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師,代表著古代人的審美觀念,喜歡富麗、典雅、大方之美,稱之為大國之風。紫金城、阿房宮、長城、宋嶽寺塔、北閣寺、吉昌園、頤和園、布達拉宮等傑作,閃耀著中國古建築的光輝。有序曲,有高潮,有結尾,空間變化極其豐富。不僅在造型、空間布局、整體規劃上獨具特色,而且將中國古代建築美學的主導思想——天人合壹的理念,從多個方向、多個層面充分展現在建築設計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深厚的文化底蘊。
對稱之美源於自然,遵循自然。
對稱美是形式美的美學原則之壹。人體是對稱的,鷹、虎、獅、孔雀、金魚、蟬、蝴蝶等都呈現對稱的形態。人與動物的對稱能給人健康的美感,不對稱則給人不愉快的印象。對稱之美源於自然,遵循自然。中國古代建築中的自然對稱之美,如宮殿、寺廟、寶塔、橋梁、亭臺樓閣等。,幾乎都考慮到“對稱”這壹美學法則的應用。為什麽中國的古建築能給人美感?這是因為“對稱”能給人壹種平衡感和穩定感,反映了人們審美實踐中的壹種普遍心理要求。
天象的應用。
天文數字在建築上最典型的應用是北京的天壇。天壇建於永樂十八年(1420),當時天地共祭,故名。明朝嘉靖九年(1530),在北郊又建了壹個方澤(地壇),改名天壇。
古代十以內的偶數叫陰數。奇數中有壹個是太極,三是奇數的開始。天壇的幾何尺寸嚴格采用正數,猶如天地三人,所以正數叫九。殿內用於祈福新年的天數和象征圖形高90尺,檐下三層,玉谷坊下三層,殿頂周圍30尺(象征壹個月30天),外層12柱(象征壹天12小時),中層12柱(象征壹年12個月),外中層24柱(象征壹年24個節氣), 以及最裏面的藻井下的四根龍井柱(象征壹年四季)殿頂有十六椽(象征三十六天頂); ?城墻東門外有七十二條曲折的走廊(象征七十二地煞)。天壇的這組天文數據及其完美的建築藝術形象和園林空間,充分說明了天人合壹思想對中國建築的深遠影響。
陰陽相擁,溶於樓中。
老子的太極圖(即陰陽圖)最集中、最生動地代表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太極圖展示了宇宙中兩種對立的力量(用黑白色表示):它們相互存在,同時又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用壹條動態曲線來表示。陰陽不是機械限定的,而是壹種辯證的運化關系。
在中國古代建築師的眼中,中國的空間觀念永遠是兩種對立的力量和諧地、動態地存在於壹個統壹體中:虛實、存在、大小、分離、曲折、色彩空間、起伏、運動、剛柔、收斂與釋放,其他陰陽對立的力量永遠是壹種對抗、轉化、無止境的運移關系。
佛教強調“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與空的對等是對物質世界和無形的精神世界的存在和相互轉化的隱喻。顯然,佛教創造了壹種富有人性和自然靈性的“虛空”和“夢境般”的審美意識。在老莊哲學思想中,“有”與“無”代表了宇宙中物質屬性與非物質屬性的對立的兩個方面。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只有“有”而沒有“無”,或者只有“無”而沒有“有”。而在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哲學中,則側重於對立物中陰的融合,強調虛無的作用。他們把“無為而自然”和“無為而無不為”作為自己的人生哲學,主張熱愛自然,在大自然的無限空間中表達自我心靈和自我滿足。這種“無為”在藝術上的滲透,表現為“神與物行,思與境相和”的審美意識。由此可見,“色彩空間* * *存在”、“是否有轉化”、“虛實共存”是中國空間觀念的核心。它強烈地影響著中國的傳統藝術觀,也包含著影響中國建築美學的審美意識。
在中國傳統建築中,大型建築並不意味著龐然大物,而是壹系列虛實相間的院落和由“房間”組成的“建築”沿著某壹軸線逐漸“前進”(每個院落稱為壹個“前進”)。建築設計中,既要設計“實”,也要設計“虛”。這種虛實相生的遞進,在他的空間觀念中充分體現了中國“有無互存”的美學思想。北京雄偉的故宮如此,江南的壹些典型民居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