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石雕公園浮雕孝文化墻簡介
作者:劉亞
序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規範之壹。倡導孝道,弘揚孝道,對今天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嘉祥是聖人曾子的故鄉。曾子寫了《孝經》,提倡孝道,並在全世界傳播。人們推崇它,所以也被世人奉為“孝”。嘉祥是孝文化的發源地,應該繼承和發揚孝的傳統美德。嘉祥縣委、縣政府踐行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決定在全縣實施孝心工程,建設“中國孝心城市”。為推進“中國孝城”建設,特建立此孝文化墻。
本次孝文化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壹是孝的歷史,主要包括孝的形成發展和吳墓石刻中的孝的故事,旨在以嘉祥的古跡展示中華孝文化的悠久歷史。二是孝的內涵,主要選取孔子論孝、孝經、曾子二十四孝、古代二十四孝、勸孝,試圖告訴人們什麽是孝,如何履行孝。三是孝的建設,主要介紹嘉祥的孝實踐和孝城建設,以及中國孝城宋和嘉祥縣敬老愛夫約定,旨在激勵和引導嘉祥人,弘揚孝,踐行孝。
中國孝文化博大精深,我們應該繼承傳統孝文化的精髓,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讓我們團結壹心,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大力弘揚孝文化,為傳承文明、改善民生、促進和諧、建設孝城而努力!
第壹部分?孝道歷史展區
孝的形成和發展
從古代到西周:孝觀念的形成時期
女媧和伏羲雕像(韓家祥畫像石)
中國的孝觀念起源很早,甲骨文就有“孝”字。孝道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壹是血緣關系,二是祖先崇拜。女媧、伏羲是傳說中的人類祖先。人的形象虎頭蛇尾,說明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圖像中間還有壹個活潑的孩子,是壹幅溫馨的家庭畫面。這不僅體現了祖先崇拜,也體現了血緣關系。
畢夏袁俊像(嘉祥青山寺泰山宮)
畢夏,又名泰山皇後,相傳為殷商始祖齊之母朱棣,是壹位偉大母親的形象。過去,人們常常把母親視為親屬關系的代表。在嘉祥的青山寺,不僅有泰山宮的畢夏袁俊,還有母子廟的松子女神,還有白玉宮的白娘子、祠堂的王買奶奶、桃花夫人等女神雕像,都是親情的象征。
惠濟公巷(惠濟公廟,嘉祥青山寺)
嘉祥青山濟公廟是西周小諸侯國交國的祖廟,惠濟公是交國的首任國王。周武王尚可,名神農,後名玉嬌。商周時期的祖先崇拜已經發展成為壹種祭祀文化。從皇帝到諸侯國再到大夫,都有祠堂紀念祖先。惠濟公祠是我國現存為數不多的西周王公祠,是祖先崇拜和祭祀文化的象征。
春秋戰國:孝的形成時期
曾子雕像(嘉祥增寺)
曾子(公元前505-435年),著名人參,春秋末期南無城(今山東嘉祥縣)人。他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以孝順父母、註重修養著稱,被後人尊為“宗聖”。孔子把孝納入了他的仁學體系,極大地豐富了他的孝思想。繼承和發揚孔子的孝道思想,撰寫了《孝經》、《本孝》、《禮孝》、《大孝》、《照顧父母》等文章,構建了孝道理論體系,使孝道成為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之壹。
湧泉井圖(嘉祥曾廟)
曾子也積極踐行孝道。他照顧他的父母,珍惜他們,尊重他們,關心他們。父母去世後,“每次看葬禮,我都哭了。”古書上說,“壹朝男子參孝,壹口枯井生壹口泉”。嘉祥曾廟有壹口泉井,由此而來。嘉祥曾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雲瓜臺(南武城遺址)
曾子的故鄉南武城,位於嘉祥縣滿東鄉阿城村北。現有壹座剩余長度超過100米的東墻。據文物部門考證,這座城市最晚不會晚於春秋早期。阿城是武城的變調。南無城北郊有壹個種瓜臺。據說曾子不小心折斷了它的根。有兩個平臺,南面約五畝,北面三畝。70年代還存在,被村民夷為平地。
從漢朝到清朝:孝治天下。
馮老土(嘉祥吳氏墓石刻)
從西漢開始,封建統治者就實行孝治天下。采取壹整套措施愛老敬老:漢文帝把糧食和絲綢送給天下老人。漢武帝時期規定,家中有90歲以上老人的,可以讓在部隊服役的兒女回家養老。漢高祖宣帝規定,祖父母和父母服喪者免服徭役。我們還建立了尊敬老人的三老制度。之後,許多封建統治者相繼而至。
圖(嘉祥吳氏墓石刻)
考察孝廉是漢代選官的主要制度,即以孝廉為標準選官。漢武帝在位時實行,要求所有擁有2000石以上的官員都要守孝。之後制度形成,魏晉以後逐漸廢棄。嘉祥吳墓石刻是全國第壹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主吳良、吳開明和吳榮都是通過視察連笑而進入官場的。
祭祖圖(嘉祥吳墓石刻)
自漢代以來,封建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特別重視孝道教育。獎勵孝順優秀者,懲罰不孝者,重視孝道宣傳。金日貝是匈奴人。因為對漢朝的忠誠,他母親去世後,漢武帝下詔在甘泉宮為她母親畫像,金日貝每次去甘泉宮都要拜她的畫像。這說明孝道教育已經普及到漢帝國的各個民族。
吳墓石刻中的孝故事
韓的被子
無量寺背面壁畫圖像。韓小時候很調皮。他經常被母親鞭打,但他從不哭。後來他媽老了又打他,他哭得很傷心。他媽問他為什麽,他說:“以前我媽打起來很疼,現在打起來不疼了。我想這是因為我媽身體沒以前好了,所以哭了。”
犯罪頻道養活父親
無量寺背面壁畫圖像。刑渠的父親老了,牙齒脫落,不能咀嚼食物,身體虛弱。刑渠先把食物嚼碎,然後遞給父親。由於他的精心照料,他的父親越來越好,直到壹百歲才去世。
三國孝道
無量祠東墻畫像。三個來自不同州的流浪漢在交往中加深了感情,願意成為壹家人,而不是過著流浪的生活。兩個年輕人把老人當父親,像自己的父親壹樣孝順。
蔣易·楊公
無量祠東墻畫像。楊公是壹個非常孝順的人。父親死了,葬在無盡的山中。楊公想念他的父母,在他們的墳墓旁邊建了壹座房子。當這座山高80英裏,沒有水從中流過時,楊公每天挖壹口井取水,並誌願為路人提供茶水。
湯唯為他的父親報了仇。
無量祠東墻畫像。湯唯自幼喪母,對父親非常孝順。父親老了,被小人欺負。湯唯因為害怕父親的痛苦而向惡棍下跪,懇求惡棍放了他的父親。父親死後,湯唯決定為父親報仇。
趙冉五歲就知道孝順。
無量祠東墻畫像。趙冉生性孝順。他五六歲的時候就知道給爸爸好吃的了。如果爸爸出去散步,他會等爸爸回來吃飯。沒過多久,父親去世,他就住在父親的墳旁,為他守護。
原谷妙語救爺爺。
無量祠東墻畫像。原口的爺爺年老體弱,原口的父母認為他是個負擔,想把他安葬。原口跟著父親,想安葬爺爺時,原口拉起擔架擡著爺爺走了。父親問為什麽,原口說:“我把它收起來,等妳老了就和它壹起埋了。”父親醒了,把原口的爺爺接回家好好照顧。
?第二部分?孝道內容展區
孔子論孝道
做壹個孝子,做壹個弟弟,愛所有的人,表現出善良。
子曰:“弟子進則孝,弟出則弟。他真誠可信。他熱愛群眾,與人為善。如果他有余力,他會學習文學。”
(《論語學習》)
三年來沒辦法改變妳的父親
子曰:“父在此,故觀其誌;父親沒有,觀察他的行動;三年不改父之道,是孝。”
(《論語學習》)
以禮待人。
孟問孝,子曰:“無違。”.....子曰:“生而為人,當以禮;死了就禮葬,禮祭。”
(《論語·為政》)
父母只擔心自己的病。
孟問孝,子曰:“父母只關心其病。”
(《論語·為政》)
犬馬皆養,何樂而不為?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謂之能養。至於狗和馬,都可以養,不敬。為什麽不呢?”
(《論語·為政》)
孝順難。
夏紫問孝。子曰:“色難。如果有事,弟子會處理;有酒和食物,先生。妳有沒有想過這是孝順?”
(《論語·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