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前幾年看了廣西作家張發才的《都不正經》這本書。最後壹頁,有這樣壹段敘述:王力先生認為廣西北流話是唐宋官話。作為壹個北京人,難免好奇。張發才先生是壹位學者型作家。雖然他寫的東西有點“八卦”,但是他寫的東西總是有根有據的,不要亂說!出於好奇,我花了近五年時間討論,結論是:這是真的。依據基於兩點:北流海斯路的節點,必須流通普通話;南宋初,海斯古道的改道形成了北流河的自然截流,這必然產生語言化石。
第壹,中國普通話的發展。
所謂“普通話”應該是壹種常用語言。為了上傳和分發,官方經常使用壹種相對流行的語言作為官方語言。中國最早流行的官話是雅言,是以黃帝的華夏部落聯盟所使用的原始華夏語為基礎的。到了周代,雅言發展成為中原地區的國語。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方言不同,官方往來、士人講學、祭祀活動都使用雅言。孔子曾說:“孔子講禮貌,詩詞書法講禮貌。”
雅語是中原官話的雛形,所以秦漢語是發展期,唐、北宋是中部中原語言。
南宋以後,中原被西夏、遼、金、元等北方少數民族占領,漢人開始胡華。人們普遍認為
元朝時,蒙古人遷都位於十六州的大都(原名燕京,後稱北京),並以當地方言為官方語言。當時中原漢語迅速發展到北京官話,北京官話的聲調很快消失,出現了不屬於“上入”傳統的四聲輕聲。
從明代到清代中期,中原官話的韻進壹步消失。新中國成立後,北京話被定為普通話的標準讀音,不再叫普通話。
由此看來,中原官話有三個轉折點,北宋之前,南宋(客家話)之後,元代。
那麽,唐、北宋時期保存和延續中原官話的語言還存在嗎?
存在的是粵語,沒有受到客家話和元代官話的影響而獨立保存和發展。
廣東是現在廣東的簡稱,但歷史上廣東指的是廣東和廣西,即兩廣。兩廣在秦統壹中國之前被稱為“百越”,都是刀耕火種的民族宗族和部落。由於地處廣東和湖南交界處的嶺南山脈阻隔,即使是離廣東最近的楚國(即湖南),在戰國時期也沒有統治過百越。秦始皇統壹六國後,審時度勢,出兵南下平定百越,導致中原地區軍力空虛,以至於“陳廣起義”和“楚漢英雄”席卷中原,導致秦朝迅速滅亡。姓
很多專家認為,梧州是粵語文化的發源地,是廣信縣的縣。
廣西的粵語有四大流派。
五洲粵語(五洲話):五洲粵語屬於廣府話,接近廣州話。主要分布在梧州市、平南金奎大、丹竹和武林鎮、桂平縣、金田鎮、蒼梧縣、賀州及其附近。
永潯粵語(南寧話):接近梧州粵語,主要流行於永州和周迅兩岸交通便利的城鎮,如南寧、永寧縣、崇左縣、寧明縣、橫縣、屏南縣和柳州市的部分地區。
欽廉粵語(欽廉話):欽廉粵語與永勛粵語基本相同,內部差別不大,主要分布在欽州、合浦(舊稱連州)、浦北縣、方城縣和北海市。
勾樓粵語(北流方言):分布在北流河沿岸,南流河上遊,以及藤縣、榮縣、北流、陸川、玉林、博白、興業等地。此外,還有貴港和蒙山。
廣西四大粵語流派中,勾樓粵語與廣州話距離最遠,其他三部分與廣州話接近。哪種方言最有可能保留唐宋(北宋)官話?我認為是勾漏語,因為它具備了唐宋官話流通和保存的兩個基本條件。
第二,海斯古道的節點必須通行普通話。
北流是中國古南道最重要的節點。西周時期,越南中部的嶽塘派萬裏壹路到周都鶴嘴鋤,向周王室進貢。使者從本國沿北部灣海岸向北航行,在合浦海邊登陸,再走水陸向北,最後到達鶴嘴鋤。這條路必須經過北流的鬼門關。
秦始皇統壹六國後,派兵攻打嶺南。由於山高林密,糧草運輸極其困難,三年攻堅,於是下令挖掘靈渠。靈渠,又稱桂香運河,位於廣西興安。它建於公元前214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壹。靈渠的開鑿,連接了湘江和漓江,打通了南北水通道。同時,壹條通往欽州、嬌嬌和海南的古道形成了。縱橫交錯的人們可以乘船從中原進入漢水沿長江進入湖南湘江再進入廣西靈渠,從靈渠漂流到桂林漓江,再沿桂江到西江,再沿北流河逆流而上到北流,在北流沙界碼頭上岸,然後步行或坐轎子。
東漢時,兩姐妹造反,占領了這條路沿線的60座城市。馬援將軍率領3萬軍隊沿著這條路前進。
西晉的采珠使石崇也經常走這條路。他在南流江上遊過博白時,迎娶了絕色美人綠珠,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壹段佳話。王洛賓有詩說,“綠珠猶有石崇憐。”
唐朝宰相李德裕在與牛黨的戰鬥中失利,被貶到海南,在北流留下壹句詩:“壹千塊錢不還,現在是死路壹條”。唐代張《南使北使》詩二首有:“山近鬼門關,城繞河流”。宋代黃庭堅《支竹詞》有“莫言遠出鬼門關,五十三崗黃州”等。張碩和黃庭堅可能沒有經過北流,但可以看出,這條古道上的鬼門關是有名的。
北宋蘇軾貶謫海南時,往返經過北流。北流橋頭公園蘇靜樓有壹處石刻,名為“東坡筏河圖”。圖為蘇東坡從岸邊下船。蘇軾《竹枝詞》有言:“過鬼門關,命同僚隨我遠航。”他在海南時,接到回京的旨意後,還朗誦了“天涯慣會人,歸途猶樂”的詩句。
在投降派的圍追堵截下,宋朝著名抗金大臣李綱於建炎二年(1128)被貶為萬安軍(今海南萬寧),度過了建炎三年(1129)。11月25日,李剛和兒子李宗智南渡瓊州。在往返之間,我在榮縣的焦度山留下了足跡,所以我必須走這條路。
唐朝“神童”王波是不是跨過北流河,跨過鬼門關,才能跨過自己的腳趾?有人認為,王波生前去過廣州,應該是在廣州坐船跨過腳趾的。不會的,雖然唐朝的時候廣州有海外貿易,但是大部分都是海外船只,而且由於造船和航海技術不發達,在海上航行風險很大,王波不會冒這個險。在廣州交友後,他會從廣州乘船,過西江,走北流河古道。在越南北部義安省盧縣宜春鄉,最初修建了王波的墓地和寺廟。基地和神殿
這說明這條古道上人來人往。
北流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陸路節點。北海合浦被定為古絲綢之路始發港,正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據《漢書》記載,早在公元前113年,西漢武帝就征服了。
這壹段陸地約30公裏,貨物運到北流沙街碼頭,然後上岸,經過北流的洪泛社,穿過死亡之門,到達玉林南流江古渡,再順流而下到合浦。沙街是作家林白筆下充滿童趣的沙街。五十年前,沙街有壹家老字號。
很多人從南到北,大量的貨物運輸肯定需要大量的挑夫、司機、搬運工。這些人也必須學習中原官話,否則無法溝通和搶生意。這就是北流方言的由來。改革開放才40年,遊客蜂擁出國才二三十年。越南和泰國的所有旅遊點都可以流通普通話,甚至美國的壹些街頭小販也可以用美國北京口音和中國遊客討價還價。北流,海斯古道的節點,經歷了1200多年,發揮了重要作用,不能流通官話,會隨著朝代的更替而與時俱進。
第三,古航道的變遷必然會留下語言化石。
侏羅紀時期,地球整個大陸都是壹個恐龍的世界,但恐龍化石能留下的地方,卻在山脊外那壹代的答案裏。
《嶺外代答》出版於五年(1178),是宋代著名的地理學著作,十卷本,作者為周曲飛。
周曲飛(生卒年:1134 ~ 1189),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周去非二十九歲進士,南宋八年(1172)。周去非去廣西欽州當教授。“教授”在宋代是地方教員,州裏的教授相當於今天地級市的教育局長。第二年,他回到家鄉為此發愁。我在永嘉住的時間不長。南宋九年(1173),周到嶺南任職。這次在靖江府(桂林)所屬的古縣任縣尉,成了範成大的幕僚。他的工作是偷竊,壹個秀才成了“公安局長”。到了二年(1175),範成大到成都上任,周回秦州繼續當教授。這個時候有名的軍人
南宋偏安江南,廣西成為重要的送官經商門戶。學者、官員和商人都想知道這個地方,由於他們在獎勵打聽嶺南的遊客方面很差,所以他們在山脊外寫了壹個答案。這份手稿
後世研究認為,“答親友”不過是周渠不謙虛的壹種說法。他在廣西時,壹直處處留意,從序言中說“隨事可得四百余註”,所言皆是“戰場之物,國家之器,災荒之俗,瑰麗離奇之品”。這顯然是為寫地方誌做準備。其著書的真正動機是“導時勢,教方以斯必有考”,即給當時和後世的人提供參考,以達到其“立言”的目的。
果然,《答嶺外之輩》比以往所有的廣西史籍著作內容豐富得多,引起了現代學者的註意,被推崇為唐宋時期的廣西史籍代表作。
《回答嶺外之輩》記載的內容極其豐富,有洞穴、山川、河流、外貿等等。但是有些派對
為什麽要分流?原因有三。第壹,南宋時期造船技術和航運水平大大提高,船只高大載重,能承受江海沖擊。二是走北流河段要走30公裏的陸路,需要搬運換船,而到廣州港則壹路走水路。第三,北流河水漸淺。
航運分流後,北流河、南流河上遊自然封閉,雖然程度不如陶淵明桃花源,但差別不會很大。不然周曲飛也不會完全不知道。
據說明朝的旅行家、地理學家、散文家徐霞客至今還走過這條古道。他“遊山玩水如知音,探窮窪地如探寶”。他的目的是探索探索,進壹步證明了明代北流河的阻斷程度。
古河道的變遷恰逢中原官話發展的節點,南宋前期以前的官話也因此得以保存。此外,由於這條古道在南宋以前是熱鬧的,秦漢時期大量中原漢人南遷至此,當地少數民族很早以前就被迫離開,語言無法與普通話融合,從而保存了中世紀普通話的純正。
形成了壹座巨大的古代中原語言化石山。
第四,王力大師和
1900年,王力出生在廣西博白壹個叫七山坡的小村莊。當地人說當地方言。這是壹種古老的漢語。當地方言有24個聲母,46個韻母,10個聲調。30年後,王力從山村走到法國巴黎,用現代科學儀器測試博白方言。
王力的作品中有兩個與打勾密切相關。王力是博白人,博白地處南流江上遊。有兩種地方方言,客家話和地方方言。王力的岐山坡村講客家話。另壹種是當地方言,是粵語中的相聲短語。王也能說壹口流利的當地方言。王力的兒子秦湘教授(原名王繼和)說:“我們村講壹種白話文,和玉林、北流、榮縣、陸川的白話文差不多,屬於粵語的分支。這個白話保留了廣韻的聲調系統,至今有十個聲調。”這裏的白話就是當地的方言。正是憑借著對當地方言的熟悉和研究,王力用法語寫了壹篇654.38+萬字的畢業論文《博白方言實驗記錄》,從而獲得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壹舉成名。
另壹本書是王力的《約翰》
王力為什麽對中越協會如此感興趣,並下定決心研究它?我想,作為壹個語言學家,王力是了解古代漢語發展歷史的。他知道古代漢語在唐宋時期已經成熟。因為歷史原因,從南宋開始,中原漢語並沒有繼承北宋的語言體系,而是向另壹個方向發展。唐宋語言似乎已經消失在茫茫歷史長河中。有沒有唐宋語言的活化石?他希望找到、挖掘並試圖填補這壹中國古代史的空白。此外,他覺得他的當地土話(鉤語)和
王力經常讀《廣韻》。《廣韻》全稱為《重建大宋廣韻》,共五卷。它是中國北宋時期的官方韻書。它是在陳彭年、邱勇《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韻書的基礎上編纂而成的。是中國歷史上保存完整、廣為流傳的最重韻書,是南宋以前的韻書大師。廣韻
所謂白話,就是鉤漏語,是粵語的壹個分支,代表就是北流話。北流方言是唐宋官話嗎?王麗打了壹個大大的問號。除...之外
以下是王力在《中越研究》中寫的壹段話。
“1939年秋至1940年夏,因為獲準在清華大學休假,我在河內遠東研究所做了壹年的研究工作。除了閱讀關於東方語言的壹般著作,我還特別註意了漢語和越南語的學習。我寫了壹篇關於中越的筆記。1940年秋,我在西南聯合大學開始了這門課程。1947年,我也在國立中山大學開始了這門課程。我從來不敢把它寫成壹本書或壹篇文章,因為我認為僅僅壹年的研究是不夠的,我希望如此
從王力《漢越語言研究》的小引文中可以看出,王力當時有壹種迫切想要揭開鉤漏語之謎的心情。當時他在清華大學教書,甚至休學了壹年。我認為我的假期沒有得到報酬。然而,研究工作遇到了許多困難。首先,在唐朝官話還沒有教授之前,當地人就有自己的原始語言,合並後會有很大的改變,就像今天的“南浦”,是現代官話和壯語的融合。其次,後來
動詞 (verb的縮寫)語言化石山
由於勾婁語是語言的化石山,其代表是北流方言,我從小在北流長大,對北流方言非常熟悉,所以我就做壹個初步的探索,以便吸引更多的人去探索。
北流方言主要分為上栗方言和李霞方言。受高州話影響的上裏話是另壹種粵語片,它不屬於溝路粵語片。本文所指的北流方言是指以北流市為代表的李霞方言,是比較純粹的唐宋官話的語言化石。
1.壹些幾乎已經消失的古文字在北流方言中仍然通用。
》,讀作m: n .釋義:用手指按壓傷口上的藥面。例:趕緊在傷口上抹點消炎粉。北流方言:語音、語調、引申意義都差不多,比如妳想也沒辦法。
發音是nié。解讀:累,抑郁。例:孩子有點不舒服,可能生病了。北流方言意思相同,發音相近,nià。
李敖,意思是:騾子和馬跳起來用後腿踢腿。例如:孩子。北流話:發音類似liāo,詞義引申,也可以用於人。《出埃及記》:妳為什麽用腳舔我?
雨水斜著吹。雨水正湧進房子。北流方言:發音壹樣,字義基本壹致。比如昨晚下了點小雨,感冒了。
Táng,意為:不凝結,半流動。例子:煮雞蛋。北流方言:讀音為tuang,詞義不變。比如我大便稀,需要調理。
Liáo、解釋、縫紉、包邊和縫合。例子:袖口開了,就縫了幾針。北流方言:liāo,字義相同,例可相同。
嘿,發音:dè n .拉,挺舉,使直或平。比如:把繩子拉直,把衣服壓平。北流方言的例子,讀音和解釋都壹樣。
2.還有很多古漢語詞的本義在現代漢語和廣州話中消失了。
走在現代漢語中是“走”的意思,比如散步、散步、走親戚。粵語的意思是離開。在古漢語中是“跑”的意思,如“走馬看花”、“不脛而走”、“老翁翻墻,老婆婆出門看”;《樂府木蘭詩》“兩只兔子走在地旁”。在北流方言中,“走”也是跑的意思。比如“妳走路打不過我”就是“妳跑也打不過我”。
"面"在現代漢語和粵語中基本消失,在文言文中是"筷子"的意思,在李白的《我很難走》中是"我把我的食物棒和杯子扔在壹邊,我不能吃也不能喝"。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表》是“似大象,而姬子是悲哀的”。在北流方言中,筷子常以箸為代表,稱為箸筷。
現代漢語中的“蛐蛐”在古代被稱為“促織”。古詩十九首:明月當夜照:“明月當夜照,促織東墻”。唐·杜甫《促織》詩有這樣的話:“促織甚小,哀聲何以動?”。北流話也叫“促織”,但發音有偏差,叫“竹卒”
“胡瓜”是宋代亡命之徒的“匪話”。常見於金庸大師的《連城訣》。通常與“金峰”連用。“風聲緊,聲嘶力竭”的意思是“情況危急,趕緊走”。在北流方言中也很常見,但“胡”讀作“wǒu”。
此外,北流方言還保留了“姿勢”、“飲酒”、“刀片”等文言實詞。北流方言保留文言虛詞的現象也很普遍。
“惡(yé)”在文言文中可以用作疑問助詞。韓愈《馬碩》:“真的沒有馬邪嗎?我真的不了解馬。”“惡”在北流方言裏也是作為疑問助詞,發音很像。讀謝入調。
文言文常用的感嘆詞“唉,唉”在北流方言中也很常見,同樣表示感嘆和驚嘆。發音是“哦,哦,嘿。”
3.北流方言保留了幾乎所有的古入聲。
古漢語有“上入”四聲。元代“上聲”分為“平聲”和“上聲”,即上聲和下聲。有些“上”“上”字合並成三個聲調,有些“上”“上”字現在是四個聲調。所以現代漢語北方方言沒有入聲。現代“普通話”為標準。現代漢語以北京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所以普通話中沒有入聲的聲調。有些方言仍然保留入聲,只是程度不同。北流方言則保留了幾乎所有的入聲詞。
入聲字多。以下是100多個平仄而常見的入聲詞:
八、建、塌、馬虎、插、察、殺、惡、夾、俠、盲、治、窄、盒、叉、鴨、押、按、刷、刮、滑、小鬼、挖、哲、舌、鴿、割、臂、擱、問。漆,吸,歇,媳婦,過去,席,錫,現在,壹,壹,撲,爬,仆,福,蝙蝠,輻射,衣,福,督,突,福。
以上全部129個字。在北流方言中,只有“莫”和“巴”不能讀,但“莫”字是多音字,“墨玉”字讀得平,而“偷雞摸狗”的“莫”字在北流方言中讀得正。“巴”在北流方言中發音,在更古老的玉林話和更現代的廣州話中不發音。這是為什麽呢?我不明白。但還是可以說北流話保留了幾乎所有的入聲字。
4.從古詩詞對聯看北流方言
悲憫農民是婦孺皆知的唐詩。作者是唐朝的宰相沈李。“中午割完糧,汗水淌進土裏。誰知道盤子裏的中餐是硬的。”盛夏的中午,烈日下,農民們還在勞作,汗水滴進了泥土。誰能想到,我們碗裏的飯,飽含著農民的血汗?“從譯文來看,詩中的“禾”字應該是“禾苗”,意思是稻子的禾苗。但是,水稻不能“鋤”,水田不能鋤,都是水。而它只能“流汗滴水”。”那麽只能解釋為“谷物”泛指農作物,但問題又來了,兩者都有
成都有壹座建築,上面刻著唐代女詩人薛濤的第壹副對聯:“望江樓,望江溪,望江樓上的望江溪。河水流千古,河樓千古。”這21個字半連,這是必須的。許多文人
5.北流罵人話中的北宋典故。
北流方言乃至整個勾樓語系都經常使用“撿灰”這個罵人的詞
王安石壹走
據專家考證,“拾灰”壹詞並非出自王安石。我估計王安石變法損害了很多權貴的利益,壹些反對新法的官員被王安石貶到了海南。他們經過北流時,會詛咒王安石,到處傳播這個編造的故事,這個罵人的詞就產生了。
六、關於幾個問題
1.玉林毗鄰北流。為什麽方言差別這麽大?
玉林話聽起來比北流話更原始。雖然都屬於勾婁語系,但是差別很大。北流話和廣州話還能通,廣州人和玉林人不能用方言交流。玉林方言中有不少同音字。文言文中的“於”字,讀後適合讀“諸”,玉林方言中也有不少同音字。因為無法用語言表達,我就不舉例了。為什麽玉林話和北流話相差很遠?我覺得其中壹個,秦朝和漢朝,就位於榆林。
數萬大軍駐紮在當時地廣人稀的榆林。《玉林八音》是漢代的宮廷軍樂,所以流傳至今,玉林方言也在此時定型。
如果我的推斷成立,榆林話是秦漢官方語言,北流話是唐宋官方語言。壹次經歷
2.為什麽北流方言和文言文差別很大?
如果北流方言真的是唐宋官話,那為什麽在語義語法上和文言文相差甚遠,相似之處不多?
在我看來,語言發展應該有兩條線,壹條是書面語,壹條是口語。古代造紙術發明之前,作為書面語言,先刻在龜背上(甲骨文),再寫在竹簡上,再寫在
3.如何看待網絡視頻的“標準”唐宋官話?
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學者認為粵語是唐宋官話的延伸,與唐宋官話最為接近。此時,網上出現了用“標準”唐宋官話朗讀蘇軾《水調歌頭》的視頻,人們紛紛轉發,影響很大。幾個朋友轉發給我,質疑我“北流方言是唐宋官話”的觀點。打開壹看,視頻閱讀的發音和北流話差別很大,接近客家話的口音。我打開百度,解釋這個視頻的發音來源於廣韻。我在想,我所做的是拼寫和切割兩個單詞以獲得另壹種發音。在現代拼寫字母出現之前,字典使用反切註音。這樣做是對的,但既然是模仿唐宋音讀,那就壹定要用古代的唐宋音,壹定不能用現代的普通話,否則就大不壹樣了。比如水調歌頭裏的“頭”,倒註音是“托歐切”,和現代普通話的北流話完全不壹樣。所以他說他的,我還是把我的觀點寫出來,百家爭鳴。
4.語言化石的純粹性
很多人問過我:“保留唐宋官話的北流方言的純正程度如何?”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酒有量油尺,量壹下就知道有多少度。普通話,以央視播出為準。而古代的官話,從來就沒有壹個標準。
語言有力量。強度由文化、政治、經濟、用戶數量和使用歷史決定。兩種語言碰撞,強者會疏遠弱者。比如南宋以後,北方強於南方,北方語席卷中原,直指南方。也有力量相當的,各方保持,和平相處。比如客家話。他們大多是清朝同治年間從福建、廣東遷來的。
還有第三種情況。南宋以後,北流河的自然截流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朝廷會派官員到北流,北流的壹些人會出去讀書、做官、經商。當地不產鹽。秦連壹帶的商人會把鹽賣到玉林,松脂、瓷器等土特產也會運出去。尤其是1936年324國道通車後,來往的人會更多。會疏遠北流方言嗎?不會,詞匯量會增加很多,但是方言發音不變。看看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人出去謀生,大量的人出去讀書,在外面說普通話。
所以北流方言是否異化,後兩個因素可以忽略,關鍵是第壹個因素。我們來看看解放前的情況。北流北部被蒙古語和北方語言橫掃,但在柳州之下。
解放後,普通話在全國推廣。電臺、廣播、電視、農村喇叭都在播普通話。孩子在學校也說普通話,似乎對北流方言影響很大。但其實雙語還是並行的。說方言要說方言,說普通話要說普通話,不拘壹格。詞匯量吸收了不少,但發音沒變。所以還是保留了唐宋官話的純正。
應該說影響純正的是北流方言本身的發展。幾千年的歷史,不可能不改變。唐宋時期,北流就有了“反諷”。既然是“賊話”,就不可能是官話。現在北流方言有壹些很有特色的讀音。有時候,壹句話有它的分量。比如“蘿蔔”中的“蔔”字,就是蘿蔔受力的時候比較大,輕念的時候比較小。還有就是孩子發音的現象。“小狗”和“豬”分別稱為“狗”和“豬”。這些口語詞是唐宋時期的嗎?還是事後自我發展產生的?只有專家學者才能研究判斷。
所以我覺得北流話的純度還是很高的,發音的純度應該在90%以上。當然詞匯量增加了不少。有人認為這樣的純粹不值得研究。但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哪裏還能找到比這純度更高的方言呢?語言不是酒。保存時間越長,越純凈。也許有壹天會蒸發掉。
註:本文信息主要來源於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