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經過建築學家、考古學家多年考察確證,全國***有4處保存較為完整的唐代木構建築——山西五臺山南禪寺、佛光寺、芮城廣仁王廟、平順天臺庵,它們都奇跡般地存於山西省境內。這些榫卯結構不著壹釘的木構建築,傳達著唐代獨特的藝術神韻。
如果只能選擇壹座唐代的古建築,也許就是五臺山的佛光寺大殿。它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有分量的唐代建築,梁思成先生形容為“國內古建築的第壹瑰寶”。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關於古建築的研究及發現幾乎是壹片空白。曾有日本學者斷言:中國已不存在唐以前的木構建築,要看唐代木構建築,只能到日本的奈良去。然而建築學家梁思成卻不相信這壹點。壹次偶然的機會,梁思成看到了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在敦煌石窟按實物拍攝的《敦煌石窟圖錄》,其中117號洞窟的唐代壁畫讓梁思成怦然心動,這張“五臺山圖”不是繪制了佛教聖地五臺山的全景嗎?其中壹座名為“大佛光之寺”的古寺不就是他夢寐以求的唐代木構建築嗎?
然而時間已過去壹千多年了,在這漫長的歲月裏,蟲蛀、火災、戰亂……對木構建築都是致命的威脅。加之當時戰亂頻繁,許多極具價值的廟宇都可能被毀於壹旦。
1931年至1937年間,為了收集編寫中國建築史的資料,梁思成與當時營造學社的同仁們跋山涉水,跑了200多個縣,調查研究了2000多座古建築和早期造像石窟。
當時,民生雕敝,梁思成、林徽因的野外調查也異常艱苦。他們在壹篇調查日記裏寫道:“行三公裏雨驟至,避山旁小廟中。六時雨止,溝道中洪流澎湃,不克前進,乃下山宿大社村周氏宗祠內。終日奔波,僅得饅頭三枚,晚間又為臭蟲蚊蟲所攻,不能安枕尤為痛苦。”如此,他們卻甘之如飴。
墨跡透露建造年代
1937年6月26日,梁思成、林徽因騎著毛驢來到山西五臺山腳下的豆村。黃昏時分,這個偏僻村落背面山坡上的壹座外形奇特的大殿映入他們的眼簾。巨大、堅固和簡潔的鬥拱、超長的屋檐,顯示其年代之久遠,梁思成驚喜萬分,“它能比我們此前所發現的最老的木建築還要老嗎?”
繁復的測量與艱難的考據開始了。他們看到殿內的22根檐柱和14根內柱圍成壹個“回”字形,在宋人李誡所著《營造法式》中,這種形構被稱為“金廂底槽”,這正是中國古代早期木結構建築特有的型制。梁思成又發現,這大殿的屋頂架構,只在唐代繪畫裏才有。而塑像、梁架、鬥拱、藻井甚至壁畫、墨跡都明白無誤地傳達出晚唐遺風。在手電筒的幫助下,他們還看見梁架上有古法“叉手”的做法,是國內木構中的孤例,這種做法只有在唐代繪畫中才有。但建築的確切年代依然不詳。
兩天後,遠視眼的林徽因在壹根頂梁下發現有墨寫的淡淡的字跡,這些字跡需用布蘸水慢慢擦拭才可顯露,水幹字跡又會模糊,為了看清字跡,林徽因和梁思成足足花了3天時間。在這根頂梁下依稀可辨出“佛殿主女弟子寧公遇”幾個字。她猛然想起,大殿前聳立的經幢上有同樣的字跡,柱上刻的年代是:唐大中十壹年,相當於857年。橫梁和經幢上的字跡吻合。原來,那個謙恭地坐在平臺壹端,被巨大的天王像擋住的女性雕像,並不是僧人所說的“武則天”,而正是出資建殿的施主寧公遇本人。
梁思成先生說,“這是我們這些年的搜尋中所遇到的唯壹唐代木構建築。不僅如此,在這同壹座大殿裏,我們找到了唐朝的繪畫、唐朝的書法、唐朝的雕塑和唐朝的建築。個別地說,它們是稀世之珍,加在壹起它們更是獨壹無二的。”至此,中國不存在唐代木構建築的說法被否定。佛光寺這座被忘卻千年的奇珍驚動了世界。後來梁思成在五臺山發現了另壹處更早的唐朝建築南禪寺。尋覓古代建築之旅,困難重重。為了拍攝應縣古塔的照片,梁思成和他的助手莫宗江差點從六七十米高的塔檐摔下去。
就在佛光寺發現後不久,“盧溝橋事變”爆發。國難當前,這壹中國建築史上最偉大的發現,頓時顯得無足輕重。直到1961年,佛光寺才和敦煌千佛洞、北京天安門、故宮等壹起被列為首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2年1月,梁思成先生因病去世。直到去世前,他也沒有機會再去壹次佛光寺。
唐朝的住宅沒有實物遺留下來。當時文獻所述的貴族宅第,只能從敦煌壁畫和其它繒畫中得到壹些旁證。貴族宅第的大門有些采用鳥頭門形式。宅內有在兩座主要房屋之間用有直欞窗的回廊連接為四合院,但也有房屋位置不完全對稱的,可是用回廊組成庭院則仍然壹致。至於鄉村住宅見於展子虔(遊春圖}中,不用回廊而以房屋圍鐃,構成平面狹長的四合院;此外,還有木籬茅屋的簡單三合院,布局比較緊湊,與上述廊院式住宅形成鮮明的對比。
值得往意的是這些園畫所描寫的住宅多數具有明顯的中軸線和左右對稱的平面布局,無疑地,這是當時住宅建築中比較普遍的布局方法。 這時期貴族官員,不僅繼承南北朝傳統,在住宅後部或宅旁掘池造山,建造山池院或較大的園林,還在風景優美的郊外營建別墅。這些私家園林的布局,雖以山池為主,、可是唐朝士大夫階層中的文人、畫家,往往將其思想情調寄托於詩情畫意中,同時也影響到造園手法。以官員而兼詩人白居易暮年因洛陽楊氏舊宅營建宅園,宅廣十七畝,房屋約占面積三分之壹,水占面積五分之壹,竹占面積九分之壹,而園中以島、樹、橋、道相間;池中有三島,中島建亭。
以橋相通;環池開路;置西溪、小灘、石泉及東樓、池西樓、書樓、臺、琴亭、澗亭等;並引水至小院臥室階下;又於西墻上構小樓,墻外街渠內疊石植荷,整個園的布局以水竹為主,並使用劃分景區和借景的方法]。至於社會上層人士欣賞奇石的風氣,從南北朝到唐朝,逐漸普遍起來,尤以出產太湖石的蘇州,園林中往往用怪石夾廊或疊石為山,形成咫尺山巖的意境。
五代衛賢所繪(高士圖)中的山間住宅,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房屋、山石、花木相結合的情況。在家具方面,從唐代,席地而坐與使用床(榻)的習慣依然廣泛存在。床(榻)下部,有些還用壺門作裝飾,有些則敢為簡單的托腳。嵌鈿及各種裝飾工藝已進壹步運用到家具上。
但另壹方面,垂足而坐的習慣,在隋唐時期從上層階級起逐步普及全國。據敦煌壁畫和五代韓熙載夜宴圖所示,已有長桌、方桌、長凳、腰圓凳、扶手椅、靠背椅、圓椅和閃形平面的床在大型宴會的嶺合,出現了多人列坐的長桌及長凳。可見後代的家具類型,在唐末五代之間已經基本具備。家具的式樣簡明、樸素、大方,桌椅的構件有些做成圓形斷面,既切合實用,線條也柔和流利。五代王齊翰(勘嘗圖)中的三折大屏風附有木座,置於室內後部中央,成為人們起居活動和家具布置的背景,使室內空間處理和各種裝飾開始發生變化,與席地而坐的建築已迥然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