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哲學概念解釋:先驗自我

哲學概念解釋:先驗自我

康德總結了自古希臘普羅泰戈拉、蘇格拉底以來,特別是笛卡爾以後,歐

洲大陸唯理論和英國經驗論哲學對自我意識問題的探討,明確地把人的問題置

於哲學的首位,對人的問題從多種領域進行深入的、系統的、卓有成效的研究,

從而形成了其獨特的先驗自我意識理論,開創了德國古典哲學關於人的研究的

哲學傳統。嚴格說來,西方哲學史上,對自我意識問題的探討,只是到了康德

這裏,才真正形成為壹種學說或理論。康德的先驗自我意識理論猶如壹顆明珠

熠熠生輝,既反映出先哲的思想精華,又為後人啟示著條條思想發展之路,從

而在西方哲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首先,它從某種角度上回答了休漠對知識的普遍必然性的詰難。休漠從徹

底的經驗主義立場出發,堅持“知覺之外壹切不可知”,以“觀念的顯微鏡”去

驗證知識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他認為經驗只能擴展知識而不能保證其普遍必

然性,經驗歸納法不具有邏輯必然性,因果推斷值得懷疑,傳統的自然科學知

識甚至數學與幾何知識都值得懷疑。休漠的懷疑論動搖了傳統科學知識大廈之

根基,也把康德從“教條主義的迷夢”中驚醒。康德的先驗自我意識理論通過

對先驗自我意識在認知活動中表現為理論理性,通過先驗自我意識具體化、經

驗化為感性、知性、理性三個層次遞增的經驗的認知能力,同時在三個階段分

別產生純直觀形式、知性範疇、理性理念,並且分別以它們作出先驗的和經驗

的綜合來“為自然立法”,從而既解決了知識如何擴展的問題,又解決了知識因

何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問題。所以說,康德的先驗自我意識理論從某種角度上回

答了休漠對知識的詰難,解答了長期困擾哲學界的“休漠問題”,從而為科學奠

定了堅實的哲學基礎。

其次,康德的先驗自我意識理論表現出其哲學思想的終極關懷,第壹次指

明了人類追求真、善、美之永恒理想。康德的先驗自我意識理論所表達的先驗

自我是壹個真善美有機統壹的完整自我。先驗自我意識於不同的領域中具有不

同的作用:在人與自然的認知領域,先驗自我意識設定出不可知的自在之物。

這自在之物壹方面包括物質性的部分,它刺激經驗主體而最終構成知識中質料

的因素,成為對感性材料來源的終極解釋;另壹方面,自在之物又包括先驗自

我意識本身這壹精神性的部分,它產生知識中作為形式的諸先天因素。先驗主

體以這些先天的形式要素去綜合質料的因素,來為自然立法,而對這種被立法

的自然(康德稱為現象界),人類要在其中認識的,正是其先前早己放進去的東

西,.故而能夠獲得“真”的認識,這就追求到了“真”。同時,先驗自我意識成

為對經驗主體存在的終極解釋。這兩者相結合就表現出對整個宇宙(包括經驗

主體人)的終極解釋與終極存在的關懷。在道德實踐領域,先驗自我意識以善

良意誌這壹先驗主體的形式,制訂出先驗道德律來引導經驗主體依照先驗道德

律不斷地實施道德行為,以期達到絕對的善,即“至善”,這就實現了“善,表

現出對人類終極價值的關懷。在審美活動領域,先驗自我意識以反思判斷力這

種先驗能力來對人與自然關系予以反思,在徹底地依據先驗道德律的前提下,

道德的人的行為自由與自然的客觀目的相符合,這時人與自然的對立就完全消

失。人壹方面超越了自然,另壹方面超越了經驗形式的自身,這就在達到最高

的善與最徹底的自由的同時,產生了真正的美感,追求到了美。故而,康德的

先驗自我意識以宙美之我為橋梁,把認知之我與實踐之我聯系起來,從而構成

壹個真、善、美完整統壹的自我意識。在康德之前的西方哲學發展史上,雖然

每位哲學家的思想都曾以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表現出

對人與自然的終極關懷,但是,只有到了康德這裏才第壹次明確指出什麽是、

以及如何達到人類追求真、善、美這壹永恒理想,第壹次全面地展示出其思想

的終極關懷。

最後,康德的先驗自我意識理論作為其哲學之核心,高揚了人類理性,突

出了人類的主體能動性,擡高了人類的主體地位。國際黑格爾聯合會主席亨利

希教授曾指出,“康德哲學的核心是他根據自我意識的狀態和形式而對認識的

諸種形式的論證。”康德哲學思想體系之所以給世人耳目壹新的感覺,關鍵在

於他定下了其批判哲學的“對象必須依照知識”這壹“哥白尼式”的革命基調,

而這壹基調則是通過他那以先驗自我意識壹為其前提與基礎的“先天綜合判斷如

何可能”這壹主旋律得以表現出來的。可以說,在康德哲學中,沒有先驗自我

意識,就沒有先天綜合判斷:沒有先天綜合判斷,就沒有全新的知識論。同時,

沒有先驗自我意識,其同樣富有“哥白尼式”革命意義的倫理學與美學也不會

存在。康德正是以先驗自我意識為其思想體系大廈之堅固基石。他在建造思想

體系大廈的過程中,以先驗自我意識的形式高揚了人類之普遍理性,突出地表

現了人類在認知領域、道德實踐領域、審美領域中的主體能動性,從而擡升了

人類在宇宙中相對於自然的主體地位。在康德思想中的人,不再是受自然控制、

受上帝支配的、處處被動的人,而是超越了自然、超越了自身,擺脫了壹切外

在束縛、獲得了最終的解放,完全自由的、追求到了真善美的人,是自己作自

己的主人的人。正因為如此,康德以先驗自我意識為核心的哲學思想被認為是

體現在德國思想領域中的法國政治革命,它成為當時德國社會中思想啟蒙的先

導。

盡管康德的先驗自我意識理論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但它依然具有其歷史

的局限性,需要我們予以正確地認識。

其壹,先驗自我意識不能等同於主體。康德指出先驗自我意識為壹種單純

的形式主體與邏輯設定,他以先驗自我意識代稱人類的普遍理性,甚至指稱整

個人類,而以經驗自我意識指代經驗主體,即個人。在其全部思想體系中,是

先驗自我意識在進行認知活動,是先驗自我意識在制訂先驗道德律,在實施反

思判斷。也就是說在康德那裏,先驗自我意本質上是等同於主體的。但是我

們認為,而且康德也曾明確指出,先驗自我意識本質上為壹種純粹思維活動,

這種思維活動是屬於主體所有的。先驗自我意識與主體的關系是主體的屬性或

能力與主體的關系,是表述與被表述的關系。雖然先驗自我意識的各種活動在

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主體的作用與地位,但是嚴格說來,先驗自我意識不等同於

主體,兩者畢竟有差別。

其二,康德的先驗自我意識理論顛倒了認識過程中主客觀的位置。康德的

思想,尤其是知識論,是以先驗自我意識為最終根據與最高條件的。他認為,

感性直觀之純形式、知性範疇以及理性理念,皆先天地產生於先驗自我意識,

邏輯上先於知識經驗而存在。先驗自我意識通過先驗綜合與經驗綜合的作用才

使得他稱之為現象界的自然得以成立。自然界的壹切都打上了人的主觀烙印,

這與馬克思所稱的“人化自然”頗為相似。但實質上,外界自然是客觀存在的,

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規律性,人類只有在正確地

認識這壹客觀條件之下,才能對之實施科學的合理的能動的改造與利用,從而

才在原始的自然界打上人的主觀烙印。正是在此意義下,馬克思才提出“人化

自然”這壹概念。康德試圖讓“對象依照知識”,讓客觀符合主觀,雖然對於探

討認識過程中的主觀因素不失為壹種全新的嘗試,但根本上說,這是顛倒了主

客觀位置,是壹種本末倒置。

其三,康德的先驗自我意識誇大了人的主體能動性,並未真正解決物質與

意識的對立這壹哲學基本問題。康德的自然界其質料因素即感性雜多由物自體

以某種方式呈現出來,這是其認識論中可貴的唯物成分。但是在自然的形成過

程中,他過分誇大了先驗自我意識所體現出的人的主體能動性。先驗自我意識

產生先天的知識形式對感性雜多予以規整,從而為整個自然界立法。康德在主

客觀關系上的本末倒置,使得他建立的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壹個主觀的現象界。

當代德國哲學家施太格繆勒指出,康德的“這個所謂‘真實的世界’—即我

們所唯壹熟悉的、能夠有意義地談論的、經驗上實在的世界—就其根本性質

來說,是我們自己的(空間—時間的)直觀能力和悟性的構成物。”對此,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公然把自己的那種認識論思想稱為“形式的唯心

主義”或“先驗的唯心主義”,以期與笛卡爾的“經驗的唯心主義”也與貝克萊

式的“質料的唯心主義”或“神秘的幻想的唯心主義”區別開來。康德說:“因

為我的這種唯心主義並不涉及事物的存在……,因為在我的思想裏我對它從來

沒有懷疑過,而是僅僅涉及事物的感性表象。”。我們認為,康德的這種辯護是

蒼白無力的,因為自然規律的客觀實在性是人類始終面臨的屏障,人類只可認

識與利用而不可絕對地改變,人類不可能在實質上為自然立法。康德誇大人的

主體能動性,在認知活動中為自然立法,在道德實踐中為人自身立法,只註重

人的自身而忽視客觀自然的存在,這使他的理論始終在主觀的圈子裏打轉,使

得他試圖解決的主客觀的統壹,不過是在真正的物質與意識的統壹問題上打了

壹個擦邊球而己。康德並未徹底解決哲學的基本問題,其思想體系所表現的人

類對真善美的追求之永恒理想,無異於沙灘上建樓房,是不具備穩固基礎的。

其四,康德的先驗自我意識理論討論的是人的抽象的認識能力,它所表現

的主體為抽象的人。康德為了克服唯理論者的“獨斷論”和經驗論者的“懷疑

論”,提出在認識世界之前要事先批判地考察人的認識能力,確定它所達到的範

圍和界限。但是,他脫離了實踐活動,脫離了具體的認識對象和認識過程去考

察認識能力,這是壹種抽象的考察,壹種片面的考察。對此,黑格爾曾批判說,

這就好象是“以為在得到知識以前已在認識,或是在沒有學會遊泳以前勿先下

水遊泳。”康德要求在求知前考察認識能力誠然不錯,但他沒認識到,考察思

維形式己經是壹種歷程了。所以,我們必須在認識過程中將思維形式的活動和

對於思維形式的批判,結合在壹起。這正如列寧所說,“為了學會遊泳,必須鉆

到水中。”我們認為,認識能力是體現在具體的認識活動中的,而具體的認識

活動是在人類的勞動實踐過程中發生的。從發生認識論的觀點看,“認識起因於

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作用發生在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中途,因而同時既

包含著主體又包含著客體”。這種主客體間的相互作用就是勞動實踐,實踐產

生了認識。實踐過程中,人類對客體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各種概

念,如時間、空間等。這些概逐漸念固化在人腦中,成為人類特有的認知結構。

人類正是以這些認知結構進行再認識,繼而指導進壹步的實踐。這本是壹個在

不斷往復中前進的過程,但是康德卻孤立地抽去其中壹個片段,當作認識的全

過程。這就是他把純時空形式與知性範疇認作先驗自我意識所產生,卻不能夠

解釋如何產生,以致於帶有“天賦觀念論”之嫌疑的原因。由於康德考察的是

壹種抽象的認識能力,為此,這種抽象的認識能力所體現的主體也就是抽象的

人,而非處於實踐活動中的具體的人。

  • 上一篇:各個民族各擅長什麽舞蹈
  • 下一篇:國學三字經的原文與翻譯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