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投資和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長期以來,中國“更重視出口和投資,而不是消費”,這暴露了經濟增長在這場危機沖擊下的脆弱性。(1)出口導向型模式不可持續。中國實施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使我國的對外貿易規模越來越龐大。特別是在亞洲金融危機後的十多年裏,中國的進出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中國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從1997年底的34%上升到全球金融危機前(2007年底)的近65%,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也從19%上升到36%,兩者都增長了近兩倍。到2008年,中國對外貿易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已經上升到10%,居世界貿易第二位,僅次於德國。與此同時,我國外貿順差持續擴大,導致外匯儲備增加近14倍。外貿規模的快速擴張首先導致了我國外貿依存度的不斷提高。作為發展中國家,外貿依存度越高,抗風險能力越弱,受國際經濟和國際市場波動影響越深,從而造成周期性的經濟沖擊。次貸危機爆發後,由於外需大幅收縮,貿易保護主義擡頭,盡管采取了提高出口退稅等多種措施,但中國進出口大幅下滑。2009年6-6月,我國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23.5%,其中出口下降21.8%,進口下降25.4%。其次,我國巨額外匯儲備在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美元貶值時面臨縮水風險,導致我國貨幣政策因貨幣供應量持續擴張、市場流動性過剩而不斷被動調整,主動性和有效性受到極大限制。更嚴重的是,中國外貿發展的速度很大程度上是以廉價勞動力、過度開采資源和犧牲環境為代價取得的。顯然,這種經濟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此外,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在此次危機中充分認識到產業空心化的危害,明確提出內部結構調整和振興制造業的計劃,這將從根本上降低中國的外需,引起工業投資萎縮、失業增加等壹系列連鎖反應。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面臨的不僅是外需萎縮,而且是長期的經濟結構調整。(2)傳統投資的結構性矛盾越來越嚴重。改革開放以來,固定資產投資壹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近年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呈加速上升趨勢,特別是2003年以來,年均增速超過20%。這使得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從0997年的65438+31.6%上升到2008年的57.3%,年均比例為41.5%,其中2006-2008年年均比例在50%以上。分行業看,制造業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最高,2006年以來超過30%;從中國出口的規模也可以看出,中國40%以上的產能是對外的。長期以來,制造業的投資,尤其是對外的投資,導致了中國的結構性產能過剩。以鋼鐵為例,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到2008年底,全國煉鋼產能高達6.6億噸,但2008年全國粗鋼產量為5億噸,為654.38+6億噸。此外,值得註意的是,近年來,為出口需求量身定制的閑置產能更加嚴重。這些既不是高能耗、高汙染,也不是技術落後。相反,它們是技術先進、附加值高的高端產能,比如壹些機電產品。受全球各主要經濟體衰退影響,2009年6-6月中國機電產品出口下降21.2%,與日本、韓國大致相當。壹方面,國內消費能力與積累的巨大產能沒有形成合理的比例關系,導致中國大量出口到美國等發達國家;而美國則通過貿易渠道讓美元流出,基於成本和環境的考慮,在核心技術的控制下,借機將其制造業的很多環節轉移到尚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以獲取高額的資本回報。另壹方面,中國大量出口形成的貿易逆差積累成巨額外匯儲備,在沒有其他有效渠道的情況下,大部分外匯儲備最終回流美國;而美國則通過發行國債形成資本項下的缺口,支撐其政府和居民的債務消費。當上述循環形成牢不可破的格局時,我們的產業布局變得越來越難以改變,投資的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首先,民生等公共領域投入嚴重不足。2005-2007年,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速為24.9%,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為19.8%,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為19.2%,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為17.5%,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為65448。其次,固定資產投資的城鄉差距很大。壹直以來,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明顯慢於城鎮,且呈逐年緩慢下降趨勢。受其影響,農村事業特別是農業基礎設施發展滯後,影響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提高。(3)消費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壹方面,從收入水平來看,我國居民收入雖然保持了壹定的增長,但增速總體上壹直低於GDP增速,特別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速更是低得多。不僅如此,收入分配結構也不合理。首先,城鄉差距在擴大。65438-0997-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916.2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2904.9元,前者是後者的3.1倍。其次,整個社會的貧富差距在擴大。早在2000年,中國的基尼系數就已經超過了國際公認的0.4的警戒線水平;根據國家統計局6月5日438+2008年2月發布的報告,中國的基尼系數從2000年的0.412上升到2007年的0.458。這樣壹來,有消費欲望的人群中有相當壹部分是沒有能力消費的,而另壹部分有消費能力的人群是沒有消費欲望的。另壹方面,從消費結構來看,居民消費支出集中在個別領域(主要是住房、教育、醫療等。),嚴重占用其他消費。以購買自用商品房為例,國外壹般房價與家庭年收入之比是1: 3到1: 5,即家庭收入五年內可以買房;而我國房價收入比的畸形,使得壹般家庭買房要付出10到15的收入,期間家庭其他消費會受到很大限制。同樣,教育和醫療在居民消費支出中的比重也很高。綜上所述,可見全球金融危機只是中國經濟快速下滑的誘因,其深層次根源在於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失衡。像所有宏觀經濟失衡壹樣,這種反應發生只是時間問題。要有效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失衡,就必須重新調整“三駕馬車”中的“騎馬軸”和“牽馬袖”,即從過度依賴外需轉向主要依賴內需,從過度依賴傳統投資轉向主要依賴消費,從而實現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
上一篇:國際貨代為什麽要向現代物流轉型下一篇:Ps制作聖誕海報教程——如何由ps畫出壹白壹紅的聖誕小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