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辨陰陽屬性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這裏雖然講的是診斷,實際上“先別陰陽”是中醫理論的關鍵。因為《內經》認為“人生有形,不離陰陽”,所以陰陽學說貫穿於中醫學的各個領域。所謂的“別陰陽”,就是辨別陰陽的屬性。
1.確定人體部位和臟腑組織的陰陽屬性
以人體的部位分陰陽,則上部為陽,下部為陰;背部為陽,胸腹部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
以人體臟腑分陰陽,則五臟為陰,六腑為陽,這是根據臟腑的生理特點,五臟主藏、六腑主運化而確定的。陰陽之中可以再分陰陽,胸部居上為陽。心肺居胸部,心為陽中之陽,肺為陽中之陰;腹部居下為陰,肝脾腎居腹部,肝為陰中之陽,腎為陰中之陰,脾為陰中之至陰。
此外,每臟又分陰陽,如腎陰、腎陽、心陰、心陽等。壹般說來,臟腑之陰代表臟腑的物質基礎,臟腑之陽代表臟腑的功能活動。人體的氣血也分陰陽,氣為陽,血為陰。
人體的經絡系統也分陰陽。凡與臟相連屬,分布走行於肢體內側的為陰經;凡與腑相連屬,分布走行於肢體外側的為陽經。
2.四診所得的證候表現分陰陽
通過望診辨色澤,色澤即指面部的顏色與光澤。中醫有五色診之說,即青赤黃白黑,則黃赤為陽,青白黑為陰;色澤鮮明為陽,晦暗為陰。
通過聞診辨聲音,語音高亢有力為陽,低沈無力為陰;呼吸聲高氣粗為陽,聲低氣怯為陰。聞診還指嗅診,即嗅病人的體臭和排泄物的氣味,壹般氣味濃臭為陽,無味為陰。
通過切脈辨脈搏,脈至為陽,脈去為陰;滑數粗大為陽,遲澀細弱為陰;診脈的部位以寸部為陽,尺部為陰;若以人迎脈和寸口脈相對,則人迎在上為陽,寸口在下為陰。
3.辨證分陰陽
中醫辨證以陰陽表裏寒熱虛實為綱領,稱為八綱,而八綱中又以陰陽為總綱,表、熱、實證為陽,裏、虛、寒證為陰。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帝曰:法陰陽奈何?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幹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嶽也說:“醫道雖繁,而可以壹言蔽之者,曰陰陽而已”。
4.藥物的性能分陰陽
中藥學中藥物的性能是用藥物的四氣五味和升降浮沈來確定的。所謂“四氣”是指寒熱溫涼,以溫熱為陽、寒涼為陰。“五味”是指辛甘酸苦鹹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瀉為陰。”升降浮沈是指藥物在體內發揮作用的趨向,藥物作用升浮是指藥性具有上升發散的特點,屬陽;沈降是指藥性具有收澀、沈降瀉下的作用,屬陰。
(二)用陰陽互根、消長轉化的關系說明人體的生理和病理
中醫認為人體內陰陽之間的消長平衡是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而陰陽失調則是發生疾病的基本原因。人體陰陽之間總是處在壹個動態的消長之中,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這種消長表現在物質基礎和功能之間,人體臟腑功能活動必須以血、津液、精等為物質基礎。功能發揮得越大,物質基礎也就消耗得越多,可能會出現陽(功能活動)長、陰(物質基礎)消的情況。從另壹方面講,功能活動發揮得越多,制造新的營養物質就會越多(陰陽互根互生),從而達到陰陽之間的平衡。這樣非但不會發生疾病,而且是新陳代謝旺盛的表現。
再有就是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陽主升、主出,陰主降、主入,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這種升降出入雖然不間斷地運行,但也始終保持著動態中的平衡,人體才會健康無病。
人體發生疾病是由於陰陽之間失去動態平衡,出現陽盛陰衰或陰盛陽衰所致。中醫在闡述病理的時候,首先辨別陰陽偏盛、偏衰,以便在治療時補偏救弊,糾正陰陽偏盛偏衰,使陰陽之間恢復平衡,如中醫的補陰法、助陽法就是因此而設的,由此可見陰陽學說在中醫理論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