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是供奉孔子的禮廟。孔子去世後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孔子生前居住的大殿改為“壽堂”,有三間房屋,陳列孔子的“衣、冠、琴、車、書”和“廟時祀”,即每年按時祭祀。孔子雖然是當時有名的學術大師,但儒家只是壹個學派,孔子的地位不高,所以原來的孔廟只是孔子的故居。漢代以後,孔子和儒家的地位逐漸提高。它已經有2700多年的歷史了。從公元220年到解放前,夫子廟重建和擴建了70多次。經過2000多年的改擴建,曲阜孔廟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 * *占地面積約1.4萬平方米,有466個廳,54個門,1.7個亭。其規模與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築。
夫子廟的整體布局是從孔子故居長期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孔廟建築發展所追求的建築效果,是通過整個建築群營造的環境來襯托孔子的豐功偉績和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而達到的。因此,夫子廟建築的藝術表現首先是其整體布局和建築序列的整體性;其次,對其單體建築的處理和各院、各廳、各堂、各樓、各門、各亭的格局,充分顯示了其重要作用;三是個體建築的精妙之處,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師在設計和建造上無與倫比的建築藝術成就。從整體建築來看,夫子廟采用了古代傳統的宮殿式建築形式。但歷史上多次改建擴建。每當改擴建時,必然會受到上壹代孔廟建築的形制、規模等因素的限制。但夫子廟建築群最終成功利用了前代遺產,既體現了歷史遺產的延續,又保持了其整體的完整性。這種獨特的建築形式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首先,夫子廟是孔子舊居的延伸,保存了許多關於孔子的歷史遺跡,如老宅井、詩詞禮堂、魯比、金絲堂、為紀念孔子講學而建的杏壇等。其次是國王的祠堂因素,比如門戟制度,殿前殿後睡制度等。三是宮廷因素,如皇帝五門制度、王城瞭望塔制度、東西門制度等。第四是宗族家廟因素,如開廟、拜祠、家廟等。第五是犧牲因素。除了孔子、思沛、十二哲,夫子廟裏祭祀的還有聖賢、儒者、先人等200多人。為了容納大量的朝拜者,就要設置玄關,這樣就形成了玄關庭院。除上述因素外,還突出了孔子的聖人地位和孔子道的神聖性,如池畔、碧水、牌坊等,用書屋象征孔子的偉大學術成就。夫子廟成功地運用了傳統庭院組合與環境對比相結合的表現手法,達到了渲染孔子在學術和教育上的傑出貢獻及其在古代社會崇高地位的目的。它是中國古建築中獨特的建築形式。
請按照平面圖,我們將壹個壹個地參觀。
萬仞宮墻,原名陽勝門,是明代曲阜城的南大門。明鄭德七年(公元1512),孔廟被劉瀏、劉啟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破壞。鄭德皇帝下令修建程維廟,於是以孔廟和孔府為中心修建了明代曲阜城墻,並於明朝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完工。在夫子廟南門對面設置城南門。因為南門是為孔廟而建的,所以要把南門和孔廟看成壹個整體。為了表示對孔子的尊敬和贊美,明代學者胡在宮墻門上題寫了壹個石額,意為《論語》中的自貢語。魯大夫之叔孫兀術曾對大夫們說:“子貢學識淵博,強於孔子。”子貢聽了,對叔父孫兀術說:“人的知識如宮墻。我的墻沒有齊肩高,別人很容易看到裏面有多少東西。我老師的墻有好幾米高(計量單位,壹米約八尺),別人看不到裏面是什麽。只有找到門,走進去,才能看到裏面的雄偉。宗認為幾堵宮墻仍不足以表達他對孔子的贊美,於是把它改為“萬仞宮墻”。清朝時,乾隆皇帝來到曲阜,為了表示對孔子的敬仰,把胡茂宗寫的石額換掉,親筆寫了同樣的四個字,立在城門上。現在看到的“萬仞宮墻”石額,就是乾隆皇帝的禦筆題字。
金盛宇方震建於明朝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金盛宇鎮”壹詞是明代學者胡永宗寫的。方上有淺雕雲龍戲珠,每柱頂端各置壹圓雕,俗稱“嘯天”。房後有壹座單孔石橋,橋上有龍,名為“龍橋”。這座橋建於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
“金盛宇貞”壹詞出自孟子?在萬章之下,孟子說:“孔子是壹個傑作。有大成就者,金聲玉振。金嗓子的也有開頭的組織,玉嗓子的也有結尾的組織。”意思是孔子是聖賢聖賢的結合體,他永遠是壹個。“金聲”的本義是指中國古代樂器“鐘”發出的聲音,“”的本義是指中國古代樂器“青”發出的聲音。在古代,演奏音樂以擊“鐘”開始,以擊“清”結束。金盛宇箏的原意是壹首完美的樂曲。孟子把孔子的思想比作壹首完美的音樂。這裏借用孟子的意思,就是說孔子的思想是完善的,融合了古代聖賢聖賢的成果,達到了終極的意義。
淩杏門建於明朝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最初,它是壹個木制結構。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盛宴公爵孔趙桓重修孔廟時,用壹根石柱和壹根鐵梁代替。四根石柱頂端是四位天將,中間的扁梁上是壹個火焰寶珠,象征著此門由天將守護,成為壹座高聳的天門。
邢,即邢,最早見於史料。漢高祖下令祭祀淩星,古人認為淩星是“慶主”,掌管官星。天盛六年(公元1028年),門建在郊臺外墻上,即門建在供天臺外墻上,形似窗欞,故名“郭”。夫子廟立星門,寓意拜孔子如天。這在宋代的《丁敬健康誌》和《金陵新誌》中都有記載。此外,夫子廟內還有壹幅題詞:“設靈興門,廣納天下士”。無論哪裏有淩杏門,它的門扇都必須是格子結構,所以有疏通的意思。夫子廟以此理念吸引世界各地的學者來此求學。
在靈興門的東西兩側,有壹塊下馬碑,上面刻著“官員在此等候下馬”的字樣。在封建社會,凡是來曲阜拜祭孔子的官員,無論職位高低,都要先下轎子,下馬武官,才來到孔廟,以示對孔子的尊敬。此碑立於昌二年(公元1191),東面只有壹座。
泰和袁琪廣場建於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均為石結構。“太和袁琪”二字是當時的山東巡撫親筆書寫的。
“太和”是指天地之氣、日月之氣、陰陽之氣。“原始能量”的本義是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質。後來有唯物主義者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稱為“元氣”,世間萬物都是由五行構成的。這裏的“元氣”是天地、日月、陰陽之氣,是萬物生長的根本。“太和袁琪”是指孔子思想集中體現了整個人類思想的精華和最高尚的壹面,可以使人類思想達到壹種像天地萬物誕生壹樣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太和袁琪廣場後是“太上殿”廣場,原名“玄聖殿”廣場。它的建造日期還沒有找到。“玄聖寺”廣場在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就已經在寺廟地圖上了。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為“玄聖寺”為“至尊殿”。這個作坊是用漢白玉和玉石建成的。“至高無上”就是至高無上的意思。
泰和袁琪廣場位於夫子廟的第壹個院子裏。此院東西各有壹木坊,東有“德天”,西有“道觀古今”。這個第二廣場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重建於清朝雍正七年(公元1729)。它有三個房間和四根柱子,頂部有壹個拱門和六個拱門。廣場下有八個石怪,中間四個是“天祿”,兩邊四個是“邪靈”。
“天地之德,古今之道”是指孔子對人類的貢獻大如天地,孔子的思想無與倫比,無論古今還是未來都是至高無上的。
聖石門原為夫子廟的正門,建於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擴建,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定名為“聖石門”。這個大門建在壹個高臺上,前後禦道上都有浮雕的雲龍戲珠和石頭,是明代雕刻的。“聖石門”是清朝高宗皇帝寫的。
“聖時”壹詞出自孟子?在萬章之下,孟子比較了中國古代四大聖賢,指出:“伯夷,聖人清凈;伊尹,聖人;柳下惠,聖而也;孔子,聖人也。”認為伯夷反對毀滅武王,死而不吃蘇洲,是聖潔純潔的人;伊尹幫助唐消滅了。唐去世後,他輔佐了Waic。鐘仁死後,唐賈即位。因為太甲破壞了湯法,被伊尹流放。三年後,太甲悔過,被伊尹復職。孟子稱伊尹為聖人。柳下惠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壹位醫生。他被降職三次,壹直留任。問他為什麽不走,他回答說:“為什麽不直接去為人服務?”當妳在為別人做事的時候,為什麽要去父母的國家?"後來,當齊國攻打魯時,他派人去齊國勸說魯國撤軍。沒有壹兵壹卒,就退出了齊國,所以孟子說他是聖人。通過比較,孟子認為孔子是壹個永遠是聖人的聖人,是最適合時代的聖人。無論哪個時期,哪個朝代,孔子的思想都應該成為正統。
當我進入聖石門時,它突然打開了。偌大的方形院落裏,古木參天,綠草如茵,東西對稱有壹座腰門。三座跨水拱橋掩映紅道門,石砌盆景點綴,讓人心曠神怡,豁然進入“神”的境界。拜聖人者登高,訪之者先見。與這種情況相聯系,東方的腰門寫著“快看”,西方的腰門寫著“擡起來”。“匆匆壹瞥”的意思是匆匆壹瞥,而“高陽”則出自《論語》?子涵。“陽的高度就是鉆的高度”意思是孔子的道深不可測。往上看,看得越高,學習孔子的思想和理論就越高。壹進門就覺得學無止境。此門建於明朝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以前只有皇帝才允許在正門朝拜,普通人只能通過陽高門進入寺廟。
前面有個水道口,三橋豎跨。水的四周有石雕圍欄,因水“圍如墻”而得名“碧水”。北京天安門廣場前有金色的水。此處“碧水”壹詞,意為孔廟相當於皇宮,故名“碧水橋”。建於明朝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明朝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又加了壹道石籬。這條河是有底的,原來這條河是壹堵小墻。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小墻改為石欄桿。
洪道門建於明朝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原來有三個門,是當時孔廟的正門。明朝弘治年間,夫子廟重建時,改建為五間。清朝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雍正帝任命為“弘道門”,由乾隆皇帝題寫“弘道”二字,豎立在門檻上。
紅道門下有兩塊石碑,東碑為元代所刻《曲阜縣誌》,記載了元代以前曲阜的歷史沿革,史料價值較高。西貝是元代的“王先生墓誌銘”,具有很高的書法價值。第二座碑原位於曲阜市東部老縣城村,1964年遷入孔廟。
大中門是宋代孔廟的正門,始建於宋代,重建於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大中門”三字碑是清朝高宗皇帝親筆書寫的。
大中門兩側各有壹座青瓦角樓,各有三間房,呈方形平臺狀。這兩個角樓與夫子廟後面的東西角樓形成的長方形輪廓,就是元代夫子廟的輪廓。夫子廟的主要建築都在這個輪廓之內。角樓建於元至順年間(公元1331)。夫子廟的瞭望塔是仿照故宮的瞭望塔設計的,意在讓夫子廟像宮殿壹樣雄偉。
文同門始建於宋代,原為三座,明代成化年間擴建為五座。清康熙年間稱“參同門”,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為文同門。這個門是獨壹無二的,左右無墻。過去,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築往往在主樓前用小樓作為屏障,以示莊重,文同門充當奎文閣的屏障。“同文門”壹詞是清朝皇帝高宗寫的。
奎文閣原名圖書館樓,建於宋代,有五個重檐。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改為三檐,取名奎文閣。明代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改為七間,清高宗乾隆皇帝題寫亭匾。
奎文閣東西寬30.1米,南北深17.62米,高23.35米。它有三個飛檐,四層鬥拱,屋檐下有八根八角形石柱。它的內部結構是兩層的層壓木架,中間是深色地板。禦經存放在上室,印板存放在暗樓,禦香帛存放在下室。
“奎”,明星的名字。二十八個住所之壹。傳說是西白虎的頭,有16顆星,呈“曲鉤狀,似壹幅字”。《孝經》講“朱奎文章”,後人進壹步把魁星描述為“壹個文官的頭”。因此,金章宗將原來的圖書館命名為“奎文閣”,以褒揚孔子為天下公仆。
奎文閣自明朝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擴建以來,經歷了數百次風風雨雨,數百次地震。在西碑亭裏,有壹塊碑,記載著清朝康熙年間的壹次大地震。“世上有九家,幸存壹家。”也就是說,90%的房屋倒塌,而奎文閣安然無恙。到了80年代初,由於歷史久遠,年久失修,奎文閣部分木材腐朽,閣頂扭曲,於是國家文物局主持並組織古建築專家共同擬定修復方案,撥款1.2萬元,比原定工期提前壹年對奎文閣進行了修繕。修復後的奎文閣完全保持了原有的規格和風格。
奎文閣廊東西各有壹塊石碑,東面是《奎文閣賦》,明代著名詩人李東陽所書,著名書法家喬宗所書。西有《奎文閣重置書》記載,明六年(公元1511),劉瀏、劉啟率農民起義軍攻占曲阜,占領夫子廟,“得庭中馬,汙池中書”,奎文閣中書被“燒光”後,稱帝”。清代奎文閣藏書增多,清末移至孔府保存。
在奎文閣,現在有壹個孔子聖物的展示。孔子聖圖有三套,壹套是明代聖圖的繪畫,壹套是明代聖圖的雕版木板,第三套是明代萬歷年間聖圖的石刻。這裏展出的是壹個印刷的明代板的神聖人物。全套120幅聖地圖片描繪了孔子的主要活動。
奎文閣外是十三陵亭,內有13處碑刻,保存了57處碑文,建於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國時期。南排中間的兩座碑建於元代至元五年(公元1268)和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後兩棟建於晉代明昌六年(公元1195),其余均為清代建築。根據孔廟的建築發展,清代的碑亭應建在大中門前。清帝為了彰顯自己,將石碑擁擠在碑亭前,於是就有了這個院落中穿插重檐的擁擠現象。所以有人說這種建築結構參差不齊,兩角相碰,巨檐相交,在古代建築中稱之為“勾心鬥角”,阿房宮賦中就有“勾心鬥角”,但無法得知其建築結構是什麽樣子。
十三碑亭碑刻的內容,都是皇帝和大臣們修建廟宇、祭祀廟宇、講述這些事情的記錄。從書法的角度來看,真草書有不同的篆、座,其中有蒙文、滿文、漢文碑刻。透過十三陵石亭,我們可以看到歷代建築技術的發展變化。
孔廟內1372塊石刻中,最重的是清康熙二十五年修建的康熙禦碑(位於大成門東側),重達35噸,甚至65噸。這座紀念碑的石頭是從北京西山采集的。當時紀念碑是從北京刻好的,然後沿著京杭大運河從通州運到濟寧。用了兩個多月。然後從濟寧運到曲阜,從濟寧到曲阜,征用了90裏,600民工,443頭牛。在寒冷的冬天,地面被濺上水結冰,紀念碑在冰上滑動。文獻記載,每天九十裏路,運輸十五晝夜,耗費庫銀六百余兩。
大城門在宋初被稱為易門。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大成殿命名為大城門。原有三門,明弘治十二年和清雍正二年兩次大火後重建。此門為黃瓦彩繪拱門,前後四根石柱,前後正中四根深雕雲龍平柱,其余四根淺雕花紋,前後臺階有浮雕龍,均為明中葉所刻。這裏有五個門,把夫子廟分成三路,東面是聖門,院子裏是祭拜孔子最後五代祖先的地方。西邊是開悟之門,裏面供奉著孔子的父母。中路有三門,東西各有門,東有金聖門,西有於震門。中路是祭祀孔子夫婦和歷代聖賢儒者的地方。
在大城門的東側,有壹個石柵欄,裏面有壹棵刺柏樹,據說是孔子自己種的。
關於這種樹最早的記載見於唐代的《馮仕文吉劍》:“在兗州曲阜文軒王廟的西面和南面,有松葉柏樹,每棵五六尺高,早已枯萎。相傳是師傅種的,其樹死於永嘉三年。”手植圓柏樹三棵,死於晉懷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起死回生,唐太宗二年(公元667年)雕零。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重生,金鎮佑二年(公元1214)毀於大火。至此,據說孔子種的柏樹滅絕了。元三十壹年(公元1294),原東安遺址的甜櫧苗由學派張教授移植於此,為第四代手植甜櫧。明朝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夫子廟失火,樹被燒死,只剩下樹。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再次起火,將樹燒毀,只剩下半米高左右的樹樁。樹樁壹直保存到文革前,前期鋸掉了,第四代樹的根還保存在石柵欄裏。現在相當參天的檜樹,是清朝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復活的再生檜樹。所以,如果是孔子種的,恰好是第五代樹。手植柏樹高大壯實,兩人環抱,枝冠如傘,樹身似銅,高十五六米,樹頭偏南。不知道為什麽,清朝復興的手植柏的形狀和明朝萬歷年間石刻上原來的手植柏幾乎壹模壹樣。有人認為這和地理位置有關。不知道能不能解釋清楚。仔細想來,似乎也有道理。
先輩們壹直很重視植樹。“此樹將來枝繁葉茂,孔將來枝繁葉茂”,與孔後人的命運聯系在壹起。宋代米元璋(米妃)把種植黎蒴與封建統治者的命運聯系在壹起,有詩為證:“角龍怪,頗有陽剛之氣,兩千年來敵石,糾亂如初。”
樹東有碑“大師手植黎蒴”,立於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這是明朝楊光訓寫的。
宋代以前,夫子廟裏沒有杏壇。現在的杏壇是宋代以前孔廟的正殿。宋天璽二年(公元1018),孔子的第45個孫子孔道輔監督了夫子廟的修繕,擴建了正殿,並將位置向後移。為了紀念孔子講學,在原正殿內建了壹個土臺,名為“杏壇”。金代在壇上建亭,元四年(公元1267)在重修,明三年(公元1569)在重修。
杏壇是紀念孔子講學的地方,最早記載在《莊子》?《漁父篇》“孔子遊於林中,坐於杏壇上,弟子讀書,孔子彈弦鼓”。至於最初的杏壇,或者哪裏有杏壇,無從考證。總的來說,《莊子》中的記載是可信的,但《莊子》下篇壹般被認為是偽造的,《漁父篇》出自《莊子》下篇。所以杏壇原始記錄真偽難辨,尚無法考證。
杏壇內有兩塊石碑,背面西面壹塊是晉成安三年(公元1198)文人黨所寫的“杏壇”二字,由孔子第五十壹代孫立於亭中,南面壹塊是清朝乾隆皇帝所寫的“杏壇贊”,上面寫著:“多長時間值得重新開始?
杏壇的建築結構比較獨特。這種結構在全國也不多見,四面懸山,十字脊,巨角重檐,黃瓦列,雕梁畫棟,精致華麗,從各個角度看都有獨特的建築特色。亭周圍有方形石柵欄,亭前有水波紋石制香爐,為晉代遺物。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築,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按照《孟子》中“孔子是集大成者”的意思,宣布內廷為“大成”。贊孔子思想空前完善,集古聖先賢之大成。
大成殿建於宋天喜二年(公元1018)。我們現在看到的大成殿是清朝雍正年間大火後重建的。大成殿寬九間,深五間。大雄寶殿高24.8米,寬45.69米,深24.85米,重檐九脊,黃瓦飛舞,鬥拱交錯,雕梁畫棟。四周都是回廊,頂部的屋檐有壹人高。前檐下有十根大石柱,通過雕刻和水磨漂浮,高5.98米,直徑0.81米。每根柱子都有兩條龍相對而立,盤繞上升,中間雕有珍珠,四周雲霧繚繞,四周有蓮石座裝飾。自下而上,皆雕刻深刻,雲龍如飛,神態各異。遠遠望去,祥雲裏的龍盤旋飛翔,讓人覺得很詫異。大成殿兩側回廊下及後面的18石柱,為八邊八面柱,上面淺刻龍玩珠,每邊九龍玩珠,每柱七十二龍。
殿下有雙層基座,基座前有2米高的大露臺,東西寬約45米,南北長約35米。南面有兩層大浮雕龍,四周有雙層石圍欄,石圍欄下東、西、南各凸出24個石斷頭。雙層石柵欄設計整齊古樸,多路四通。大露臺是祭祀孔子時演奏舞蹈和音樂的地方。整個大成殿氣勢磅礴,結構整齊,規模宏大,淩空突兀,金箔覆蓋,群飛,具有明顯的東方建築特色。它與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泰安岱廟的宋天啟殿並稱為東方三大殿。
大雄寶殿有9個大神龕,17尊雕像。中間是孔子,坐高3.35米,頭戴十二冠,身穿十二朝服,手捧歸真。關於孔子被尊為文選皇後,歷史上壹直有爭議。唐玄宗十七年(公元739年),孔子被追封為“文宣王”,但這個“王”並不確切,因為有王侯之分。有人認為它應該屬於國王,有人認為它應該屬於王子。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九族,奉九章,從公制到公制。所以,似乎宋代以前的“文選王”的“王”應該屬於侯爵的“王”,後來隨著孔子地位的進壹步上升,又被確認為王的“王”。所以孔子穿的衣服是西周禦服十二章(皇帝制)。
在孔子兩側的神龕中,有四對,即東邊的傅會和蜀集,西邊的宗神和亞聖。思培像坐高2.6米,身穿九官服,手中持弓,如古。然後是“十二哲人”雕像。
除17雕像外,大成殿內還有10平方的巨型匾額(部分未修復),正中是康熙皇帝的手書,光緒皇帝的“溫柔在此”,兩側是鹹豐、道光,南面是乾隆皇帝的“時中柱”等。,而門中央的“命無貴人”是雍正帝的。
大成殿後面是寢殿。寢殿是祭祀孔子夫人的地方。孔子夫人,春秋末期宋人,19歲嫁給孔子,比孔子早七年去世。古籍中很少有關於關琦家族的記載。宋代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真宗追封孔子為“雲國夫人”,元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封其為“大成至夫人”,明代嘉靖八年(公元1332年)在魯哀公祠初封官齊,與孔子壹同祭祀。唐朝有專門的寢殿神龕。早期有壹尊官員齊的塑像,後來改為畫像。清雍正年間大火後重建時,改為木制牌位,上書“至聖主夫人”,上蓋木刻神龕,前有壹桌。
大成殿的兩邊是東和西。始建於唐代,有20余間,明代成化年間擴建為100間,包括兩端角門。明弘治十二年,清雍正二年,兩次遭雷火破壞,現為清雍正年間建築。有走廊和門的房間88間,100間,每間總長163米。兩個房間是供奉聖賢和儒者的地方。
東西北面,現陳列著玉虹塔。玉紅樓的書法是由孔子的第六十八個孫子,盛宴公爵孔傳鐸的第五個兒子孔虞姬雕刻的。孔繼雲(公元1727-公元1794),字體堅實,為字母夫,名顧源,別號薛谷居士。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舉人為中國書畫候選人,是當時刑史上著名書法家張昭的女婿。師從張昭,壹生從事書法藝術研究,與當時的梁齊名,並稱“南梁北孔”。玉紅樓是他書房的號,所以他刻的書法帖就叫“玉紅樓書法帖”。玉紅樓石刻584件,印刷裝裱成101冊,故又稱“101帖”。整個玉紅樓書法帖均由孔精雕細刻而成。是我國珍貴的書法瑰寶,具有很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
孔廟最後壹個廟是聖跡寺。紀念碑殿,造型古樸,建於明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由督察長何光主持。他收集了有關孔子的畫像和文獻,交給吳軍縣的畫家曹彰進行補充繪畫並雕刻成石雕。這是中國最早的完整石雕連環畫——《聖物圖》。聖跡寺是專門用來存放聖跡地圖的。聖物每幅高38厘米,寬60厘米,共120幅,描繪了孔子壹生的主要活動。
所以家門口是孔子故居的原址。雖然不起眼,卻是孔廟裏最古老的地方。原來的孔廟就在這裏。裏面有壹個皇家亭子,據說是孔子生前居住的殿堂所在地。
孔子住在闕裏,所以家門口對面的街是闕裏街,闕指的是石闕。漢代,這條街的南面有兩座石闕建築,元代擴建時搬進了夫子廟。"裏"指的是村莊或街道,因有石闕而得名。
山東曲阜孔廟詩禮堂後,井之東。秦始皇焚書時,孔子的孫子第九代孔子把《論語》、《尚書》、《禮記》、《春秋》、《孝經》等儒家經典藏在孔子舊居的墻裏。明代為紀念孔子保存儒家經典的功績而刻制了《魯壁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