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四川有哪些民俗?

四川有哪些民俗?

流動家庭

漢族的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節日或結婚,新居落成等。每個人都要去親戚家做客,這叫回家。那時候壹般要帶豬肉、零食、酒之類的禮物,穿上平時舍不得走的衣服。主人家割肉買酒,熱情款待。春賢說的是漢族春天的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時間在春節前後。舊時代,春賢頭戴黑帽,身著官服,左手持木刻春牛,右手持春杖。現在的春裝和普通人壹樣,不同的是他背了壹條牛鞭。他們爬山涉水,從壹個村莊走到另壹個村莊。每到壹處,他們都編壹些吉祥的歌來唱。說唱結束後,把印在紅紙上的牛檢圖送到主人家。驗貨結束後,客戶主要送壹些硬幣給驗貨作為獎勵。

如果是正月裏的遷移,那就叫“拜年”。如果客人有孩子,離開時主人家要給他們壹些錢,這叫“送走”。這種風俗在農村地區仍然流行。

結拜兄弟

古代漢族的社會交往習俗。又稱聯盟、結拜、崗位交換等。流行於四川各地。基於* * *共同利益的個人或團體,通過磕頭、換崗、飲血飲酒、向天發誓等方式成為兄弟,用共同的信仰和誓言來約束和維護共同的利益。

告別禮物

漢族的交往習俗。流行於四川和廣東。遇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出嫁的女兒帶女婿,分居的兒子帶媳婦,帶禮物回家看望父母。在上述節日裏,朋友和親戚也互贈禮物。這種習俗現在仍然流行,但是贈送的禮物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

學習三年三年

漢族的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在過去,當老師通常需要三年的學習時間。按照習俗,三年時間裏,師傅只關心徒弟的夥食,會給少量的錢買衣服鞋子和刮胡子,不發工資。徒弟打工掙的工資也歸師傅。三年期滿後,很多學徒還要跟著學三年,才能獨立謀生。在這三年裏,學徒相當於半個工人,有壹定的收入。

經營老師的酒

漢族的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技師學習三年後,如果所學技能過關,在師傅同意的情況下,可以“創業”。屆時,徒弟將舉行“師酒”,邀請業內知名人士出席,祭祀行業創始人,獎勵師傅的教學技藝。徒弟給師傅磕頭,給他衣服鞋襪;大師把委任書還回去,對弟子們說了這些願望。按規矩,沒錢謝老師,沒做過老師的酒的,不能算老師。隔代同姓漢族的社會習俗。流行於犍為縣羅城、文鼎、壽保等鄉鎮。這壹帶的張姓、吳姓中,還保留著隔代同姓的習俗。為了保持香火不滅,我們采用隔代同姓的方法。

夢格

彜族的社會習俗,家庭成員做出重要決定的會議。壹般每年舉辦壹次。如果沒有重大事件發生,可以隔幾年舉辦壹次。有壹個傳統的見面地點,在家的時候多在虎月和自由月上見面。壹有生活糾紛等生活中的突發事件,受害者家屬就會帶壹壇酒到本支部信任的德古(有威望的人)那裏陳述情況和要求。這個德古還帶酒給其他德古陳述自己的觀點。最後,家族分支中最有影響力的德古互相協商,決定是否召開家族分支會議。屆時,所有家庭成員,不分性別、年齡、貴賤、賢愚,都將帶著幹糧,自行到達集合地點。各枝由德古牽著,坐在壹起,枝間留有通道,供人進出,也很容易分辨。按照習俗,會議由最有威望的德古或壹家之主主持。在他完成主要議程後,所有成員都可以發表意見。然後,枝子們分組討論,再由枝子德古聚在壹起開個小會,統壹意見。最後,主持人宣布會議做出的決定,宣布會議結束。家庭成員有義務執行蒙古人做出的決定。

帶動物去見客人

彜族的交際習俗。彜族人招待客人時,根據在社會上的地位,宰殺不同的動物:貴客宰牛,次客宰豬、羊,壹般客人宰雞。無論宰殺什麽動物,都要等客人進門,然後給客人看,再宰殺,以示動物絕不是死的,也絕不是偷來的。

增強型圖形適配器

易音譯意為分離儀式。經過十代左右的繁衍,同壹個男性祖先的血緣關系形成的幾個家族,可以劃分為獨立的血族群體,即家族分支。這個儀式在家庭獨立時是必要的。當時必須請巫師念經,祭祖,獻上從原洞分出的枝幹的牌位。扶助彜族的社會習俗。萬壹建房,婚喪嫁娶等。,親戚朋友鄰居都願意幫忙,從人力物力上幫助,有的甚至不請自來,不計報酬。壹般寄宿家庭只提供飯,不發工資。

吉索

彜族的交際習俗。Yi音譯意為回避。按照傳統習俗,媳婦和公公,舅舅和老公的舅舅要互相回避,以示相互尊重。需要相互回避的人,坐、站、走都要保持壹定的距離。他們不能面對面坐著,不能使用粗俗的語言,不能和身體的各個部位有任何接觸,哪怕身上的毛氈也不能摩擦。雙方在路上相遇,媳婦要恭敬地站在壹邊,等對方離開。如果壹方很忙,沒有發現另壹方來,另壹方應該回避。實在繞不開的時候,要咳嗽壹聲引起對方註意,及時避開。媳婦不能在應該回避的人面前梳頭。如果她梳頭,突然發現對方來了,要趕緊用毯子蒙住頭,否則很不禮貌。

收縮

彜族的交際習俗。在彜語中是音譯,意為去除回避。對壹個媳婦和壹個需要回避的長輩來說,被認為是不禮貌的。壹旦無禮,當晚必須舉行這個儀式,解除退出。這時候,媳婦要帶酒到長輩家裏,在至親好友的見證下,恭敬地給長輩敬上壹碗酒,並電報聲明無意失禮,以求得理解和安慰。同時公開宣布退出,雙方無法再回避。

鉆牛皮

彜族的社會習俗。在過去,人們會在壹些場合舉行宣誓儀式,如敵人之間的戰鬥後和解,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家庭聯合起來反對敵人,以及彜族和漢族締結相互保護條約。儀式非常隆重,經常有上千人參加。

喝雞血酒

彜族的交際習俗。將酒倒入碗中,當場打死壹只公雞,將血滴入碗中,雙方或當事人宣誓壹起舉起碗,壹飲而盡。據說如果妳喝了這種酒,妳必須遵守妳的誓言,否則妳會受到諸神的懲罰。

獻上哈達

藏族交流習俗。哈達,藏語音譯,是壹種象征好運的白色亞麻圍巾。藏民每次拜佛、婚喪嫁娶、拜見長輩、拜會朋友或離別,都會向哈達致敬。根據不同的對象和場合,獻哈達有不同的方式。向客人敬獻哈達時,必須雙手捧起,雙折邊指向客人:向活佛敬獻哈達時,必須彎腰低頭90度,雙手捧起哈達舉過頭頂,在活佛坐位前敬獻;給長輩和普通活佛敬獻哈達時,和給大活佛敬獻哈達差不多,但不必彎得那麽低;向同行贈送哈達,只需將哈達送到對方手上或手腕上即可;對於晚輩或下屬,哈達可以搭在對方肩上。獻哈達往往是雙方的行為,後來獻哈達的壹方也可以將哈達回贈給另壹方。

紮西德樂

藏族交流習俗。藏語音譯意為好運。每逢重大節日或喜慶場合,男女老少見面時,都要互稱“Tashildler”,以示祝賀。扭轉藏族的交際習俗。意思是互相交換。人們經常用自己多余的東西,比如牧區的百家姓和農區的人交換酥油和食物。在過去的壹些地方,這種習俗被領導者所利用,他們把壹些小東西送到人們的家裏,強迫他們寄回許多食物和牛羊。

缺少白天

藏族社會習俗。也被稱為邪惡日。藏族人習慣把日子分為吉日和兇日,每月初壹、初三、十五為不祥之日,在歷書中列為兇日,故稱之。很多事情在缺天,不結婚,不出門拜佛的時候是做不到的。

苗族鬥牛

由於長期刀耕火種的生活方式,苗族人與牛形成了特殊的關系。據說他們的祖先蚩尤是牛頭神。所以苗族村舍門口經常掛牛頭,家裏神龕裏也放牛角。苗族人尊敬和喜愛牛,這逐漸形成了他們鬥牛的傳統。這裏的鬥牛不是西班牙式的人與牛的爭鬥,而是家庭之間的爭鬥。

大部分用於比賽的牛是耕牛,大多是水牛。他們平日在梯田裏耕田,節日時被帶到鬥牛場。壹些富裕的村莊或家庭專門從事鬥牛活動,這些牛被選中只是為了參加壹年壹度的比賽。蒙自和屏邊的苗族人經常在新年的花山節舉行鬥牛比賽,而其他地區的苗族人則習慣將正月二十五日定為“奔牛節”,這也是壹個以鬥牛為主題的節日。

鬥牛很講究。在比賽的前壹天晚上,主人要給奶牛餵壹種豐富優質的飼料,給它充電。開幕當天先“踩場”,即參賽的牛會在主人及其親友的陪同下繞場壹周,所以鬥牛比賽也是增進親友與村落關系的重要方式。如果拿到獎金,大部分都會用來招待客人朋友。鬥牛比賽的獎金有時足夠再買壹頭耕牛,但與獎金相比,更重要的是獲得榮譽。如果妳能贏得牛王的稱號,有時甚至能為全村人爭光。

比賽前,村民們會為鬥牛進行各種準備活動。他們有的用鐮刀磨角,有的用柳條逗脾氣,有的人用壹兩烈酒餵牛。這些方法都是為了激起牲畜的瘋狂。所有的公牛都經過精心裝飾。他們不僅佩戴絲帶和青銅鈴鐺,還擁有精美的公牛馬鞍。如果有壹場精彩的鬥牛比賽,公牛馬鞍上會掛滿往屆比賽的頒獎旗。因為它代表了壹個村子或者壹個家庭,所以會有七八個人圍著壹頭牛照顧它。

苗族鬥牛有兩種打鬥方式。壹種是沒有時間限制,名次由輸贏生死決定;另壹種是限制遊戲時間。如果是加時賽,就算打成平手也結束了。鬥牛時,雙方的主人會把它們牽到場地中央,直到兩頭牛相距幾十厘米。這時候互相期待已久的公牛自然會“壹起火”。有的第壹次接觸就有贏有輸,有的要很久才能停下來。除了主持人之外,在場的觀眾此時也會紛紛歡呼,氣氛十分熱烈。如果兩頭牛撞在壹起,大家會集體驚呼。

作為壹個局外人,看鬥牛是非常享受的。妳可以享受比賽的刺激,欣賞苗族姑娘漂亮的服裝。鬥牛這種帶有民族風情的活動,平時很少見到。北方還在冰凍的時候,苗族山區有時已經是春天了。在這個時候觀看鬥牛是牛年的壹個良好開端。

見面先問姓。

苗族交往習俗。青年男女第壹次見面,按照規矩,應該先問對方姓什麽。如果雙方同姓,應該是兄弟姐妹,以禮相待,不能開玩笑,不能唱歌跳舞。如果姓氏不同,可以開玩笑,可以唱歌跳舞。但是,如果要考慮向對方求愛,可以用文字和歌曲來表達愛意。

繞圈移動

苗族人制定社會習俗。苗族男人喜歡佩劍。生下男孩後,父母、親戚、朋友要準備壹個和孩子壹樣重的鐵,埋在地裏。之後,男孩會在每年的生日那天把鐵挖出來鍛造壹次。等孩子到了16歲,他會把這個鐵打成苗刀,戴在身上。母系家庭中摩梭人的社會習俗。流行於綠源縣蘇露莎湖畔。家庭是以女性為中心組成的,包括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親及其兄弟姐妹、兄弟姐妹、阿姨、兄弟姐妹的子女等。,壹般兩到四代。男人在家裏的身份是叔祖,叔伯,兄弟,母親的兒子或者叔叔的侄子。父母是老年或有能力的女性,女性在生產生活中起主導作用。

  • 上一篇:唐代歷史人物介紹——魏徵、魏徵
  • 下一篇:國學精華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