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教學中,首先要弄清的是“文”和“言”的關系。因為,“文”和“言”就像壹對兄弟壹樣,是密不可分的,是相輔相成的。可在教學實際中,壹些人把它們給割裂開來,有的只講究文言字詞句的落實,而偏廢了對文章的整體究讀;有的則是只註重對文章文本的探究而忽視文言字詞句的落實,忽視對學生基礎的鞏固和夯實。也就是在文言文教學中,不能只重視“文”或者“言”,而是要“文”“言”兼顧,“文”“言”並重。這樣方能顯出文言之本色。文言文教學我覺得應該註重以下幾點: 壹、誦讀是文言文教學之根本。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對於學生來說,因為難懂而深感頭痛,繼而產生厭煩的情緒,自然也就因為為難而厭學。如此壹來,學生的文言文就始終學不好。而且文言語義含蓄而豐富,只有通過反復吟誦才能心領神會。因此,文言文誦讀是教學中的重頭戲,要在誦讀中,把握清字音和句讀。也可以說是先入“文”而後“言”之,先讀清文章,整體把握文章的基本意思,然後結合註釋翻譯課文。把文言文中的若幹重要篇章熟記在心,文言的實詞的意義、虛詞的用法、各種句式的變化等也就已經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過背誦可以學到古代名篇的構思立意、布局謀篇、語言修辭等方面的要義,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己有明確規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語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壹定數量的名篇。隨著誦讀篇目數量的增加,學生對文言的語言感知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文言文的閱讀水平也就會越來越高。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是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的根本途徑,除此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反復誦讀,不僅讀出了文章固有的語氣、節奏,而且能夠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氛圍,形成敏銳的文言語感。 二、抓住關鍵字詞,鞏固夯實學生文言基礎。文言文中有壹些特殊的語法現象,如詞類活用(名詞作動詞、名詞作狀語等)特殊句式(狀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等)。這些知識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把這些知識通過簡單而又具體的例子的分析總結出來。如,“吾得兄事之”“吾從而師之”,這兩句的“之”字都是代詞,而它前面的詞都是名詞,這在現代漢語中不符合語法規範,因此,就在文言文中出現了詞類的活用。那麽,在“之”字前面的名詞就活用作動詞,把這個現象通過多幾個例子證實,就可以概括為“用在代詞之字前面的名詞活用作動詞”。這樣壹來,使這些難以弄明白的知識,做到有據可依了。把它系統的歸納起來讓學生掌握也容易多了,這不僅進壹步鞏固和夯實學生的基礎,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對於文言文中的壹詞多義、通解字和虛詞等需要學生靈活掌握的知識,雖沒有像詞類活用那樣可以概括壹些規律來,但也可以通過實際的運用和積累得以鞏固和夯實。 三、深入分析,註重“文”“言”結合。深入分析課文,是鑒賞文言文的壹個重要步驟。如要分析壹個人的人物性格,就要依靠具體的字詞來體現。不僅要抓住具體的壹些詞語進行分析,還要對全文要有個整體的把握和理解。而對具體字詞的把握和課文的分析就是“文”“言”很好結合。以文促言,以言悟文,就像親兄弟互相幫忙壹樣,密不可分。 四、重視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我們學習文言文的目的,壹是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二是啟迪我們的思維,以古鑒今,評古論今,推動我們的社會朝著更科學、更民主的方向發展。要實現這兩個目的,我們在文言文教學中就應該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多壹點思考,多壹點發現,多壹點探究和創造,把文言文教學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結合起來。作為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在發散思維的基礎上,發現新問題,產生新認識。在新課標下的文言文教學,既要有“言”又不能無“文”,也不能把文言文教學僅僅停留在實詞、虛詞和翻譯的層面,而是要通過問題探討、活動體驗和對文本的現代解讀架起古今對話的橋梁,強調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課文,發現問題,然後通過師生互動,相互討論,最後解決問題。在《陳情表》的教學過程中,在學生掌握了文言基本知識並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知道了李密為什麽在“忠”和“孝”二者之間艱難地選擇了後者,按常規教學思路,至此完全可以結束本課教學,但是,我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探究這樣壹個問題:如果李密選擇了做官,那麽,仆人有了,隨從有了,家庭也富裕了,祖母的贍養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可是他為什麽不去做官呢?問題壹出,學生興趣高漲,暢所欲言,各自發表自己對於該問題的理解和看法,盡管學生的回答很多還停留在表層,但是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使課文教學得以深化,也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積極踴躍發表自己觀點的能力。
上一篇:國內壹般貿易包括哪些?下一篇:祖母的舊摩托車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