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國學知識筆記

國學知識筆記

首先,什麽是“國學”?為什麽要學「國學」?國學的意義有很多,其中壹個是相對於晚清以後的“西學東漸”而言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國學指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於歷史形成的觀念,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思想,是中國的學術正統,甚至把《論語》奉為“東方聖經”。這恐怕不現實,我以後再來。至於為什麽要研究國學,我完全同意壹位學者說的,研究國學是為了把握歷史文化的走向,是為了建設壹個能夠站在世界前列的現代中國。奇怪的是,在“西化”浪潮中,“國學”反而大行其道,似乎是相反的;其實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不,五四運動的壹個最大特點就是重新審視中國的傳統文化。胡適當時提出“整理國故”,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精神。目前提倡治本,也在強調繼承中國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正如“整理國故”不是復古,我們也要反對保守主義傾向。

所以“漢學”壹詞的形成有其深厚的歷史積澱,因時因地而異。五四精神現在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於是有學者提出了“國學”這個概念經不起推敲的觀點。最起碼,中國是壹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國學”不能包括在內;而且現代學術不斷精進,把所有的都叫做“國學”放在壹個籃子裏,大概很難解釋。正因如此,他認為“誠實地稱之為‘中國傳統文學研究’就好了”,沒有必要樹立壹面充滿民族主義情緒的“國學”大旗。看似合理;但似乎無法解釋。

於是我想起另壹位學者關於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的論述,這是根據中國古語對“國學”的壹個非常有見地的詮釋:“文化傳統是形而上的道,傳統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離道。”我的理解是,前者是抽象的,後者是具體的;壹種是沒有象包含法律規範的意義,另壹種是象是指具體事物或名稱的體系(根據辭海的定義)。正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壹樣,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受到中國文化傳統的限制。而這兩者是有聯系的,但又是完全不同的。正因為中國的文化傳統是多變的,是包容的,是吸收的,是經過輝煌的“百家爭鳴”洗禮的,所以“漢學”是以傳統文化為邊界的,同時也是由這樣的遺傳基因所定義的。至於上面提到的對主流正統的誤解,完全是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形成的“壹家之風”的結果。且不說九家學派,單是法家學派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就不亞於儒家。只有“儒法互補,儒法交融”才能構成中國專制主義的核心理論——漢承秦制,後世承襲秦漢制;這是中國悠久的歷史!

方明確指出,文化傳統應該是自古以來各種文化現象的總和。“國學”只能納入其中,但不能等同看待。他還舉了壹個例子:古代的東西只要慢慢失傳,比如李周的很多規則和制度,就會從傳統文化中變成死氣沈沈的“文物”;外國的東西只要被中國人廣泛接受,與中國文化融合,就可以說是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比如西裝、芭蕾之類的,今天我們誰也不會把它當成傳統文化,但再過幾年,它們可能會像我們今天看到的胡琴、金剛經壹樣,被當成中國的傳統文化。當然,儒家貢獻很大,但儒家的作用只是為法家無情的專制主義“存文”,用溫柔、禮貌、智慧、信仰“裝飾”它,增添壹點人性,給它披上壹層溫柔的面紗。說到這裏,應該揭開從未出現過的文化傳統。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說白了就是壹部封建人治的社會史;也就是說,中國文化傳統最大的缺陷就是人權的缺失,而人權的缺失自然伴隨著三公六朝的意識形態。因此,封建主義的影響和危害是無處不在的。時至今日,封建思想的殘余依然彌漫四面八方,比如“家長制”。它根深蒂固,無法趕走。這是我們的文化傳統。

經過這個提綱,提綱已經出來了。大致可以概括為:第壹,文化傳統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它的影響幾乎貫穿了所有的傳統文化,支配著中國人的行為、思想乃至靈魂。第二,與傳統文化的豐富性、復雜性和變化性相反,文化傳統是穩定的、永久的。第三,它形成了中國人幾千年來傳承的最重要的心理習慣和思維定勢。這可以用壹句話叫做“絕對主義”。換句話說,它是千百年來形成的以王權思想為特征的文化傳統,它的積澱比新形成的價值體系更深,因為它是壹個潛移默化的體系。

我認為漢學的研究對象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文化是整個歷史中非常重要的載體,歷史是我們認同這個國家最核心的東西。

什麽是國學?雖然已經討論了壹百年,但沒有達成共識,因為這是壹個新名詞。百年來,西方文化東傳,造成了西方文化與中國本土傳統文化的差異。起初以新學舊學、中學、西學等不同名稱區分。後來提出了國學這個名詞,其實就是中學,也可以說是老校,因為是國產的。壹段時間,把“國”字加到中國的文化裏。比如中國的繪畫叫國畫,中國的武術叫國術,中國的戲劇叫國劇,中醫叫國藥。

20世紀初中國的壹個小漁村。

高樓林立的廣州夜景

國學是壹門怎樣的學問?現代學科是有細線劃分的,包括文學、歷史、哲學、經濟、法律、考古等等。哲學分為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倫理學和美學...但是國學應該屬於哪個學科呢?國學包括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法律等諸多內容,是壹門綜合性學科。因此,按照現代學科的分類,國學很難確立其作為壹門獨立學科的“名分”。讓我簡單回顧壹下歷史:

國學這個概念剛出來的時候,可以稱得上國學大師的是章太炎(也就是張——編者註)。他把傳統小學作為國學的基礎。小學是中國古代的文字、音韻、訓詁知識,是閱讀古籍的基本方法。從這裏開始,我將學習經典,歷史,儒家思想和收藏。章太炎認為這是國學。這有道理嗎?當然有道理。中國的文化傳統,如果追根溯源,都在這裏。這是比較傳統的說法。梁啟超的思想比較開放。他認為國學應該是中國學術思想史。後來錢穆繼承了梁啟超的說法。他的國學講義和章太炎先生的不壹樣:錢穆先生主要講國學的轉型。到了胡適先生的到來,國學的範圍擴大了。在他心目中,國學就是國學,也就是說中國所有的傳統知識都叫國學。

當時知名學者對國學的理解不壹。更何況這些著名學者研究的路線和範圍不同,更重要的是研究的態度和目的不同。章太炎、梁啟超、錢穆先生研究的目的是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優秀成分。胡適先生是學國學的,他說得很清楚,他是從那壹堆舊報紙裏刨垃圾,掃掉的。

我覺得國學很難定義。比如有人認為漢學就是西方的漢學(漢學是以漢字為基礎的),而中國自己卻研究了所謂的“漢學”!所以我的理解是:國學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如果把中國所有的知識都稱為國學,範圍就太大了,國學的研究範圍應該局限於傳統文化。

雖然這些傳統文化在道、器、術上有差異,但每種文化都體現了這個民族、地區、國家的壹些最根本的東西。文化體現了這個民族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信仰和習俗。壹個民族的價值觀、風俗習慣是通過文化傳遞的。而文化是歷史的載體。我們有悠久的歷史。如果把這種文化拿出來,大家都不同意,怎麽會有歷史呢?所以文化是整個歷史中非常重要的載體,歷史是我們認同這個國家最核心的東西。鴉片戰爭前,著名思想家龔自珍對春秋戰國史有很多研究。他研究了這段歷史,學到了重要的壹課:“如果妳想毀滅壹個國家,妳必須首先毀滅它的歷史。”換句話說,後人不了解自己的歷史,不了解歷史就是不認同這個民族,不了解這個國家。

歷史上,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落後了,所以大家都認為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作怪,並把責任推到它身上。壹個民族失去了自主性,壹味追求別人的東西,最後的結果就是成為別人的附庸。

  • 上一篇:雙皮奶等順德食品為什麽有吸引力?(論文需要,急需!!!詳情)
  • 下一篇:如何從古詩詞中取名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