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種:
玄學可以理解為對終極實在的研究。對於初學者來說,這個定義似乎很難理解,也不能提供什麽實際的內容,但是請相信,這個定義是最能體現其內涵和外延的定義。這壹點,只有理解了玄學的內涵和外延,才能理解。這個定義將在下面詳細解釋。
比如壹把尺子插在水裏,妳的眼睛看到尺子是彎的。但是,妳關於尺子的知識和妳的光學知識告訴妳,尺子不是彎曲的,而是直的。妳之所以看到它是彎曲的,是因為光的折射。
這就是妳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地方。
玄學是指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膚淺的觀點看待事物。因為,我們可以思考,當我們用自己的感官去看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是不是和統治者壹樣,沒有把它的本質正確地呈現給我們,我們看到的只是這個世界的表象而不了解或者誤解它的本質?因此,形而上學的研究對象是世界的本質。這個問題有各種各樣的答案,比如: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的本質是某種觀念和精神,世界是從上帝那裏流出來的,等等。這叫“本體論”,狹義的形而上學。
玄學,及其廣義。既然形而上學的任務是研究世界的本質,那麽就有這樣壹個問題:我們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質嗎?如果我們有能力,那麽我們應該用什麽方法去研究它?
對於前壹個問題,有人回答說:“我們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質。”有人說:“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不可知論)對於後壹個問題,有人主張世界的本質必須通過理性的邏輯演繹來理解(理性主義),也有人主張必須通過直觀的經驗來把握(經驗主義)。這就是“認識論”,廣義的形而上學應該包括本體論和認識論。
廣義地說,對超越感性經驗的知識的研究,可以稱為玄學。而開頭給出的形而上學定義指的就是這個。“真實”是指被現象掩蓋的事物的本質(其實不存在不被掩蓋的本質,本質上是不恰當的,所以這裏很好理解),人們通過壹個事物的現象來認識它的本質。但是,人類的認識是發展的,很多過去公認的“實在”被新的科學發現證明只是現象,所以人們必須思考壹個事物是否存在終極實在。有的認為存在終極實在,即世界的原理已經事先確定;也有人認為知識是不斷發展的,沒有終極實在。另外,如果存在終極實在,人類能否掌握這種終極實在也是壹個問題。掌握了,就等於掌握了宇宙的根本規律,算命是科學的。
所以,簡而言之,可以說玄學是對自然的研究。它高於物理學,物理學研究現象和規律,形而上學研究它的存在和本質。
第二種類型:
在恩格斯、列寧和毛澤東的著作中,“形而上學”還有另壹層含義。
讓我們從壹個老問題開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傳統的思維方式,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所以這個世界上不是有雞就是有蛋。然而,這種思維方式在這裏陷入了壹個尷尬的境地:如果先有壹只雞,這只雞是怎麽孵化出來的?如果先有壹個蛋,這個蛋是怎麽誕生的?
科學的答案是:在這個世界上,雞不是壹直這樣,也不是壹直這樣。但是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這樣的形態。這就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維循環,完成了壹個“對立統壹”,解決了這個問題。
傳統的思維方式稱為“知性思維”,也可以稱為“形式邏輯思維”。用這種思維去思考壹個問題,必然會陷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樣的兩難境地,得到矛盾混亂的答案。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四個著名的二律背反(即類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其特點是他的兩個相反的答案都可以被充分證明)並指出了這個問題。他把這個問題歸結為人類理性無法理解客觀世界。
另壹方面,黑格爾反對康德的不可知觀點。他提出,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維循環,就不會陷入矛盾和混亂。這就是辯證法。
與辯證法相對立的那種“知性思維”被恩格斯稱為“形而上學”。列寧和毛澤東也使用這種用法。所以中國的政治教科書對“玄學”的解釋還是第二種解釋。但學術界使用“玄學”壹詞時,通常取第壹種意思。
其實玄學這兩種看似不相關的含義,本質上並沒有什麽區別。如果按照傳統形而上學的方法去研究存在本身,而不考慮其外在的、暫時的表面現象,研究者就容易陷入孤立和片面性。因為顯而易見,沒有人的社會不是社會,沒有社會的人也不是人。任何人想脫離“人”去研究社會的本質,得到的只能是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即形而上學的第二層含義)。可見,馬克思用歷史悠久的形而上學的定義來描述與辯證法相對的“孤立、靜止、片面”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