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民間歌曲按傳統習慣可分為山歌、薅草鑼鼓、勞動號子、搖兒歌 與兒歌、風俗歌等5種。
山歌:土家族山歌在語言上有土家語山歌和漢語山歌兩種;在聲腔上有高腔和平腔之分;在結構上有“壹聲子”、“三聲子“、“四句頭”、“五句子“之 別;在內容上有情歌、古歌、禮儀歌、生活歌、苦情歌等。
薅草鑼鼓:又稱薅草歌、合音鑼鼓、挖土歌等。
勞動號子:土家人世居武陵山區和酉水、澧水兩岸,拖木運料,撬巖擡石,行船駕舟等,在勞動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行船號子、拖木號子、巖工號子最為流行 。
搖兒歌與兒歌:龍山的坡腳、保靖的普戍流行用土家語唱的搖兒歌,曲調由上、下句組成,節奏平穩。普戍縣的搖兒歌有羽調式和征調式兩種,旋律多級進下行。
風俗歌:有哭嫁歌、孝歌、擺手歌等。 土家族民歌的曲調是優美而感情真摯的,地方風味十足,節奏裏穿插著厚重的民族風格。壹般的音例是so、la、do、re、so。以這幾個音例為基礎,加上迂回潤色,從而形成了動人的、十分有特色的旋律。曲式結構大多是四句式,壹般是將二句式通過重復和變化的重復形成四句式。也有五句式的土家族民歌,大多是將第四句重復或三四句變化的重復。在土家族號子及祭祀歌曲的結構上,大多有引腔、收腔的結構成份。土家族民歌是五聲音階體系,節拍為偶數拍子和奇數拍子混合兩種。音調以窄小聲韻為主,偏重小調色彩,偏愛級進和窄音程的旋法,節奏壹般比較舒緩中庸,唯跳喪的節奏跌宕多變。如《哭嫁歌》五聲音階調式,哭有曲調,抑揚頓挫,是壹門唱哭結合的藝術。
土家族民歌中多用徵、宮、羽、商4個調式,且以徵、宮、羽最為多見,角調式不多。 在曲調變換中,同音交替、同音重復比較多。而且,旋律主要是靠同音重復得到延伸。同音的交替重復也是要依靠旋律的變化、重復。如有的民歌因為有了雕飾主音上方大二度音,所以,使得該作品的旋律曲調更明朗,進行時,每個音重復的次數也就增多,同音連綴在壹起的旋律結構總是連續交替出現,使旋律得到引申。 土家族民歌曲調的最突出特點就是以三音腔為基調,旋律變化由歌詞推動,壹句樂句即壹句歌詞,樂句的長短與旋律起伏相對應。所以土家族民歌曲調淳樸、簡潔,旋律優美、動聽,節奏感很強。 在土家人的生活中,生子添女親朋好友前來賀喜,叫做吃祝米酒;筵席結束後,倆親家母頭戴草帽,臉上抹些鍋咪,手裏拿著蒲扇或掃把對唱、對跳,相互祝福、打情賣俏、送情送愛,就是這樣壹唱壹跳,把整個祝米宴會推向高潮。鄉民們稱之為叫打“花鼓子”,也有人叫它喜花鼓或花鼓戲。《黃四姐》就是祝米宴上的傳統保留節目。《黃四姐》歌詞:
“(男唱)黃四姐,(女唱)妳喊啥子,(男)我給妳送根絲帕子,(女)我要妳根絲帕子幹啥子,(男)戴在妹頭上,行路又好看,坐著有人瞧,我的個嬌嬌沙。(女)哎呀我的哥,妳送上這麽多,(男)東西送得少些沙,妳不要這麽說……。”
《黃四姐》的歌詞曲調、演唱形式喜聞樂見,很容易被廣大群眾所接受。喜花鼓調有很多種,其中有《鬧五更》、《黃四姐》、《探男歌》、《貨郎歌》、《螃蟹歌》、《單身漢歌》、《青蛙歌》、《結婚歌》、《十送》、《十繡》、《十愛》、《十寫》、《十想》、《猜字歌》等等。 酉陽花燈其表演曲目有:《開門調》、《開財門》、《祭財神》、《仲狀元》、《五更明月》、《五更調》、《鬧五更》、《洛陽橋》、《十繡》、《十送》、《十唱》、《十字》、《十愛》、《十許》、《鬧紅燈》、《花兒七字句》、《梳妝臺》、《掃五瘟》、《高位祿客官賀》、《情歌調》、《上茶山》、《謝主辭神》、《辭神調》《壹把菜籽》、《美女梳頭》、《賀新年》、《二十四節氣》、《唱十字》、《大十字》、《謝主人》、《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