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戰國時期,韓非子提出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規定取消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實行中央集權。
(2)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臣制度、郡縣制度,頒布秦律。統壹計量,錢和字。焚書坑儒,加強意識形態控制。以法為教,以官為師。
特點:將專制決策與集權政治體制有機結合。
(3)西漢時期的鞏固
實行史刺史制度,頒布“恩寵法”和“附益法”解決王國問題。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特點: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直接統治重新加強;將儒家思想轉化為適應封建專制中央集權需要的指導思想。
(4)隋唐時期的完善
內容:三省六部制的實施,使封建官僚形成了完整嚴密的體系,削弱了相對權力,加強了皇權。科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擴大了官員的來源。我們調整和改進了政府士兵制度。
特點:①通過分權強化君主制;②選官規範化、制度化。
(5)北宋的強化
內容:集中軍權——解除朝鮮將軍和地方軍事使節的軍權,設三官指揮皇軍,與樞密院壹起牽制。集權行政——設謀士、唐使、三秘,以分宰相的政治、軍事、財政大權;派壹個平民做地方官,和法官核對壹下。
財權集中——通過各種方式設置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司法權集中——中央派出公務員作為地方司法人員。通過上述措施,皇帝掌握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軍政財權和司法權,鏟除了封建割據的基礎。
特點:有強有弱;在中央分權的基礎上,地方分權。
(6)發展於元代
內容:在中央,完善了中央官制,設置中書省、樞密院、禦史臺,負責行政、軍事、監察事務;設立鄭玄院,主管宗教事務,管理西藏。在地方壹級,實行省制。
特點:地方行政體制有了很大進步;中央政府建立了邊境地區的直接管理制度。
(7)明清時期的強化
內容:明初廢丞相,權力分為六部分。地方政府實行三司分權,改都督為五軍都督,軍權與兵權分離,制定《大明法》,設立工廠和衛生特勤署。實行八股取士。清朝沿襲明朝制度,增設兵部,推行文字獄,加強專制集權。
特點: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達到了頂峰。
(8)結束於1912。
辛亥革命結束了清朝的統治和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2.中央行政系統
(1)三公九臣制:是秦始皇創立的封建專制中央集權中的中央行政制度。由宰相、禦史、太尉組成,其中宰相制度延續了壹千多年,禦史主管監察事務,太尉主管軍事。
(2)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整合漢魏以來的官制而創立的新的中央行政制度。三省為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是中央最高的政府機構。中書省負責起草和發布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查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國家重要法令,三省省長均為宰相。
官、戶、禮、兵、圖、工六部為尚書省下屬機構。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合作,又相互監督和牽制,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嚴密完整的體系,有效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政府的統治權力。
3.地方行政系統
(1)分封制(目的、對象、內容、作用):西周統治者為了鞏固奴隸主政權,在政治上實行諸侯分封制,鞏固了周朝的統治,擴大了疆域。春秋戰國時期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郡縣制,在隨後的壹些朝代依然存在。
(2)郡縣制: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秦朝在全國推行,從而在全國範圍內取代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權的獨立性,加強了中央集權。這是中國地方行政體制劃時代的改革,縣制在中國沿用已久,影響深遠。
(3)郡縣並行制:西漢初期地方實行郡縣制,同時存在封建制。郡國並行不利於國家的統壹管理,有分裂的危險。
(4)漢蕃分治:遼國境內居住著眾多的民族,漢族和契丹族在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方式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其特點是民族間的分治,其實質是階級統治而不是民族壓迫。其作用是促進了契丹的發展,加速了契丹的封建化進程,也促進了壹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5)蒙安制:金國建立後,為了加強統治權力,完顏阿骨打推行了蒙安制,這是壹種融合軍事和農業的制度。孟安莫克既是壹個軍事組織,又是壹個地方行政組織,促進了女真族的封建化進程。
(6)省制:元朝是當時疆域空前的封建國家。為了對各地實行有效的管轄和統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
它的建立鞏固了國家統壹,保證了制度上的中央集權,是繼秦朝郡縣制之後,中國政治制度史上的壹次重大變革。元代的行省制度對後世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後,行省制成為中國的地方行政機構,明清沿用至今,壹直保留至今。
(7)僧官制度:明代,西藏實行僧官制度。由於藏民信仰藏傳佛教,明政府利用宗教來統治藏民,但規定各級僧官都要由朝廷做兔,從而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8)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明末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以軍事組織的形式組織女真,由貴族控制。它有三個功能:軍事征服、行政管理和生產組織。它是壹個軍民融合的社會組織。它既是壹種軍事組織,又是壹種行政管理制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
八旗軍隊在清朝統壹中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和自身的問題,其戰鬥力逐漸下降。鎮壓太平天國過程中崛起的湘軍、淮軍對其影響很大,尤其是清朝“新軍”的大規模訓練,八旗軍滅亡。
(9)土司制度:明朝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沿襲元朝的統治方式,實行土司制度。這些由當地少數民族擔任的土司官員,對轄區內的行政有自主權,世襲,權力很大,逐漸演變成壹股割據勢力。
(10)“改地為流”:形成與發展:明朝永樂年間,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廢除土司衙門,政府派流官直接統治;清朝平定三藩之亂後,雍正帝大規模推行。
回歸故土是中國政治發展的重大改革。既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又改變了當地落後、孤立、紛爭的局面,促進了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統壹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②分封制向郡縣制的轉變,主要反映了管理任用原則從宗法制度向行政任用關系的轉變,是政治制度進步的表現。縣制到省制的變化主要體現了行政區劃的變化。總的來說,隨著社會的發展,行政區劃越來越小,分區越來越多。
4.官員選拔制度
(1)官制:西周時期《石清實錄》的選官制度是按照宗法制度實施的。
(2)考察制度:漢代發展了選官選賢的制度,其中考察制度是主要內容,是自下而上的選賢任能的制度。
西漢通過這種制度加強中央集權,主要是基於個人的才能和道德。東漢檢察系統重視孝道。茶居在地方上主要靠個人威望,稱為鄉選。隨著強大地主勢力的發展,家族希望成為選舉的主要依據。
(3)九品鄭智制:實行於魏晉南北朝。起初,家庭背景同樣重要;西晉以後,註重門第和家世,促進了士族制度的發展。
(4)科舉制度:隨著士族的衰落和平民地主的興起,原有的選官制度無法進行。科舉制度建立於隋朝,完善於唐代。這壹制度為歷代所用,影響深遠。
5.古代監察制度
中央設立帝國監管百官,歷朝歷代都有,只是地方監管制度有壹些變化。
(1)秦朝:中央設置禦史,地方設置禦史。
(2)西漢:漢武帝定13為監區,設刺史監。級別不高,可以監視王公和地方高官。
(3)東漢:刺史的監督權進壹步加強,地方行政權和軍權逐步增加。東漢末年,刺史演變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
(4)北宋:設總判官,負責監督周知,可直接向皇帝報告。這份官方文件只有在周知和總法官共同簽字後才能生效。
(5)明朝:地方設立了信訪司,負責地方監督司法;建立了壹個工廠健康的特別機構來監督官員和平民。
6.軍事系統
政府兵制度;招聘制度;帝制;更具防禦性的方法;嘉寶法律;戰爭的壹般藝術;孟安謀克;八旗制度。
7.少數民族創造的制度
均田制、租佃制、官兵制、分漢藩制、猛保制、行省制、八旗制。
8.古代其他重要的政治制度
(1)退位制:指我國原始社會晚期部落聯盟民主選舉首領的制度。它既是原始公有制的政治反映,也是原始社會崩潰的信號。
(2)世襲制:指階級社會,皇位(或皇位)可以世代繼承(世襲制壹直延續到清朝,延續了近四千年)。從退位到世襲王位,從為天下大眾服務到為天下家族服務,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階級對立的產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世襲制以其鮮明的私有化反映了社會的巨大進步。
王位世襲制取代退位制是壹個歷史進步;因為皇位世襲制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私有制發展的結果,是階級對立的產物。
(3)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西周以來根據血緣和不忠來決定繼承和名分的制度。宗法制度形成的宗法制度和特權制度對後世影響很大。西周王室的宗法制度是壹種與封建制度相互排斥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度對當今中國社會的影響:①積極影響: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祖國統壹,如“敬祖”、“認祖”;②負面影響: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和宗派勢力,如“任人唯親”、“宗派主義”。
(4)軍功爵位:戰國時期商鞅變法規定,按軍功大小授予軍功爵位和田宅。政治上廢除了奴隸主貴族享有爵位的特權,有利於新興地主階級專政的建立。
(5)士紳制度:士紳是從有勢力的地主發展起來的,屬於地主階級中的特權階級。士紳制度形成於魏晉,充分發展於東晉,衰落於南朝末年,消亡於隋唐。它以門第來選官,即“做官靠門第,嫁人是腐朽的政治制度。”
百度百科-政治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