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加強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建設,完善向社會免費開放服務。鼓勵其他國有文化單位和教育機構開展公共文化活動,各類公共場所應當為群眾文化活動提供便利。加快現代科學技術應用,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網絡化水平。依托公共圖書館、學校電子閱覽室、社區文化中心,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公益性上網場所。鼓勵和支持少數民族文化產品的創作和生產,提高優秀漢語廣播影視節目、出版物和其他民族文字的翻譯水平,開展贈送少數民族圖書、報刊活動。擴大盲人讀物出版規模,依托公共圖書館,在有條件的地區建立盲人電子閱覽室。主要將公共* * *文化產品和服務、公共* * *文化活動納入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采取政府采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政策措施,鼓勵各類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鼓勵國家投資、資助或者擁有的文化產品無償用於公共文化服務。
(3)加快城鄉文化融合發展。增加農村文化服務總量,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以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為重點,加強縣級文化館和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深入開展廣播電視覆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擴大覆蓋面,消除盲區,提高標準,改善服務,提高管理。大力推進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加大對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文化服務網絡建設的支持和幫助。引導企業和社區積極開展面向農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動,盡快將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豐富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建立城鄉聯動機制,合理配置城鄉文化資源,鼓勵城市為農村提供文化援助,將支持農村文化建設作為創建文明城市的基本指標。鼓勵文化單位為農村提供移動服務和網絡服務,推動媒體辦好農村版和農村頻率頻道,做好農村主要黨報黨刊發行和免費閱讀工作。支持文化企業以連鎖方式加強基層和農村文化網點建設,推動電影院線和演出劇場向市縣延伸,支持演藝團體到基層和農村演出。
(4)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以社區文化、企業文化、鄉村文化、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積極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動平臺,依托重大節日和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組織開展群眾樂於參與、易於參與的文化活動。深入開展全民閱讀健身活動,推進文化、科技衛生“下鄉”、科教、體育、法制衛生“四進社區”、“送歡樂到基層”常態化。支持群眾依法成立文化組織,精心培育植根於群眾、服務於群眾的文化載體和文化風格。鼓勵文藝工作者、藝術院校學生和熱心文化公益事業的社會各界人士開展文化誌願服務。
圖表:專欄2新華社記者崔瑩編寫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項目(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壹)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創造力、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支撐。加快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促進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質量效益型轉變,提升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實施壹批重大項目,推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壯大出版、影視制作、印刷、廣告、演藝、娛樂、會展等傳統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文化創意、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動漫遊戲等新興文化產業。培育骨幹企業,扶持中小企業,完善文化產業分工合作體系。鼓勵有實力的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促進文化資源和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適度集中,培育文化產業戰略投資者。規劃建設各具特色的文化創業創意園,支持中小文化企業發展。優化文化產業布局,發揮東中西部各自優勢,加強文化產業基地規劃建設,規範建設壹批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區,發展文化產業集群,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加大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發掘城市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建設特色文化城市。發揮首都民族文化中心的示範作用。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體育、信息、物流、建築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品牌價值,提高物質產品和現代服務業的附加值和文化含量。
(二)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並舉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培育壹批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國有或國有控股大型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在發展產業、繁榮市場中發揮引領作用。在國家允許的範圍內,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產業,參與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參與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實施和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在投資審批、信貸貸款、土地使用、稅收優惠、上市融資、發行債券、對外貿易和申請專項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營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平等受法律保護的制度和法律環境。加強和改進對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的服務和管理,引導其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建立健全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鼓勵和引導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促進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源對接。推動成熟文化企業上市融資,鼓勵上市公司通過並購重組做大做強。
(三)推進文化和科技創新。發揮文化與科技的相互促進作用,深入實施科技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抓住壹批全局性、戰略性重大科技問題,開發壹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和工藝,加快發展文化裝備制造業,支持技術先進的文化裝備、軟件和系統研發和自主開發,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提高出版、印刷、傳媒、影視、演藝、網絡、動漫、遊戲等領域的技術裝備水平,增強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依托國家高科技園和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立國家文化與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將重大文化科技項目納入國家相關科技發展規劃和計劃。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培育壹批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文化科技企業,支持產學研戰略聯盟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制定文化產業技術標準,加快建立文化產品和服務質量管理體系。實施文化數字化建設工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產業,培育發展新興文化產業。支持電子信息產業研發用於內容生產、傳輸和使用的各類電子設備、軟件和終端產品,支持文化產業發展。
(4)擴大文化消費。增加文化消費總量,提高文化消費水平。創新商業模式,拓展大眾文化消費市場,發展特色文化消費,擴大文化服務消費,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培育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提高基層文化消費水平,引導文化企業投資建設更多符合群眾需求的文化消費場所,鼓勵出版符合群眾購買力的圖書報刊,鼓勵在商業演出和電影放映中提供壹定數量的低價演出或門票,鼓勵網絡文化經營者開發更多低價服務,對有條件的困難群眾和農民工文化消費給予適當補貼。積極發展文化旅遊,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旅遊結合,提升旅遊文化內涵,發揮旅遊對文化消費的促進作用,支持海南等重點旅遊區建設。
圖表:專欄3新華社記者崔瑩編制文化數字化建設項目(壹)培育文化市場主體。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加快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培育合格的市場主體。完成壹般國有文藝院團、非流動報刊、新聞網站轉企改制,擴大出版、發行、影視企業改革成果,加快企業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體現文化企業特色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推動國有文化企業積極參與市場競爭,自覺承擔社會責任。把改革、重組、轉型與創新管理結合起來,把深化改革與結構調整、資源整合結合起來,以政企分開、轉變政府職能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政府引導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國有文化資本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
(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按照國家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總體要求,科學界定文化事業單位性質和功能,突出公益屬性,強化服務功能,增強發展活力,全面推進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明確服務規範,強化績效評價。國家設立的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群眾藝術館、美術館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應當創新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運行機制,探索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吸引具有代表性的社會人士、專業人士和基層群眾參與管理。深入推進黨報黨刊發行體制改革和廣播電視臺制播分離,進壹步完善管理運行機制,不斷擴大主流媒體覆蓋面和影響力。推動具有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壹般時事報刊、公益性出版社、文藝院團實行企業化管理,增強面向市場和群眾的服務能力。
(3)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加快發展各類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打破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城鄉分割的市場格局,構建統壹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促進文化產品和要素在全國範圍內合理流動。重點發展圖書、報刊、電子音像制品、演出、娛樂、影視劇、動漫遊戲等產品市場,進壹步完善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和交易會等綜合性交易平臺。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組織和形式,加快大型文化流通企業和文化產品物流基地建設,構建以大城市為中心、支撐中小城市、連接城鄉的文化產品流通網絡。加快培育產權、版權、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辦好重點文化產權交易所,規範文化資產和藝術品交易。完善文化經紀代理、評估、投資、保險、擔保、拍賣等中介服務,引導行業組織更好地履行協調、監管、服務和維權職能。
(4)創新文化管理制度。深化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強化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推進政企分開,理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完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壹,建立健全國有文化企業評價、監測和考核體系,加強國有文化資產監管,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探索建立適應三網融合業務發展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完善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機構,推動副省級以下城市完善文化綜合行政責任主體。堅持主管主辦制度,實行誰主管誰負責、屬地管理原則,嚴格執行文化資本、文化企業、文化產品的市場準入和退出政策,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率。深入開展“掃黃打非”,完善文化市場管理,堅決清除毒害人心的腐朽文化垃圾,切實營造確保國家文化安全的市場秩序。加強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工作,完善分類標準和統計指標,規範統計方法,增強統計數據的科學性和可比性。
圖表:專欄4文化市場建設項目。新華社記者崔瑩編譯(1)堅持正確的創作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熱情謳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生動展現我國人民的昂揚精神和創造歷史的輝煌成就。要引導文化工作者牢記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神聖職責,堅持正確的文化立場,對待和積極追求文化產品的社會效果,弘揚真善美,譴責假惡醜,把學術探索和藝術創作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堅持推進學術民主和藝術民主,營造積極健康、輕松和諧的氛圍,倡導不同觀點、不同流派的充分討論,倡導體裁、題材、形式、手段的充分發展,推動觀念、內容、風格、流派的積極創新。要把創新精神貫穿於文化創作生產的全過程,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五四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借鑒外國文化創新的有益成果,博采眾長,增強文化產品的時代感和吸引力。
(2)推出更多優秀的文藝作品。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雜技、群眾文藝等領域的文藝工作者,要積極參與謳歌時代和人民群眾的文藝創作活動,在社會生活中取材、提煉題材,創作生產出激情充沛、筆觸生動、旋律優美、形象感人的思想藝術精品。實施“五個壹工程”,組織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工程、重點文藝作品扶持工程、優秀兒童作品創作工程,鼓勵原創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文藝精品。支持代表國家水準、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優秀藝術品種,積極發展新的藝術風格。鼓勵壹切有利於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寓教於樂的文藝創作,堅決抵制低俗。
(3)建立和完善文化創新機制。建立健全有利於文化工作者深入實際、生活和群眾的體制機制,充分調動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營造有利於文化創新的良好環境。建立以文化生產單位和個人為主體、以優秀文藝作品市場化發展為重點、以完整產業鏈和完整價值鏈為依托、以版權保護為保障的文化創新機制。敏銳反映社會實踐新領域、主體新變化和受眾新要求,積極運用高科技手段推動形式創新,催生文學新品種,增強文化產品的表現力、感染力和傳播力。
(4)完善文化產品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堅持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和人民滿意作為評價作品的最高標準,把群眾評價、專家評價和市場檢驗統壹起來,形成科學的評價標準。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獎勵機制,精簡獎勵類別,改進獎勵方式,增強權威性和公信力。加強文學理論建設,培養高素質文學批評家,開展積極健康的文學批評,開展影評、劇評、書評、樂評等多種活動,倡導主流價值取向,引導群眾審美,堅決抵制低俗,集中力量凈化文化市場,努力營造良好的文化發展環境。加強文學批評陣地建設,扶持重點文學批評媒體。加大優秀文化產品推廣力度,利用主流媒體、公共文化場館等資源,在資金、渠道、版面、場地等方面為具有主流價值的優秀作品展播提供條件。設立專項藝術基金,支持優秀文化作品的征集和推廣。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積極開展版權保護及相關服務,維護著作權人合法權益。
圖表:專欄5文化精品創作制作項目。新華社記者孟麗晶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