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坑厚泥條件下的打撈技巧
1,泥塘底,浮沈垂釣。
我們在垂釣的時候,如果魚漂有25目,垂釣者可以直接調至10目,然後釣到1目,這就是典型的調神垂釣。目的是利用浮子的浮力拖動魚餌,使其不陷入泥中。有的釣友會問,這樣做意義不大,因為只要魚餌掛雙鉤,肯定會大於浮力,這樣魚餌就會沈入泥中。所以需要配合相應的餌料來調神、捉神。
2.貂靈貂靈的餌料配合
此時釣餌的霧化狀態壹定是非常理想的,如果用輕糠來加強霧化狀態的話。丸久的光麩很貴但是好用,國內的壹些光麩產品也不錯。餌料中加入了輕糠,餌料在搖擺下落的過程中已經開始大規模霧化。到了池底,餌料已經變成絮狀的餌料狀態,只有魚鉤被輕輕包裹在裏面,停留在漿層表面,所以魚很容易咬鉤。
另壹種情況是在調靈捉靈的狀態下,魚餌用雙鉤懸空,底鉤觸底。這個做法的關鍵是要掂量好單鉤餌料的狀態。以10目調整為例:單鉤壓4目,雙鉤壓8目。這時候10目減去4目就是6目,兩個鉤的距離是1目半,這樣我們就可以釣到6目或者6目半,我們就會被鉤住,懸起來。
3、冷水食肉魚活餌釣法
有的釣友對虹鱒魚等魚類采取雙鉤掛苗的方法。但是很多釣友都是飄的,而且壹旦飄的很嚴重,就要反復拋竿,盡可能把魚鉤丟進窩裏。這種釣法很難判斷漂相,往往把魚咬鉤後漂走作為中國魚的信號,非常嚴重。這時候也可以采取調神捉鬼的做法。
方法與上述方法相同。此時魚餌上鉤懸浮,魚鉤上的幼仔會奮力遊動,更容易形成窩中誘魚的效果。虹鱒魚等肉食性魚類雖然不聚集,但只要有窩內可食用的餌料,就容易形成小範圍的聚集效應。此時底鉤也可以掛蝦,效果會更好。
4.窩裏有魚泡,但就是不咬鉤
有時候我們經常會在窩裏看到很多魚泡泡,但是我們就是不咬鉤。尤其是壹些黑坑,池塘裏全是魚星,扔個魚鉤進去就是不咬。下面教大家壹些應對方法。
第壹,魚很可能不在水底。此時餌料狀態調整為很輕的特釣行程。釣魚行程壹般情況是延長餌料落底的時間。可以看到,魚餌必須是輕的才能搖搖擺擺的下到水底,而且在下落過程中已經開始大面積霧化,形成立體的魚餌水柱,讓中層水的魚盡可能的追上食物。這種釣法的關鍵是在水底停留壹分鐘後,將餌料的霧化狀態調整到完全霧化的時間標準。
其次,很可能是魚塘底漿層太厚,餌料太重,直接陷在泥裏。這個時候還是以調整餌料的狀態為主,餌料調整的很輕。簡單的方法就是在餌料中加入輕糠,用力揉搓,仍然保持餌料松散,這就是可用的狀態。
5、厚漿層,窩料有另類玩法。
由於水底漿層較厚,建議釣友第壹次做重窩。比如在用鉛掛餌的標準下,連續拋5次竿,每次餌都是雞蛋大小。然後根據餌料狀態,拉動餌料桿,實現上、中、下水層的餌料霧化分散狀態。加強窩點,采用誘釣結合的方法,在垂釣時用雙鉤餌料的霧化狀態補充窩點。有些釣友往往在魚咬鉤稍微慢壹點的時候就開始築巢,結果往往是魚被嚇跑,窩幹脆就停了。
還有壹種傳統的釣法,就是對於漿層比較厚的魚塘。在網上,會出現壹種天勾,專門用來對付老魚塘的。這種魚鉤的把手上有壹個鉛墜,所以到了底部,鉛墜陷在泥裏,鉤尖露出泥外。只是傳統的鉤釣法對於習慣臺灣捕魚的漁民來說需要壹個摸索的過程,但也可以作為借鑒來學習。總之,多思考,靈活應對,是釣魚的樂趣之壹。
夏季釣魚的註意事項
第壹,防止觸電傷害
碳纖維制成的魚竿是很好的導體,頭頂的高壓線對垂釣者來說非常危險。釣魚時切記防止觸電傷害。註意購買說明書上註明的魚竿,防止觸電和雷擊。雷雨天氣盡量不要去釣魚。如果遇到雷電,魚竿就會變成避雷針,後果會很嚴重。
第二,小心鉤子的危險
取魚脫鉤時,外露的魚鉤容易鉤到人的手上。正確的做法是把魚牢牢壓在地上,讓魚不能動,然後把魚鉤摘下來。
拋竿時也要掌握拋竿的要領,並觀察提醒周圍和身後的人避開。當魚鉤不太深入肉皮表面時,可以用手握住魚鉤,退出。如果鉤很深,要去醫院就醫,不要自己取鉤。
第三,避免海釣受傷
對於船釣和巖石釣,妳必須穿上救生衣以防意外。另外,在巖釣時,不僅要穿上巖釣專用釘鞋,還要結伴而行,不能單獨行動,以防發生意外時無法互相救援。
壹般來說,比較安全的土地並不安全,壹定不能掉以輕心。海浪可以輕易地穿過大海,但陸地卻不行。在這種情況下,海水不斷上漲,上漲的海水往往來自陸地背後,對垂釣者構成極大威脅。遇到風暴海嘯,壹定要沈著冷靜,有計劃有準備的撤退到安全地帶。
四要遵守安全警示。
認清禁漁標誌,選擇安全的釣位。不宜在坡度不穩、底軟的危險釣點垂釣。盡量不要選擇半坡上的釣點,以免身體前傾滑入水庫。選擇土質較硬的地方,防止軟土泡水後塌陷。走路時註意腳下的地面,防止地面滑入水中。看過的人會看到: