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國家安全包括16個方面的基本內容: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網絡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生物安全、太空安全、極地安全、深海安全。
在中國設有中華人民***和國國家安全部統壹管理國家安全工作。2014年1月24日,為了進壹步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中***中央決定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
維持國家安全的部分要素
壹、軍事安全
軍事是國家安全的根本性保障。借由設立常備軍隊,使國家具有嚇阻、抵抗外來軍事勢力入侵的能力,並能確保在第壹時間之內加以反擊。
通常指穩定的社會秩序與政府和人民的契約(如法律)不會因為政黨輪替或更換領導人而輕易的被推翻。朝令夕改,或是政府公信力降低,都是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威脅因素。
二、經濟安全
對內,泛指維持國家內部各經濟部門與元素的正常運轉以及保障公平、有序的的交易投資環境;對外,指兩國之間的投資保障協定。維持貨幣幣值的穩定與自由經濟市場,以及防止外國的商業間諜大規模刺探未經授權的專利技術、侵害知識產權。
還要管制與防止產業集體出走或跨國並購,以關稅或反傾銷稅保障本土產業不受境外生產者的傾銷影響。以維持國家在經濟上的整體競爭力及民眾的正常生計。
三、網絡安全
進入網絡與信息時代後,人類獲得及傳遞信息的成本被大大降低,在世界上網絡覆蓋的任意地區都可以實現任意距離內的即時信息傳播。因此,涉及國家安全的重要資訊(如軍事情報、科技情報)被泄露的風險也在陡然增加,且在事後難以補救。
此外,利用黑客、計算機病毒等技術手段攻擊敵對目標的有限成本和危險性,也使諸多特別是發達國家在不斷研發更新該領域的攻擊與防禦技術,並已將其應用於實踐。因此,現今網絡與信息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不容小覷,網絡信息戰甚至正在成為當今國際間戰爭等軍事行動的主要部分。
四、文化安全
文化因素雖然不會直接對國家安全構成顯性威脅,其影響具有潛在性、漸進性和傳染性等特點。歷史上不乏因某種文化或宗教思潮的流行促使統治階級、知識分子及民眾思想行為的轉變,最終導致國家發生戰事或重大變革甚至覆滅解體的實例。
此外,文化帝國主義等現象正在對壹些特別是發展中與欠發達國家的文化元素、民族認同與生活方式構成影響:
先進發達國家利用其既有的影響力與實力在推銷自身文化元素、某種價值觀或相關周邊產品的過程中取得優勢,潛在性地影響與改變目標群體的思維與行為方式,加深或減輕其對某國或某壹種文化意識形態的好感或仇視,或是輸出自身意識形態以尋求同化和制造對立,為未來可能的行動計劃鋪設思想基礎。
同時,由於網絡的發達和廣泛應用,利用新聞資訊媒介、在線社交網絡和視頻網站等平臺進行特定意識型態輸出,進而煽動民眾情緒和策劃群體性活動,以破壞目標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秩序甚至威脅其統治機構也成為現今國際間競爭的角力手段之壹。
這些都使意識形態、社會輿論和新聞傳播等文化因素逐漸成為維護國家安全的主要抓手。
擴展資料:
重要意義
國家安全的概念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誌提出的,意思是保證壹個國家的安全不僅是不受外國侵略,而且在國內也要穩定,要反對顛覆。並且隨著國家安全的提出,我國有了壹個概念性的轉折,由毛澤東時代的“戰爭與革命”發展成為了“和平與發展”。這樣使得中國在國際地位上更加發達,強調了經濟戰略。
2001年中***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講話中提出:要頭腦清醒,居安思危,深刻認識新形勢,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國防安全的極端重要性,緊迫性。確保信息安全,金融安全和糧食、石油等戰略物資安全。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新世紀新階段國際國內的形式發展,沿著上述國家安全發展的思想道路,明確提出了要確保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國防安全的要求。
這說明我國國家領導人對國家安全所包括的方面逐步的擴大。更加確保了我國在不受外國侵略的同時,防止內部矛盾,發展經濟的目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