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地要素投入與國民經濟增長
土地具有多種功能,如生產功能、承載功能、景觀功能和商品功能。其中,承載功能是指土地為人類提供居住、休息、娛樂和生產的場所。商品的作用是指當稀缺的土地資源出現供需矛盾時,土地的所有權或使用權可以像商品壹樣流通,從而給所有者帶來收益。人口增加導致土地投資需求增加,這是對承載力的追求。通過改變土地利用結構實現經濟發展是商品功能的追求。從現階段來看,商品功能對土地利用變化需求的影響更加明顯,使得土地利用結構與經濟增長緊密相連。經濟增長方式的不同必然導致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
經濟增長方式是指生產要素的組合及其使用方式。經濟增長方式的劃分主要是由經濟增長要素(資本、土地、勞動力、技術等)的貢獻決定的。).從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來看,經濟增長方式經歷了從農業到工業,再到第三產業的轉變和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知識經濟時代。在農業社會,城市增長緩慢,經濟增長不需要大量的非農資本和勞動力投入,因此土地利用的變化,如從農業向非農(即非農業用地)的變化,處於緩慢增長階段。在工業化階段,傳統的資本和勞動投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柱,對土地要素的商品功能需求開始急劇增加。當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以第三產業為主導,以技術進步為驅動,或者達到以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為核心的階段,對土地要素商品功能的需求就會相對減少。以上是土地要素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基本規律。
因此,經濟增長是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決定性因素,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對土地要素投入有不同的需求。當工業化和城市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經濟增長導致非農部門土地投入增加的現象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得到證實。加拿大在1966 ~ 1986(Van Kooten,1993)將30萬hm2農業用地開發為城市用地。日本從1950到1979,工業化造成的優質農田損失為133萬hm2。在中國臺灣省地區的工業化進程中,每年約有5000公頃的稻田被轉換。中國大陸正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時期。據統計,從1978到2006年,建設用地占用農用地年均近30萬hm2,且農用地減少的趨勢仍在加速,短期內可能不會逆轉(陳,2003)。
由此可以發現,土地要素的投入對轉型期和工業化深入階段的中國國民經濟增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這必然帶來土地要素供給的稀缺性與需求增長的矛盾,也造成經濟增長與土地要素保護尤其是農用地(耕地)保護的矛盾。為了緩解這壹矛盾,只能從減少需求(即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增加總供給或提高供給效率入手。農村土地整理是提高土地要素供給效率的重要手段。
2.農村土地整理與土地要素投入
傳統的土地整理(整理)主要是指依據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運用經濟、行政、法律、工程、技術等手段,對耕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理,以提高耕地質量,增加耕地有效面積,改善農業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達到保護農用地資源,促進農用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目的。另壹方面也為城市建設用地占用農用地提供了潛在供給,即增加國民經濟增長所需的土地要素投入。
新增的土地整理增減掛鉤內容,進壹步增加了土地投入在農業和非農業之間分配的靈活性,為在保證農用地數量和質量不減少的前提下,擴大城鎮建設用地投入提供了可行的途徑。
因此,在土地資源稀缺、土地要素投入有限的情況下,農村土地整理是緩解稀缺壓力、提高投入上限的有效手段。這樣,農村土地整理也與國民經濟的增長聯系在壹起。
3.農村土地整理與國民經濟增長
當農村土地整理不再僅僅是壹種修復和改善土地資源自然屬性的行為,而是壹種改善土地資源社會經濟屬性的價值行為時,農村土地整理的經濟內涵更加豐富。
首先,農村土地整理有經濟效益。土地整理通過對農村道路、水利設施的維護和建設,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土地生產效率,為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奠定基礎。土地整理通過對農村居民點的安排,可以改善生活設施,改善居住條件,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土地整治通過耕地平整、荒地開發和荒地復墾,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從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滿足全體公民的基本生存需求。
其次,農村土地整理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農村土地整理增加了土地投入對工業和第三產業的供給潛力,在壹定程度上保證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這是現階段農村土地整理最重要的經濟內涵。
第三,農村土地整理具有完整的經濟驅動機制。當農村土地整理具有經濟效益時,必須有壹套完整的經濟驅動機制來規範農村土地整理的規劃、設計、實施、監管和後續使用。這種經濟機制是市場經濟體制下反映資源價值最活躍的因素,也是實現土地資源生態、社會等非市場價值的前提。
第四,農村土地整理與國民經濟體系相結合。農村土地整理在支撐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必然與國民經濟體系密切相關。特別是在中國,當土地要素供給受到政府幹預時,土地整理可以類似於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成為政府調控國民經濟的手段。
(二)經濟調控手段
1.“土地整治”與國民經濟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宏觀調控的兩大手段。在發達、健全、完善的市場經濟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證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基本平衡,具體目標是經濟增長率、充分就業率、通貨膨脹率和國際收支的平衡。
由於我國土地資源稟賦的特殊國情,根據我國土地供給能力調控經濟是必然選擇。此外,我國的土地用途管制、農用地轉用、建設用地統壹供應等壹系列法律制度,使政府對土地供應擁有強大的控制力,可以通過主動調整土地供應總量、安排不同的土地用途,有效引導投資和消費的方向和力度,從而達到經濟運行調控的目的。2003年以來,中央政府將土地政策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賦予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參與宏觀調控的重要職責,從源頭上實現對固定資產投資數量和結構的監管,遏制地方投資“過熱”趨勢。
通過對土地參與宏觀調控的目標、調控工具、傳導機制和配套政策的設計,通過土地調控政策與國家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和區域發展政策的協調,通過土地供應的總量、布局、結構和時序,實踐證明,土地政策是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調控手段。
土地調控對國民經濟增長的績效主要體現在,既滿足了對投資需求的引導,又與貨幣政策壹起調節了投資需求;既滿足了工業用地需求,又促進了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既充分發揮了區域優勢,又促進了區域的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同時積極配合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嚴把土地閘門,這幾年成效顯著。
2.土地改良與“土地整治”
土地調控中最重要的手段是引導投資和工業用地需求,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引導投資和工業用地需求是通過土地要素供給實現的。當土地整理成為緩解現階段土地稀缺壓力、提高土地要素投入上限的有效手段時,土地整理就與“土地調控”緊密結合起來了。
特別是增減掛鉤政策出臺、試點和實施以來,土地整理被正式寫入2009年中央1號文件和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2009年,國土資源部發布了《關於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增收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若幹意見》,對“萬村土地整治”工程也做出了具體部署。在這種新形勢下,農村土地整理在土地調控中的作用非常明顯,現階段也受到了政府的重視。
(三)經濟績效的體現
1.增加耕地面積,促進農業生產。
土地整理是土地整理、開發和復墾的總稱,可以增加土地面積。土地整理通過對現有低效無序的農用地利用進行整理,調整農用地利用形態,減少田埂面積,擴大有效農用地面積;土地開發通過開發利用未利用的荒地資源,新增農業用地面積;土地復墾是通過對生產建設中因開挖、塌陷、占用、自然災害等造成的損毀和廢棄土地進行整治,恢復土地利用狀態,將其復墾為農用地,增加農用地面積;這些都表明土地整理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積。
2.改善農田質量,提高農業生產率。
農用地質量是構成農用地的各種因素和環境條件的綜合,表現為農用地生產能力水平、農用地環境條件質量和農用地產品質量。根據內涵的深化程度,農用地質量可分為自然質量、環境質量和經濟質量三部分。其中,自然質量主要指光熱、土壤、水分、坡度等自然條件決定的農業土地生產力。土地整治可以通過土地平整、土壤剝離和施肥灌溉工程,改變農田坡度,增加土壤肥力和含水量,從而提高農田質量,增加其產量。
3.實現農地規模經營,增加農民收入。
在我國傳統的農村土地制度下,農地分配主要以村集體為單位,按照“人人平等”的公平原則,以人口為基礎。村民有權得到壹塊口糧田,每個勞動力可以得到壹塊責任田。隨著農村人口的不斷增加,有限的耕地資源越來越細化,有的地方根據優劣平分,地塊更小。此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承包期壹般在15年以上,這使得農地的及時集中和規模經營非常困難。土地整理通過工程手段,改變原有農田格局,合並零星地塊,減少田埂面積,調整土地權屬,適度擴大田地面積,有利於實現農田規模經營,增加農民收入。
4.改善農地生產條件,提高生產效率。
土地整治通過土地平整工程、排灌工程、田間道路工程、農田保護和生態環境維護工程,可以擴大農田耕地面積,提高農田灌溉排洪效率,提高機械作業和農作物運輸效率,減少農田水土流失面積,增強農田防沙抗風能力,最終改善農田綜合生產條件。
5.美化農田景觀,提高生活水平。
農田景觀是指由田塊形狀和地面作物、綠色植物組成的整齊規則的美麗景象。土地整理打破了原有農田的零散無序狀態,將小而不規則的地塊合並為整齊規則的大地塊,在視覺上增加了農田斑塊的美感;通過農田周圍和灌排渠道沿線的綠化,形成壹定的景觀廊道;通過作物類型的組合和品種改良,形成壹定的景觀基質。土地整理中農田景觀格局的規劃設計有助於美化農田景觀。
6.促進耕地占補平衡,解決城市建設與耕地保護的矛盾。
目前,我國土地資源的配置主要通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來實現,土地利用規劃中各項用地指標的分配是中央政府確定土地資源配置的根本途徑。現有的指標分解體系不僅有效控制了農用地資源的急劇減少,在壹定程度上保證了土地用途管制的實施效果,而且在壹定程度上完成了農用地權屬的空間配置。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這種耕地占補平衡政策受到壹些經濟發達地區土地資源稟賦的限制,即耕地開發復墾潛力不足以補充占用的耕地。土地整理首先提供了提高潛力的途徑。其次,增減掛鉤政策在不違背耕地占補平衡的前提下,進壹步緩解了城市用地需求與農用地保護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