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四川的壹位藏族大媽,卻讓藏羌繡的精美作品只用壹根針就進了聯合國,讓植村秀、愛馬仕等國際品牌爭相與她合作。六年來,她與10多個品牌合作,刺繡藝術授權收入超過800萬。這就是藏族織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華珍。
從攝影記者到刺繡大媽
楊華珍,1957年出生於四川省小金縣的壹個藏族村莊,有八個孩子,但只有壹個女孩,所以從小就跟著母親學做針線活。七歲時,她就能用針線活做洋娃娃了。12歲時,她學會了收鞋底,給弟弟們做衣服。17歲的她已經是壹針成名了。
刺繡只是她生活的壹部分,也是壹種愛好。她當過知青和民辦教師,後來在阿壩日報社做攝影記者。但是到了51歲,壹切都變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了。作為攝影記者,楊華珍第壹時間趕到現場。她想用相機鏡頭記錄下這壹歷史時刻。
但眼前的壹切讓她的心壹直在顫抖,因為面對廢墟和可憐的災民,她的眼淚不停地往下流,照片記錄無法完全表達她當時的感受。她告訴自己要為災區人民做點什麽。
此時,她只想幫助災區恢復生產,幫助災民增加收入。她怎麽能做到這壹點呢?她想到了自己的絕活——刺繡,可以幫助壹些人解決生計問題。
大媽創業,走進聯合國。
同年8月,楊華珍辦理了退伍手續,帶著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18老刺繡匠人走出大山,來到成都,開始了壹批大媽的創業之路。
年輕人創業都不容易,大媽們就更不用說了。兩個月的時間,啟動資金很快就花光了,他們繡的挎包、杯墊等各種小工藝品也幾乎賣不出去。
就在楊華珍左右為難的時候,通過當地媒體的宣傳,成都的壹個文化旅遊項目邀請他們入駐,還為他們提供了裝修好的商鋪,並免除了他們第壹年的房租。在這裏,楊華珍和壹幫老姐妹將民族特色的藏羌布藝發揚光大,同時揚名立萬。
生意好起來後,楊華珍開始培訓災區婦女,讓她們在培訓基地完成刺繡或者回自己家裏,成品交給楊華珍的公司統壹對外銷售。這樣算下來,壹個家庭主婦壹個月靠刺繡至少能賺2000元,不多,但也能解決壹些生活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楊華珍還不斷地將傳統刺繡與自己的思想相結合,創造了新的刺繡風格,即藏繡、繡花繡、羌繡。此外,楊華珍的刺繡涉及題材廣泛,如藏族、羌族的日常生活場景、自然風光、敦煌壁畫等。
2010 6月5438+00,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民間藝術組織在南京召開第二屆世界青年大會。楊華珍以她的藏羌刺繡獲得了特別榮譽獎、最佳文化遺產獎和最美中國手工藝獎。站在領獎臺上,就連楊華珍都不敢相信,手裏的壹根針能讓她走進聯合國領獎。不僅如此,開心的事情還在後面。
國際品牌爭相與大媽合作
2014年,日本植村秀化妝品公司找到楊華珍,讓她為該品牌兩款卸妝油的瓶子設計民族圖案。設計費20萬,另外根據產品銷量提出的知識產權費。
楊華珍刺繡多年,從未做過產品設計,但她不想錯過這個機會。在詳細了解了這兩款卸妝油的成分後(壹款是綠茶為主,壹款是八種植物的混合物)。憑著多年的功力,楊華珍只用了三天就完成了設計稿。壹個瓶子上設計了壹朵盛開的羌族山茶花,另壹個瓶子上用鉆石杵串了玉米、生姜等八種植物。
植村秀的設計師很快回復了楊華珍:看到設計稿讓我感受到了壹種永恒的美,中國的傳統工藝壹定會打動消費者的心。果不其然,這兩瓶中國藏羌繡卸妝油賣得很好,於是楊華珍拿到了654.38+0多萬元的銷售提成。第壹次和國際品牌合作,收獲很大。接著,其他品牌前來尋求合作的絡繹不絕。
從2015開始,楊華珍每年都會到香港參加國際授權展,星巴克、梵高博物館、法國郵政等國際品牌都相繼看中了她的刺繡。2015楊華珍為星巴克設計羌繡星卡。2017,楊華珍受邀擔任香港頂級造型機構Hair Corner旗下的洗發水包裝圖案設計師,並為她買下刺繡《五十六朵花》。
2020年初,楊華珍在香港參加國際授權展時,12平米的展位前人潮湧動。人們對中國傳統的藏族和羌族刺繡技術感到驚訝,許多品牌與她交談。在這裏,愛馬仕拍攝了壹張以敦煌飛天壁畫為主題的《蓮花變形記》,以及壹張以藏人的壹朵月花為主題的《花十二月》圖片。
愛馬仕經銷商想把這兩張圖作為絲巾上的圖案。根據藝術授權合作協議,楊華珍可以獲得每條絲巾出廠價的10%的知識產權費。
12年後,四川大媽楊華珍和她的刺繡團隊自主創業,還帶領村裏的家庭主婦和年輕人走上了壹條傳承傳統文化的創業之路,用壹根針走進了聯合國,把藏羌刺繡作品推向了世界,與星巴克、植村秀、愛馬仕等國際品牌合作。
大媽們將藏族、羌族勞動人民生活的生動、真實的場景與民族特色、地域色彩相結合,形成了精彩的藏族、羌族刺繡。六年來,楊華珍與10多個大品牌合作,刺繡的藝術授權、設計費、銷售費收入超過800萬元。
如今,楊華珍阿姨還在做廣泛的培訓,讓更多的人喜歡刺繡,傳承文明,不僅在家裏,在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也是如此。楊華珍說,她想把祖先留下的東西和現代元素結合起來,帶入壹個新的時代,讓藏繡、羌繡走進更多人的生活。她也想帶領更多的人在傳承非物質遺產的道路上堅持下去。妳說得多好!祝大媽們帶著這根傳承文化文明的針,越走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