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文明,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國家禁止出國展覽。是十大國寶之壹。它被譽為青銅時代的巔峰傑作,它就是今天的主角──四只羊。
破而後立,‘方’將重生
“破立”說源於道教傳說,興起於白天。對四羊方尊的印象可以追溯到小學的課本。那時候我們還不知道它坎坷的歷史和漂泊的人生經歷。今天再談,已經是壹方的尊重,意味著新生。
四羊青銅方像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方像,造型宏偉。肩膀、腹部和腳被巧妙地設計成四只卷角羊,每只住在壹個角落裏。整個裝置的圖案精美,線條流暢而堅定,整體以精細的雲雷紋為基調。頸部飾以芭蕉葉紋和真龍紋組成的帶狀饕餮紋,肩部飾以四條高浮雕盤龍。羊前身飾長冠鳥紋,圈足飾真龍紋。方尊的邊角和每個面的中心線都設置了凸棱,既能掩蓋循規蹈矩的痕跡,又能改善器物邊角的單調,增強造型氣勢,使整體外觀富麗堂皇。
四羊方尊采用圓雕與浮雕相結合的裝飾手法,將工具與動物造型有機結合,善於處理平面裝飾與立體雕塑,從而達到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據考古學家分析,“四羊方尊采用二次鑄造工藝鑄造,即牛角和龍頭分別鑄造,然後分別放入外模,再整體鑄造。整個器物采用塊模法鑄造,壹氣呵成,顯示出高超的鑄造水平。”
現在,養在閨房裏的四羊方尊也有了壹次‘心碎的經歷’:在各種賣家手裏翻來覆去,摔過,忘過,修過,命運跌宕起伏。
1938年,湖南寧鄉縣17歲的農民姜兩兄弟在挖地種紅薯時,發現了這個渾身是泥的寶藏。在此之前,泗陽方尊已經長眠地下3000多年了。村民們聽說有寶藏,都來瞻仰。很快,方尊的壹個羊頭的小壹角被拿掉了。同年5月,黃材鎮古董商張萬利花400元買下了四羊方尊。隨後,泗陽方尊被迅速轉移到長沙,隨即被當時的政府沒收,交由湖南省銀行代收保管。1938下半年,湖南銀行西遷至湖南西部沅陵縣,泗陽方尊在不久後的日軍空襲中被砸成20多塊。
1952,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專家蔡繼祥在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的倉庫裏發現了這件殘破的寶物。又過了兩年,修復四羊方尊的重任落在了國內文物修復專家張欣茹身上。20世紀30年代,張欣在河南省開封市的“清古齋”研究古董修復。
1954年,張欣茹調任湖南省文管會,接到修復四羊方尊的任務。清理雜物,烙鐵焊接...每天,張欣茹把30多公斤的方尊放在她的腿上,壹手拿著它,壹手工作,沒有任何分心。經過兩個多月的時間,四羊方尊終於修復成功,再次展現了它3000年前的壯麗身影。美中不足的是尊的嘴巴還缺了壹塊。原來,農民姜在把鋤頭賣給古董商時,有意識地留下了壹把鋤頭留作紀念。
1976是湖南省博物館原館長高發現的。為此,高前往寧鄉縣城,想盡辦法找到江兩兄弟。至此,嘴巴裏的那塊東西終於完好無損地回到了趙的手中。
羊是最早被人類捕殺馴化的家畜之壹,而且由於中國普遍適宜飼養,羊與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羊有‘跪在胸前’的習慣,常被視為善良有禮,甚至被後人解讀為孝順的典範。不僅如此,羊還常與壹些表示吉祥、善良的詞語聯系在壹起,如'善良'、'吉祥'、'美麗'等許多銘文,吉祥二字常寫成'吉祥羊'。
青銅方像是商周時期重要的禮器之壹,起源於商代的圓像。第壹尊羊是商代中後期皇室使用的禮器。國內外至少有100座這樣的雕像,其中有幾十座形狀相似。通過對這些銅像的造型、紋飾以及鑄造工藝難度的分析,這類銅像經歷了從圓形,到圓口方腹,再到方口方腹的演變過程。方尊的羊頭紋飾經歷了從誇張變形、復合獸首到具象動物造型的演變,被央視《國寶檔案》節目收錄,並發表青銅器研究。
在“東風”的幫助下,去年年底開始了重新雕刻的過程。雖然我們不是第壹個重新雕刻的人,但我們為我們在紅木上的嘗試做了充分的準備。原物巨大,紫檀不可能,但縮小是可行的。
搬出我收藏的超大口徑舊移動刀,需要大量的材料和損耗,為了方形。自古也有‘壹面頂十圈’的說法,這也是‘四羊方尊’刻制之初最大的挑戰。
木雕是壹項減法工作,也就是說如果妳稍有不慎,去掉過多的材料,就會毀了壹件作品。所以在木雕的過程中,會有很多步驟:設計、打胚、初胚、調整成型、打磨、精加工、開線等。,而且每壹步都需要人工參與。
見證壹部作品的成長,是壹種福氣。出於喜愛,我們選擇;出於尊重,我們選擇;我們選擇它是出於對文化和知識的渴望。接下來,讓我們壹起欣賞成品吧!
博物館就像壹列穿越時間隧道的火車。我從馬車的壹邊穿過另壹邊,然後又轉回來。妳在展品前駐足,或者瀏覽文字;他歪著頭,認真聽導遊講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路歷程,每件古董背後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