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原名原意是指國立大學,如古代的國子監、國子監等。單純說語文學習,是指單純的語文學習。自從西學東漸,文化分流轉型以來,為了與西學相區別,中國學術界把中國的“六藝五術”稱為“國學”。西學在東方興盛,東學衰落。五四以來的新青年運動前後,壹些國學大師開始與西學爭論,以保護國學。西方學派認為完全接受西學,而忽視中學。漢學是中國特有的,但在中國近代史上,由於中西之分,漢學和西學開始在中國分開發展,而漢學興起於20世紀初,興盛於19世紀20年代。在中國大陸,漢學因打破四大傳統而被毀了。自文革結束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思想、學術和文化自由逐漸恢復,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空間逐漸拓展和繁榮。自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漢學”復興至今。(以上文章摘自南:在國學熱中談國學。)
關於大學設立國學學位,有人說國學學位的定位很模糊。其實國學的領域和範圍並不模糊。隨著西學的逐漸沒落,國學也經歷了風風雨雨,走到今天並不容易。國學伴隨著中國傳統文化成長,伴隨著中國歷史發展,具有豐富的哲學內涵。國學不是哲學。但是,漢學的歷史包含了中國幾千年的哲學發展,漢學不能脫離中國的傳統文化而單獨存在。要想找到設置學位的基本依據,就必須全面復興中國的國學文化,包括“五術六藝百家”理論。國學的現代化就是用五術六藝復興和現代化百家爭鳴的文化知識。(本文由南轉載,但請註明南。(以上文章摘自南:在國學熱中談國學。)
二十世紀初興起的漢學,二十年代盛極壹時,八十年代出現“尋根”熱潮。九十年代的“國學”熱自此死灰復燃,這是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今天是傳統文化在當今多元文化的中國乃至世界的重新定位。
“國學”理論產生於西學東漸和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來說,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壹個統壹明確的定義。著名的專家有不同的看法,但他們不能同意。壹般說,國粹登勢在1906寫道:“中國學者是什麽?壹國之學皆是也。有土地的人生在上面,因為有國家,有國家的人有自己的學問。學之者,學壹國之學,以為國之用,而治壹國。”(國學講座,中華烹飪雜誌。19)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寬泛,但主要強調國學的實用性。
壹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學術。既然國學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學術,那麽它無疑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占星、數學等等,當然屬於國學的範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延伸。
國學要分哲學、歷史、宗教、文學、風俗習慣、考證、倫理、版本學等。,以儒家哲學為主流;在思想上,應該分為先秦諸子、儒道佛三個學派。儒家思想貫穿並主導了中國思想史,其他都是從屬的。漢學分經、史、子、紀四部,但以經、子為主,尤以經為主。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編纂於乾隆年間,由當時壹流學者紀曉嵐、王念孫、戴震等完成。“文房四寶”指的是經、史、書、集,“大全”指的是所有收藏的書籍。
“國學”是指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粹與當代文化中的精粹相結合的學術精華的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