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認為,國際貿易的起因在於不同的地理和自然條件所造成的商品成本的絕對差異。他提倡分工,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專門生產壹種商品,然後交換,對大家都有好處。他認為國際分工是各種分工形式的最高形式。所以,如果國外生產的產品比國內生產的便宜(生產成本絕對低),那麽我們就應該把國內生產的產品在有利的生產條件下出口,換取國外的產品,而不是自己生產。他認為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者說是後天獲得的有利的生產條件。無論是自然稟賦還是後天獲得的有利生產條件,壹個國家能夠以絕對低廉的生產成本生產出壹種產品,然後進行交換,就會使各個國家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從而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社會物質財富。
斯密的國際分工理論被稱為區域分工理論或絕對成本理論。
(2)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
李嘉圖發展了斯密的理論,把它提高到壹個新的水平,提出了比較成本理論。李嘉圖比較成本理論的核心是比較優勢原理。這個原理告訴我們,任何壹個國家,無論經濟實力強弱,都可以確定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按照比較優勢原則安排生產和貿易,使雙方在相同的勞動消耗下獲得比分工前更多的產品。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被認為是西方國際貿易理論的經典。後來的國際貿易理論都是在李嘉圖比較成本理論的基礎上補充或發展的。(1)要素稟賦論;
它最早是由瑞典經濟學家赫克謝爾19198和另壹位瑞典經濟學家奧林·於提出的。
該理論創立於1933,又稱赫克托-奧林理論或赫克托-俄羅斯模型。
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並沒有解釋為什麽兩國的比較成本不同。赫爾佐格-俄國繼承和發展了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提出了要素稟賦理論,用生產要素的豐缺來解釋國際貿易的成因。
所謂生產要素,是指在生產活動中必須具備的主要要素,或必須投入或用於生產的主要手段(土地、勞動力、資本、創業人才)。奧林認為,國際商品價格的絕對差異是國際貿易的直接原因。所謂商品價格的國際絕對差異,是指同壹種商品在不同國家以本國貨幣表示的價格換算成同壹種貨幣表示的價格後的差異。國際貿易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價格不同。當兩國的價格差大於各種運輸成本時,就會帶來貨物從價格較低的國家運輸到價格較高的國家的好處,這樣國際貿易才能發生。
為什麽兩國的價格會有差異?奧林認為,價格的絕對差異是由於成本的絕對差異,而成本的絕對差異主要是由於:
壹是生產要素供給不同,即兩國要素稟賦不同;
第二,不同的產品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元素比例不同。
相應地,壹個國家應該出口密集使用該國最豐富的生產要素的商品,進口密集使用該國缺乏的生產要素的商品。根據所占比重最大的生產要素的不同類型,產品可以從勞動密集型產品、資本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
②《列昂惕夫之謎》
戰後,美國經濟學家列昂惕夫根據對俄貿易理論,運用他創立的投入產出分析方法,驗證了美國的進出口商品結構。結果他得出了與俄俄之間理論完全相反的結論,在西方引起轟動,被稱為“列昂惕夫反理論”。
按照俄俄理論,美國應該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然而,實際的驗證結果卻恰恰相反。美國出口的商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而進口的是資本密集型產品。誰錯了?似乎兩者都沒有錯。這成了壹個謎。為了解開這個“謎”,西方經濟學家對此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並提出了各種解釋,從而推動了戰後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
(3)對“列昂惕夫之謎”的解釋
列昂惕夫自己的解釋。不同國家的生產要素稟賦不僅存在量的差異,也存在質的差異。“奧秘”的產生是因為美國工人的效率高於其他國家,大約是其他國家的三倍。主要原因是美國企業的管理水平更高,工人的教育培訓更好,人們的進取精神更強。
人類技能理論。基於勞動的異質性,認為初級產品的生產和貿易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稟賦,而工業品的生產和貿易主要取決於熟練勞動力和人類技能的稟賦。不同國家的勞動熟練程度或技能水平決定了它們在工業產品生產和滿意度中的不同地位。這主要是因為工業品的國際競爭力取決於產品的質量和價格,而產品的質量和價格又與熟練勞動力的投入密切相關。而勞動的熟練程度和人類技能水平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發展水平的緩慢提高而提高的,這需要壹個長期的過程,這使得技術勞動力相對豐富的國家在工業品的生產和貿易中長期處於領先地位。
人力資本理論。從理論上講,熟練勞動力或人類技能也是壹種資本,稱為人力資本。熟練勞動力是投資、教育和培訓人才的結果。像物質資本壹樣,它可以獲得重復收益。稟賦理論認為,各國要素稟賦差異越大,貿易機會越多,貿易量越大。因此,發達國家之間的制成品和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的交換應該是國際貿易的主要部分。但事實並非如此。戰後發達國家的出口約占世界貿易額的3/4,其中3/4出口到發達國家。國際貿易的壹半以上是發達國家之間的工業品貿易,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或工業品較好的國家之間的貿易占世界貿易的比重不到1/5。這種稟賦理論無法解釋。因此,戰後壹些經濟學家不得不提出壹些新的國際貿易理論,以便從理論上解釋這壹新現象。
(1)需求相似理論
這個理論從需求的角度分析國際貿易的流動。特別強調國內需求的作用。兩國需求結構越相似,兩國貿易額越大。但是什麽因素影響壹個國家的需求結構呢?從理論上講,人均收入水平是影響壹個國家需求結構的最重要因素。可以說,人均收入水平相同的國家之間的貿易範圍可能是最大的,人均收入水平的差異是潛在的貿易障礙。用這個理論來強化戰後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占國際貿易比重最大的原因。
(2)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產品的生產也要經歷新產品、成熟產品、標準產品三個階段。首先,開發新產品的國家技術先進,收入水平高,開始生產和出口這種產品,走向國際市場。技術創新的差距是貿易的原因。
成熟階段,隨著生產技術的普及,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產銷量急劇增加,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同時,許多國家生產和出口產品,形成相互出口的局面。這時,資本密集型生產的技術差距就成了貿易的原因。
在標準產品階段,產品變成了沒有大量資金和技術的壹般產品,變成了勞動密集型產品。此時發展中國家更有比較優勢,非熟練勞動力的工資差距成為貿易的原因。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強調技術在國際分工中的重要作用,將技術視為重要的生產要素。
(3)產業內貿易理論
它是指在兩個以上的國家中,同壹工業部門的壹種產品同時出口和進口。這在當代國際貿易中占有很大比重,具有重要地位。該理論的要點是:
產品差異是國際貿易的基礎。
差異化產品可以分為垂直產品和水平產品兩大類。
差異化產品的貿易規模和價格取決於供求因素。決定需求的因素是消費者的收入水平和愛好,其中收入水平的差異引起縱向產品的需求變化,愛好的差異引起橫向產品的需求變化。決定供給的因素是規模經濟和廠商的壟斷利潤。
同壹產品的貿易是由運輸、儲存、銷售和包裝的不同成本引起的。
產業內貿易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壹種新的國際貿易理論,它解釋了同壹產業部門之間貿易的原因和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