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中國,新郎和新娘互戴戒指作為結婚信物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這壹程序原本屬於在莊嚴的教堂裏舉行的西方婚禮。把它搬到中國人熱鬧的婚宴上,只能算是中西結合的產物。當我們揭開中國戒指的歷史時,我們發現了壹些其他有趣的故事...戒指在西方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古埃及的法老喜歡隨時隨身攜帶代表權力的印章,但是拿在手中總是很麻煩,於是壹個聰明的隨從做了壹個戒指,讓他可以把印章戴在手指上,大概是在公元前32世紀。此後20多個世紀,直到古羅馬,官員們仍佩戴刻有肖像的印章戒指,作為權力的象征。而且戒指在西方早就有了確定婚姻關系的功能。公元前8世紀,羅馬人認為結婚戒指應該戴在左手的無名指上,因為有壹條血管通向心臟。不管這些說法是否有考證支持,古羅馬龐貝壁畫中的已婚婦女早已將戒指戴在無名指上。在西方,戒指之所以成為廣泛使用的裝飾品,也與其最初的用途——印刷有關。據說王公大臣們覺得法老王的印章戒指漂亮,紛紛效仿,後來逐漸演變成女性的飾品。後來,希臘人在埃及戒指的基礎上加以改進,選用黃金和寶石設計出奇妙的形式和圖案。這種精美的珠寶很快風靡全世界。那麽,同樣有著上千年歷史的中國戒指,為什麽沒有發展成為壹種普遍的裝飾習俗呢?當我們翻開壹部龐大的《中國服飾史》,似乎只有原始時代先民的骨頭、石頭、角質等原始材料制成的戒指最引人註目。加上許多古代的裝飾品,* * *體現了古代人類的智慧。從此,中國服飾史上最濃墨重彩的篇章,就屬歷朝歷代不斷發展的女子頭飾和男子腰帶飾品了。自秦漢以來,婦女的頭部就有了裝飾,如著名的“抖步”頭飾,用黃金、玉石首飾制成鳳凰、孔雀等各種花式飾品,裝飾在高高的發髻上,使婦女每走壹步都帶著黃金流動;在中國,自古以來“君子必戴玉”。各種各樣的鉤子和玉器被精心準備在男人的脫外套博腰帶上,形成了樣式豐富、工藝精湛的腰帶裝飾史。作為中國的傳統飾品,戒指的歷史要單薄得多。也許是因為看重華麗的頭飾和飄逸的玉佩,中國人忽略了大袖深衣下手指上的戒指裝飾?另外,如果《漢書五經要義》中的記載證實了戒指自古以來就有避諱皇帝運勢的特殊含義,那麽“戴戒指”確實是壹件應該慎重的事情,不會成為壹種流行的服飾習俗。如果把魏晉傳入中原的戒指的婚禮功能推廣開來,相信擁有如此高超珠寶加工技術的中國人也會創造出同樣絢麗多彩的戒指景觀。然而,這種“胡俗”並沒有像胡舞、等其他西方文化那樣融入中原文化,而是發展成為壹種延續的婚俗。因為在中國古代,它沒有生根發芽的土壤。我們來看壹個唐朝的故事。據說唐朝有個叫於遊的書生,在皇城外禦河邊撿到壹片從宮墻上飄下的紅葉。上面有壹首詩:“水為什麽流得太快?宮中滿是閑情逸致。勤快些,感謝紅葉,妳才能走向世界。”於右任撿起壹片落葉,回了兩句詩:“聽說葉尚有紅怨,葉尚把詩送給誰了?”放在河裏漂回來於右任最後娶了寫詩的宮女,這是千古佳話。這片紅葉已經成為文人墨客之間的定情信物——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青年男女之間的定情信物要麽是浪漫的紅葉紅豆,要麽是隨身攜帶的玉石香包。壹旦送給對方,這就是壹件不再普通的普通物品。如果香囊裏還裝著壹縷割下來的青苔,那就是對生命最堅定的誓言。然而,中國古代的青年男女很少有機會直接表達愛意。《詩經》裏有壹句詩:柯凡怎麽樣?無斧可砍。妳怎麽娶那個妻子?不允許媒體。“意思是沒有媒人不能結婚。在古代禮儀書《儀禮》中,對結婚過程已經有了明確的規定,即“六禮”:收禮、問名、納吉、受禮、邀約會、迎親。這些儀式每壹個都需要中介來完成,新婚夫婦沒有直接見面的機會。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婚姻不是男女的私事,而是家庭和宗族的大事。男女之間交換的重要“紀念品”是結婚文件和聘禮。正是因為這樣壹種強大而頑固的婚姻儀式制度,使得古代人始終對自己的愛情保密,即使男女雙方都有感情,也是壹件非常隱私的事情。我們只能從用個人玉佩、錢包和手帕作為紀念品聯系壹對戀人的故事中學習。這些故事可以說是古代中國人對男女自由戀愛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現實生活中婚姻狀況的無奈。黃先生認為,“戒指與婚姻的聯系是建立在男女之間的自由交流和自由戀愛的基礎上的。只要中國古代社會不允許男女自由戀愛,只要中國古代婚姻制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訂婚戒指的使用就不會發展”。所以“戒指歸根結底屬於外來文化的範疇,不能進入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直到近代,自由戀愛的觀念隨著洶湧的西風進入中國,西方的婚姻形式和婚姻文化影響著中國人。教堂式的婚禮和在牧師的主持下戴上神聖的戒指以顯示壹生的愛和依賴的程序吸引了中國人的註意。戒指,壹種小巧精致的石頭飾品,取代了玉佩和香囊,逐漸成為中國光明正大的婚姻愛情的信物。
上一篇:國學文藝匯演開場主持詞下一篇:埃及金字塔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