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國家文化安全的國家文化安全的主要內容

國家文化安全的國家文化安全的主要內容

國家文化安全包括了多方面的內容,其中主要有語言文字的安全、風俗習慣的安全、價值觀念的安全和生活方式的安全等。在此,我們討論壹下語言文字的安全問題,同時也對其他方面略作論述。

1、語言文字的安全

在文化安全中,人們很少說到語言文字的安全,但這卻是文化安全最基本的內容。這是因為,自從人類有了語言,創造了文字之後,語言安全和文字安全對於壹個民族和國家來說就有了十分重要的意義。

語言文字是在壹個民族、壹個國家歷史演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符號系統,它既是壹切文化和文明的載體,也是全部文化和文明中最基本、最穩定、最持久的構成部分。改變壹個民族的語言文字,對壹個民族和國家的人民來說是壹個比掠奪他們壹些土地和糧食更為痛苦的事情,必然觸及其心靈深處。在整個文化中,相對於經濟文化、政治文化、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等來說,語言文字是壹個國家更為持久和穩定的標誌和符號。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文化的許多方面都可能被不斷更新和改變,甚至被完全拋棄和重新選擇,但是語言文字卻是難以完全更新和改變的,是難以完全拋棄和重新選擇的。如果壹個國家的語言文字被改變了,那麽這個國家的文化也就被徹底改變了,這個國家可能也就名存實亡了。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延續五千年而沒有中斷和消亡,其中壹個重要的原因和標誌就是漢語從來沒有中斷和消亡。有些文明古國的文明後來之所以中斷甚至消亡了,其重要原因和標誌也是它們各自的語言文字中斷和消亡了。我們中國人至今可以讀懂古代漢語,而有些文明古國的後繼者卻無法讀懂前人留下的文字,更不用說使用前人使用的語言了。

作為國家文化安全之基本內容的語言文字安全,最基本含義就是指壹個國家使用自己固有語言與文字的權利不受外部因素特別是外部強權的威脅和侵害;其次是指壹個國家的語言文字本身不因他國語言文字的影響或侵入而失去在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等等領域的主導地位;第三是指語言文字在內外各種文化和非文化因素的影響下保持合理的純潔性;第四是指語言文字的改革與發展能夠安全穩步進行,而不至於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多於便利的不便、多於益處的害處。

從歷史上看,壹個國家興衰存亡,常常伴隨著其語言文字的興衰存亡。由於中國在唐代的興盛,中國的語言特別是文字便對許多國家和地區產生了廣泛深刻的影響,也使得漢語言、漢文字、漢文學興旺發達起來。由於英國在近代的興盛,由於美國在當代的強大,英語這壹本來只在西方部分民族中使用的語言文字,現在幾乎成了世界語言和文字,無情地迫使許多國家的知識分子甚至普通民眾不得不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來學習這壹第二語言,否則就可能被時代所淘汰。英語在當代世界的霸權地位既與美國在當代世界的政治軍事霸權地位相適應,同時又在互相推動,形成了壹種良性互動。相反,壹個國家衰落和滅亡,也常常伴隨著其語言文字的衰落和滅亡。從歷史上看,沒有哪個國家滅亡了,其語言文字還能夠繼續興盛,還能夠長期存在下去。同時,壹個國家對外侵略與擴張,常常包括了語言文字的侵略和擴張;壹個國家被他國侵略和威脅,也常常包括了語言文字的被侵略和威脅。當年日本侵略中國時,就曾強行在中國推行日語教學和日本文化教育,企圖從語言文字方面徹底征服中國人。在這種情況下,被強迫學習日語和使用日語的中國人,遭受著難以想象的內心痛苦和精神折磨。西方列強在近代對外侵略和擴張的過程中,也常常強行把他們的語言文字變成了遭受侵略的國家和地區的主導語言文字,其後遺癥至今還在世界壹些國家和地區存留著。在西方國家之間,這種語言文字的侵略和被侵略、安全與不安全,也有突出的表現。法國作家阿爾封斯·都德(AlphonseDaudet1840—1897)的《最後壹課》,不僅反映了壹個愛國主義的主題,而且從中可以明顯地看到言語文字安全與國家安全的密切聯系。法文老師在最後壹課上對他的學生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最後壹次我給妳們上課了。柏林來了命令,在亞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裏,只準教德文了……”

其實不僅戰爭期間存在著他種語言文字對本國語言文字安全的威脅和侵害問題,而且在和平時期和國際交往和交流中,也存在著語言文字的安全問題。當代世界,西方發達國家不僅在經濟、軍事、政治等等方面憑借著其明顯優勢占據著世界霸主地位,有意無意間對發展中國家采取霸權立場和態度,而且文化領域甚至在語言文化領域也對發展中國家采取霸權立場和態度,從而形成了人們常說的文化霸權和文化帝國主義現象,以及包括生活話語霸權、學術話語霸權在內的話語霸權現象,直接或間接地侵蝕著欠發達國家的語言文字,影響甚至威脅和危害著發展中國家的語言文字安全。對此,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近年來,不少國家的民族語言保護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目前民族語言保護的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人們需要進壹步提高對民族語言重要性的認識。正如中國學者周海中教授所言:當今處於弱勢的民族語言正面臨著強勢語言、全球化、互聯網等的沖擊,其社會使用功能正處於逐漸弱化或消失的危險境地;因此有關機構和語言學界都應該采取積極而有效的措施,搶救瀕危民族語言;保護民族語言,有利於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發展,也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安定。

2、風俗習慣的安全

除了語言文字安全之外,風俗習慣安全是國家文化安全的另壹方面重要內容。

所謂的風俗習慣,就是壹個民族或壹個國家在長期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獨特而穩定的風尚、禮節、信仰、做法等等,表現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宗教活動、巫術禁忌等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的行為模式中。在這些方面,任何壹個國家與其他國家相比,都有自己的特異之處,而這些特異之處不僅是歷史形成的,為本國本地本民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物質便利和精神寄托,增加了親和力和向心力,而且對維系壹個國家、壹個民族的團結和穩定發揮著獨特的積極作用。

風俗習慣的相對穩定和繼承發展,以及在穩定基礎上的變易更新,是壹個國家和平時期安全穩定的重要社會基礎,更是壹個國家戰敗投降之後以期復國振興的最後資本。當作為社會基礎的風俗習慣受到外力的威脅和破壞時,特別是當他國他族作為入侵者和殖民者強迫壹個國家和民族改變自己的風俗習慣時,必然要遭到本國家和本民族廣大人民的強烈抵抗。壹個國家的軍隊比較容易被打垮,政權也比較容易被顛覆,但其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風俗習慣則是難以改變的。無論是征服者,還是被征服者,都十分清楚的是:徹底征服壹個國家,不僅僅是要征服他的軍隊和政府,更重要的是要征服它的文化。正因如此,歷史上許多征服者在打垮壹個國家的軍隊,推翻壹個國家的政權之後,總是千方百計地要改變其文化,包括改革其日常所用的語言文字和所執的風俗習慣;而壹個被打敗亡國的民族,也總千方百計地保持自己的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以圖東山再起。猶太民族就是這樣壹個被征服過但沒有被消滅掉的民族,當今的以色列國就是由這樣壹個歷盡千難萬苦而不丟棄自身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的民族重新建立起來的。

在強調風俗習慣是國家文化安全的主要內容之壹,強調風俗習慣的保持與延續對國家文化安全及整個國家安全的重要性的同時,必須註意的另壹個問題是:風俗習慣並不都是優秀的、積極的、先進的,也並非永遠不可更改的。事實上,任何壹個國家的風俗習慣都在隨著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而不斷變革著。所謂的移風易俗,就是要改變那些不合時宜的風俗習慣。但是,這種變化和改革應該是符合時代要求的、漸進的、溫和的。

3、價值觀念的安全

如果說風俗習慣表現出來的是各種各樣的社會現象和人們的言行模式,是文化中較為外在也較為淺層的方面,那麽價值觀念則是這種言行模式背後發揮支撐作用的精神支柱,是文化中更內在也更為深刻的本質方面。

在哲學理論層次上,價值觀念亦即價值觀,是指不同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對價值的本質、價值的結構、價值的類型、價值的表現以及社會應有的價值取向等有關價值問題的認識和觀點的總和。這壹方面雖然也是壹個國家價值觀念安全必然涉及到的,但卻它更趨理論性,而對社會實際生活不發生直接影響,因而並不是國家價值觀念安全的最重要的內容。

國家價值觀念安全的重要方面在於廣大國民對傳統和現存價值觀念采取什麽態度,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奉行什麽樣的價值觀念,有什麽樣的價值取向。因此,從社會生活的實際來看,價值觀念則是廣大國民對各種各樣的社會現象甚至自然現象的是非判斷和基本態度,以及他們對自己將欲采用的行為目標、方式、手段等方面該與不該的價值定向。國家價值觀念的安全問題,也正是廣大國民對壹個國家傳統的和現在的價值觀念采取什麽態度的問題。由於這種態度不僅與家庭、社會、國家對國民的教育相關,而且與其他國家各方面的文化影響、滲透,甚至文化侵略、意識形態煽動等相關,因而國家就不能不對國民價值觀念的變化給予高度關註。國家價值觀念的安全,也就是壹個國家傳統的和現存的價值觀念在當代社會和廣大國民中合理而有效地得以保持與延續,而不至中斷與消失。

價值觀念的安全是相對的,它並不是說壹個國家傳統的和現存的價值觀念完全不變就是安全,更沒有要求任何國家都必須保持傳統的價值觀念不變,而是強調保持壹個國家基本價值觀念的連續性,同時又不否認價值觀念與時俱進地發展變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4、生活方式的安全

生活方式是文化的集中體現,是個人內在之價值觀念的社會性外化,也是社會外在之風俗習慣的個體性活化。壹個國家與另壹個國家在文化上的不同,集中表現出來的就是生活方式的不同。同樣,不同國家間的文化差異也集中體現為生活方式的差異;不同國家間的文化沖突更集中體現為生活方式的沖突。

正因如此,在美國歷屆總統每年提交國會通過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生活方式的安全總是其關註的重點。喬治·凱南認為,美國國家安全的中心目標是保護美國的生活方式不受外國的幹涉和威脅。1990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明確指出,“在我們的整個歷史中,我們國家的安全戰略壹向是尋求實現廣泛的、壹貫的目標。我們總是設法保護我國的安全,保護我國公民和我國的生活方式。”

雖然學者們對生活方式的定義差別很大,但這裏所講的與國家安全相聯系的生活方式,並不是我們傳統上所理解的與生產活動、經濟活動、政治活動等等相對的狹義的生活方式,而是指人們在壹定社會條件和環境下形成的涉及物質和精神、經濟與政治、個人與社會等領域的言行模式,它既包括物質生活在內,也包括精神生活在內;既包括經濟生活在內,也包括政治生活在內;既包括私人範圍內定的生活,也包括公***領域中的生活。因此,壹個人對時間、金錢的消費態度和模式屬於他的生活方式,壹個人對於國家政治生活的態度和參與模式也是他的生活方式。在這個意義上,生活方式已經超越狹義的文化領域,而屬於廣義的文化範疇。

雖然壹個國家內部的不同個體、不同群體、不同社會集團,在生活方式上必然存在差別,但在與另壹個國家的比較中,這些人的生活方式又必然具有某些***同的同時又區別於他國的特征。這種具有國別特色的生活方式,為國民方方面面的生活提供了穩定的條件和便利,因而也就成為壹個國家在世界範圍內保持其文化特質和民族特質的重要內容。

但是,生活方式安全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都是為了國民生活得更舒適、更方便、更自由、更有尊嚴,因而當傳統的和現存的生活方式中存在影響這些目標實現的要素時,當有更好的生活方式要素可以選擇時,那麽無論它們是在本國生長出來的還是由他國傳來的,國民都是可以考慮對原有生活方式進行或多或少的改變,以獲得壹種更好的生活方式。這是歷史進步的要求,並不是對國家文化安全的破壞。當然,生活方式的變革應該是進步的、合理的、漸進的,壹方面符合時代要求,另壹方面不至於引起社會的過度動蕩而危及國家安全。在我國,當前提倡確立壹種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

  • 上一篇:團隊精神包括什麽
  • 下一篇: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中,道家的陰陽思想為什麽會有如此大的影響?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