲部的伴奏效果。每逢盛大節日,數百名蘆笙、數千人圍著彼此跳蘆笙舞,極為壯觀。在“跳花”、“跳月”、“踏花山”等民族節日上,青年男女也通過蘆笙舞蹈擇偶,如“乞花”、“牽羊”等,都表現了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節日期間舉行的競技蘆笙舞,曲調多,技術難度大,勝出。舞蹈動作有連續旋轉、小步、倒立、翻滾等。跳舞時音樂不會停止。部分地區苗族老人去世,有以蘆笙舞祭奠死者、安慰死者家屬的習俗。它的舞蹈動作很穩定。
鼓點鏗鏘,舞蹈樸實,表現了山民農耕狩獵的生活場景,風格粗獷野性。雖然表演者不能說他們有很高的藝術感,但人們從他們的舞步中可以欣賞到的是熱情,大膽和寬廣的想象力。...
貴州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學藝術,絢麗多彩的民族舞蹈也是其中的精華。黔東南苗族優美的蘆笙舞、銅鼓舞;黔西北彜族的月琴與熱情的編鐘舞:黔東北土家族擺手舞為民族文藝園地增添了光彩。
蘆笙舞是苗族祭祀祖先或節日慶典的主要舞蹈之壹。但由於歷史上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相當數量的苗寨已經失傳。目前,陸謙舞保存較好的有蛟下、烏芒、當道、南宮、番派、趙帆、葛東、包公、大班等地。相傳在壹個苗寨裏,有壹個叫葛的女孩。她很漂亮,和壹個窮小夥子壹起播過。相愛,卻被壹個有錢人想占有。壹天,葛陽香和項伯都同意離家出走。但是富翁知道了這件事,帶著家人去追他們。在追逐壹座懸崖時,項伯掉下懸崖,死了。葛向洋對此義憤填膺,於是在大年初壹邀請同伴們壹起吹空中舞,以此來悼念對方的亡魂。當大家壹直跳到天黑時,葛向洋倒在地上死了。後來,為了紀念這兩個苗族青年男女的純潔愛情,苗族人經常在春節假期演奏盧氏的舞蹈以示紀念。《漢誌》對苗族的蘆笙文化也有生動的記載:“六竹管交錯,長音黃,短音清微散,舞隨節來,吹遠不慢。苗族姑娘* * *苗族男人,月滿花開。”蘆笙的舞曲和舞步到處都差不多。蘆笙舞曲可分為儀式音樂、敘事音樂、進行曲、歌式音樂和舞曲。蘆笙表演和蘆笙舞蹈的形式可分為吹笙伴奏、吹笙領舞和吹笙自舞。前兩種可以七人、九人、十壹人或更多人在吹笙。吹笙舞者和吹笙舞者不跳或中小跳,周圍男男女女圍著跳;吹笙領舞和吹笙伴舞在前面跳,男女圍成圈成群跳舞。場面很壯觀。吹笙自舞是指壹個小組,兩個或壹個單壹的吹笙表演者表演與壹個小蘆笙,發揮和舞蹈,具有高難度的動作和默契的合作。蘆笙舞蹈動作可以概括為走、動、跨、轉、立、踢、分、勾、轉。蘆笙舞蹈動作表演或莊重;或者節奏緊湊,動作激烈;或輕松活潑,或積極敏捷,因應用不同而不同。蘆笙曲和薩生舞體現了苗族人民多種多樣的生活和文化形式。
隋朝
農歷九月的水族年是蘆笙舞最活躍的日子。蘆笙舞通常與銅鼓舞和鬥角舞聯系在壹起。蘆笙隊壹般由五個高低聲部不同的蘆笙和七個低音芒果組成。男人在前面邊吹邊跳,女人手裏拿著花手帕跳舞。動作多模擬為劃船、騎馬、打獵或水牛翻塘,動作特點粗獷、兇猛;兩腿分開,挺胸,全身劇烈晃動。
盾
侗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貴州、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湖南,分別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系的壯傣語支和侗水語支。它的祖先是古代百越駱越的壹支甌的後裔。隋唐至宋代,曾稱“董”、“董”,後稱“董”。
廣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的侗族人民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都會舉行內容豐富多彩的盛大民族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