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唐代的金銀器是什麽樣的?

唐代的金銀器是什麽樣的?

618年,唐朝建立,我國進入到空前繁盛的時代,這是壹個兼容並蓄而又充滿了自信的時代,也是我國古代金銀器技藝璀璨多姿的新時代。唐代金銀器的制作中心在都城長安,這裏設有官辦的“金銀作坊院”,是專門為宮廷打造金銀器的手工業作坊。到唐宣宗大中年間,又成立了專給皇室打造金銀器物的“文思院”,可能是因為“金銀作坊院”的產品已難以滿足皇室的需求。唐代金銀細工的工藝技巧,已頗為復雜精細,使用了鈑金、澆鑄、焊接、切削、拋光、鉚鍍、錘打、刻鑿等技術。為取得最佳效果,多數產品在制作過程中都綜合運用幾項不同的工藝技術。

唐代在金銀器制作工藝方面,既善於總結和繼承前人的成就,創造出壹種五彩斑斕、璀璨奪目的嶄新文化,因此造型精美、結構巧妙、裝飾典麗的金銀器比比皆是。其中,以陜西省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最為搶眼,***有金銀器270件,器物有碗、杯、壺、盒、熏球、釵、龍等。

這些金銀器不僅造型優美,而且紋飾生動、活潑,把動物形象、花草以及人物等有機地結合在壹起,空間施以魚子紋,使金銀器更加燦爛奪目。

壹些造型特殊的作品,如鎏金舞馬銜杯仿皮囊銀壺等,其形象生動,富麗華美,體現了匠師非常豐富的想象力。

何家村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仿遊牧民族的皮囊式水壺造型,通高18.5厘米,口徑2.2厘米,底徑8.9至9.2厘米,重547克。

壺的造型采用的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皮囊的形狀,壺身為扁圓形,壹端開有豎筒狀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蓮瓣式的壺蓋,壺頂有銀鏈和弓形的壺柄相連,這種形制,既便於外出騎獵攜帶,又便於日常生活使用,表現了唐代工匠在設計上的獨具匠心。

銀壺的兩側采用凸紋工藝各塑造出壹匹奮首鼓尾、躍然起舞的駿馬。壺上的駿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馬形象。

何家村發現的金銀器皿,展現了盛唐年間的金銀器風采。這壹時期的金A器皿仍然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像高足杯、折棱碗和器身凸凹變化的器物很流行,而這些大多是從中亞壹帶流傳過來的器型。紋飾風格也同樣明顯帶有異域文化的色彩。在壹只銀盤的盤底中央,用淺雕手法裝飾了壹只純金的熊,憨態可掬。

唐代金銀器不僅種類繁多,而且紋飾極為豐富。其特點是,初唐時期,無論器型還是紋飾,都具有明顯的波斯薩珊朝風格,紋飾以凸棱、連珠紋及單點動物紋為常見。

另外,以纖細的纏枝忍冬、四瓣或八瓣花及線條簡略的折枝花為主,花與人物相襯時結構松散。如八棱帶柄杯、花銀高足細柄杯、胡人像銀扁壺及凸雕虎紋銀壺,即是典型之器。

陜西省西安市南郊唐窯藏歌舞伎八棱金杯,高6.5厘米,口徑7厘米,足徑4.3厘米。金杯腹以棱面為單位,各作壹高浮雕男子,或歌舞、或捧物,神態自然。人物四周環以金珠,杯把作聯珠圈狀,指墊兩側各作高浮雕的老人頭像,深鼻高目,長髯下垂,具波斯特色。

還有唐舞伎聯珠柄八棱金杯,高6厘米,口徑6厘米,金質。口沿外侈呈八角形,腹內收,為8棱,聯珠環把,上有圓蔽遮。八棱圈足,足沿外撇。內壁素面,外壁口沿下和底沿上各飾壹周聯珠紋,杯身每棱飾壹條聯珠紋,將杯身分成8個長方形,每個長方形中有壹舞伎,姿態各異。

唐歌舞狩獵紋八瓣銀杯高5.1厘米,口徑9.1厘米,足徑3.8厘米,銀杯為波斯流行樣式。杯腹部分為8面,每面在魚子地上分刻仕女遊樂和男子狩獵紋,下腹蓮瓣內各飾寶相花,圈足外壁刻六般覆蓮。杯內在水波紋地中刻壹象頭,間以遊魚和蓮葉,指墊上刻壹大頭鹿。

中唐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貴族官僚追求享樂日盛,金銀器制品增多,波斯薩珊朝風格的造型已不能滿足需要,轉為兼收我國傳統的銅器、陶器、漆器的器型。花鳥紋盛行,纏枝花、綬帶紋豐滿流暢,已具有團花的格局。

另外,人們把傳統的龍、鳳、虎、龜、人物和新出現的寶相花、折枝花、纏枝花、鸞鳥、鸚鵡等紋樣巧妙地穿插組合,用忍冬紋作邊飾圖案,形成活潑清新、鳥語花香的唐代新風格。

這種類型的金銀器仍然以陜西省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最為典型。如刻花赤金碗,高5.5厘米,口徑13.7厘米,足徑6.7厘米。

碗壁錘出雙層蓮瓣,上層蓮瓣內陰刻折枝花和鴛鴦、鸚鵡、鹿、狐貍等珍禽異獸,下層刻寶相花,其余部分可飛鳥流雲,花卉等,皆以魚子紋為地。此碗制作精細,紋飾富麗,為稀世珍品。

何家村唐掐絲團花金杯設計精巧,紋飾典雅。該杯高5.9厘米,口徑6.8厘米,足徑3.5厘米,圓形,侈口,束腰,圈足,有把。

杯內壁為素面,外壁飾大型六角掐絲團花5朵;團花之間空白處飾對稱如意雲頭紋。把為環形,帶翹尾,著杯時,食指插入圓形把內,拇指壓住把尾。

何家村唐赤金走龍精美、異常而生動自然,高2至2.8厘米,長4厘米,金龍呈奔走狀。用纖細的陰線刻出眉毛、眼睛和頸部的毛發,通體鏨刻細密的鱗紋。

陜西省西安韓森寨緯十街也發現有唐蔓草花鳥紋八棱銀杯,高5.3厘米,口徑5.4至6.9厘米,足徑3.1厘米,鍍金。八曲侈口,腹和足均作八棱形,腰略束。

腹壁棱間飾以纏枝蔓草和花鳥相間的圖案各4組,圈足面飾纏枝蔓草紋,環柄上有半圓形護手,護手上飾壹展翅飛翔的鴻雁,下以萱草相稱。地紋皆飾魚子紋,刻工精細,富有生機,頗具匠心。

還有陜西省扶風法門寺唐真身舍利寶塔地宮中發現的鎏金龜形銀盒,通高13厘米,長28厘米,寬15厘米,分體焊接成型,紋飾鎏金,整個造型作龜狀,引頸昂首,瞪目張口,四足外露,以背殼作蓋,內焊橢圓形子口架。

龜首及四足中空,龜首與腹部先套合後焊接,尾與腹亦焊接。背部飾龜背紋,外圍鱗紋壹周,首與四腿飾斜方格紋,內填篦紋,下頸,胸部飾雙弦紋數道,以錐點紋作襯托,腹部滿飾花蕊紋。造型手法寫實,紋樣逼真,給人以真實的藝術魅力。

唐代盛行煎茶法、點茶法,茶餅被奉為上品。平時,茶餅要懸掛高處,保持幹燥。因此茶籠應運而生,最初使用竹篾編成的籠子,在陸羽《茶經》中稱之為“莒”,也由底和蓋組成。

如陜西扶風法門寺發現的唐鎏金鏤空鴻雁球路紋銀茶籠,高18.5厘米,口徑15厘米,重654克,籠蓋圓隆,直口,直腹,平底,有4足。籠蓋和籠身做成子母口,籠蓋頂上有個圓環扣,原本通過壹個個相連的壹串圓環,將籠蓋與籠身連在壹起,現在仍能看到蓋頂有兩個殘存的圓環,籠身兩側各有壹個焊接的圓鈕,連著壹個圓環以連接環串與棱形的提梁。

整個籠蓋、籠身、籠底通體鏤空球路紋網格花紋,內外層都鎏了銀,使籠子非常通透明艷。同時,球路紋蓋而上鏨飾15只浮雕狀飛鴻,球路紋籠體外壁也鏨飾24只飛鴻,均作兩兩相對,並列飛翔。

對沿邊、四足與鴻雁都鎏了金,在銀鏈與提梁相連的口沿上緣還飾有壹周蓮瓣紋,下緣飾壹周上下鑄對的半體海棠紋與魚子地紋,四足與籠底邊沿鉚接,由3個花瓣呈倒品字組成。裝飾繁縟,技藝精湛。

這只法門寺銀籠是與茶具放在壹起。從其留在器物上的文字,知是唐僖宗在登基前所供奉的皇家之物,故籠子不是壹般的竹編,而是用銀來制作。因此,法門寺的銀胎籠客觀反映了持有者的身份地位的差異。

法門寺最早建於5世紀的北魏時代,東面是著名的古都西安。西安在唐代成為世界最大和最富庶的城市,而法門寺也在唐代成為規模宏大的皇家寺院,史書中曾記載法門寺塔下有地宮,地宮中埋藏的釋迦牟尼的壹節指骨舍利和無數珍寶。

法門寺地宮中珍藏著金光閃閃的寶函。寶函壹層套著壹層,最外面套的是檀香木,但已經已經朽爛,接下來是金、銀、玉、珍珠鑲嵌的各種寶函,壹***套了8層。這八重寶函的精致足以讓人們欣喜,其中有6件是金銀制品。

第壹重為寶珠頂單檐四門純金塔。金塔高105毫米,塔頂為金質蓮花朵捧托金珠頂,四面檐角翹起,閣額及檐下均飾菱紋。塔身四壁刻滿紋飾,並且有4扇小金門,門的周圍布滿魚子紋,門下部有象征性飛梯至塔座,小巧玲瓏,金碧輝煌,盤為細頸鼓腰狀,喇叭口徑處雕12朵如意雲頭,鼓腰上二平行線連為4組三鈷紋桿狀十字團花,襯以珍珠紋腰底為蓮瓣形,銀柱托底也呈八瓣蓮花狀。間以三鈷紋,柱底還有壹墨書小字“南”,塔座為純金方臺,中立壹小銀柱,用以套置佛指舍利,僅11毫米高。

第壹重塔狀金寶函小巧玲瓏,金碧輝煌。這個純金塔的蓋子揭開以後,在塔座的銀柱上赫然套著壹個白色的管子。這就是佛指舍利的影骨,是仿造真身舍利的壹件玉器。而真正的佛指舍利被秘密地放在地宮的壹個密龕裏。銹跡斑斑的鐵函裏套著壹重寶函,這是壹個鎏金的銀寶函。寶函造型方厚,四壁和頂上雕刻著45尊形態各異的菩薩像。這些神異的菩薩像,按照某種秩序排列。

  • 上一篇:魯劇是哪裏的?
  • 下一篇:四年級美術教學工作計劃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